突出“五字”抓改革,聚焦素养促落实

雨蒙蒙

<p class="ql-block">10月26-27日,我县举行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优暨经验交流活动。通过近五年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持续研究,本次活动更加注重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聚焦《课程标准(2022版)》所倡导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落实。总体看各学校选送的16节数学概念优质课,精彩纷呈,各美其美,概括起来看体现了“趣、探、理、联、融”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b>关注一个“</b><b style="color:rgb(237, 35, 8);">趣</b><b>”字。</b>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而小学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中老师们都很注重通过创设有效有趣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p><p class="ql-block">如“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老师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盒子,让学生猜一猜哪个盒子装的东西多?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然会想到大盒子装的东西肯定比小盒子多,然后再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小盒子装的东西反而更多,不仅帮助学生直观建构起“盒子的容积”是什么,也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平行与垂直”一课,教师出示一个四个面的正方体,告诉学生每个面上各写一个字,让学生通过正面的一个字“无”猜谜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然后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展开正方体(出现“无始无终”)再来猜数学图形,不仅引出了学习素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效突破了“同一平面”这一认知难点。 “11-20各数的认识”通过课间手指操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十”是一个计数单位。“毫米的认识”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既复习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也让学生能够在开课时集中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周长的认识”通过小蚂蚁画树叶引入,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也顺势理解了“一周”的含义。</p><p class="ql-block"><b>重视一个“</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探</b><b>”字。</b>数学知识不只是习得的,还应该是探究而来的。概念课教学不能简单地把概念“填充”给学生,然后进行强化记忆和训练,而是应该基于学情,围绕概念的本质开展探究活动,让课堂充满挑战性的“再创造”过程。本次活动中,教师都能够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在多维的探究中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p><p class="ql-block">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以“观察-猜想-验证-应用”为主线,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测量、剪拼、折拼、转化等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数学结论,学生在此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更多的是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有理有据的逻辑思维习惯。“平行与垂直”一课,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当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得出不同的分类方法后,老师并没有急于揭示结论,而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时间,学生在比较辨析中自主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即相交和不相交。然后让学生在相交的位置关系中再探究分类,得到相交成直角和不成直角的情况。整节课,以分类思想为主线,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概念,增强学习的自信心。</p><p class="ql-block"><b>凸显一个“</b><b style="color:rgb(237, 35, 8);">理</b><b>”字。</b>数学的本质是讲道理。外显化知识的背后需要我们去还原知识的“理”。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日常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虽然注重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却忽视了对数学概念本质的关注,学生对概念背后的道理讲不清,道不明,就会给后续学习造成认知障碍。这次概念教学活动中,多数老师都能够紧紧围绕概念的本质进行教学,将概念的建构过程变成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p><p class="ql-block">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让学生用小正方体拼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并结合拼摆过程找到每行个数、行数、层数和长、宽、高之间的联系,深刻理解了为什么要用“长×宽×高”计算体积背后的道理。通过追问计算公式中“长×宽”表示什么,顺势揭示底面积概念,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面积和体积的异同,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明白为什么要用“底面积×高”,为后续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体积积累了活动经验。这样的学习过程始终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来展开,既有动手“做”,也有动脑“思”,知识的理解更加通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这样算,老师放手让学生在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图形中通过测量、剪拼等方法发现拼成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推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中理解了测量面积的本质。这种求证、求真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理性态度。“循环小数”这节课引导学生在除法竖式计算中观察发现商依次重复出现的原因是由于余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引起的,理解了循环小数之理。</p><p class="ql-block"><b>注重一个“</b><b style="color:rgb(237, 35, 8);">联</b><b>”字。</b>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数学学习既要纵向沟通,又要横向联系,从而寻求数学知识的共性联系。《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来源、结构与关联、价值与意义,更要强化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建立起有意义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知道,数学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识与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是促进知识关联的基础。通过知识的关联,可以从一个知识延伸到另一个或多个知识,从而建立知识网络。</p><p class="ql-block">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课始,老师结合学生已有的长度和面积的度量经验,启发学生通过类比的方式迁移到体积的度量。课末,再次呈现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测量单位的联系和规律,同时,引发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经验继续思考,圆柱等立体图形的面积如何计算,让学生主动关联已有知识进行推理,思维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的教学不仅关注到了知识的前联和后延,又让学生能够在“图形测量”的大框架下剖析图形测量的本质内涵,即都是在数测量对象里包含的度量单位的个数。 再如“公顷”这节课,学生结合已有认知基础,对于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0可能会产生疑惑,老师适时引导学生猜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是否还存在着另一个面积单位,此时顺势揭示“公亩”这个面积单位,学生从无规律可循到有规律可依,不仅对进率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加深了,也使得整个面积单位体系系统化,学生的认知也更加的全面了。此外,教学中还要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如“亿以内数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的大数,老师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书的厚度、旗杆的高度、全校的人数等)真切感受到1万的数量,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课后,老师让学生搜集有关大数的资料,进一步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有。“平行与垂直”一课,老师让学生结合生活列举生活中平行与垂直的现象,体会生活中平行与垂直的应用和美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p><p class="ql-block"><b>体现一个“</b><b style="color:rgb(237, 35, 8);">融</b><b>”字。</b>教学中善于挖掘例题、习题内隐的育人因素,灵活选择学习素材,找准教学中育人的切入点,把学生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承载着思政教育的素材引入课堂,因此,这个“融”字就是要把概念学习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起来,让育人在数学学习中自然发生。如“毫米的认识”一课,通过一则真实的生活事例造成的重大事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1毫米的价值,感受到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深刻意义,从而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容积和容积单位” “亿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想象、推算全国人民每人节约1毫升水、一粒粮食产生的巨大价值,教育学生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p><p class="ql-block">再次,“融”字还体现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真分数和假分数”“倒数的认识”这两课,通过猜成语引出不同的分数学习素材,将语文与数学巧妙的融合,让冰冷的数字符号更有温度。</p><p class="ql-block">此外“融”字还体现在数学学科要融合现代信息技术,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直观化。如“容积和容积单位”一课,为了让学生能够厘清体积与容积的区别,老师利用课件演示盒子的内壁不断减少或外壁不断增加,直观看出盒子的体积和容积不是一回事。“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老师设计了一个“图形变变变”的活动,将16个小正方形拼成的小鱼图形,通过课件演示变换成变成机器人、骆驼图形,让学生体会不管图形的形状怎么变化,其内在的度量的本质是不变的,就是看图形中包含多少个面积单位的个数,最后再将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字,与开课引出的“面”字前后呼应,学生参与兴趣浓厚。“数的产生”通过丰富的视频素材,让学生了解古人记数法、记数符号产生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p> <p class="ql-block"><b> 经验交流 互学互鉴</b></p> <p class="ql-block">当然,通过这次活动,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和提升。一是问题设计的质量还不够高,碎片化的你来我往、填空式的你引我接的师生问答仍然存在,这种毫无思维含量的数学问题就会导致学生的语言表达缺乏条理,造成逻辑思维的漏洞;二是教学方式方法还不够灵活,单一、重复的教法学法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导致课堂氛围不活,学生参与兴趣不浓等问题;三是教学活动设计多,课堂容量大,不会合理取舍,导致课堂太满,学生应接不暇,活动落实不够到位。</p> <p class="ql-block">总之,“课改”的底气源自于我们“改课”的勇气。如何让一堂数学课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既长知识又增智慧,既获得认知发展又经历情感体验,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不断努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路虽远,行则将至。我们小数团队的老师们一定会在数学教育的道路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将这一径小路点缀得花香弥漫。如是,学生幸甚!</p>

学生

数学

概念

学习

教学

老师

图形

知识

探究

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