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毛主席接见红卫兵</p><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的蓝田县红卫一中</p><p class="ql-block">作者:臧兆林</p><p class="ql-block"> 蓝田县红卫一中既今天的蓝田县城关中学,它的前身追溯到陕西省蓝田中学,它是旧时代遗留给蓝田唯一一所省属老牌中学,文革时曾更名蓝田县红卫一中。</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现代史的长河里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十年文革内乱,文革是指1966年5月16日毛主席发出的《炮打司令部我的第一张大字报》到1976年10月这一长达十年的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而在我的故乡蓝田县的文革却有着特殊的定义,那就是蓝田在文革前已开展了两年“社教运动”,也就是说蓝田的文革从严格意义来讲早于全国文革事件起步点。</p><p class="ql-block"> 1964年社教最早在蓝田厚镇做试点,据说当年县委书记孙步治开始还下底层指导社教,但回去没多久(面上社教开始)孙书记自己却成了被社教的黑帮对象靠边站了。1965年蓝田步入全面社教群众运动。运动涉及机关、厂矿、农村 ,从县长到生产队长都要接受全面审查,像上到县长姜行州,县委书记孙步治,县长姜行舟、副县长、各级局处级领导干部,下到街道居委会,厂矿企业领导统统停职接受组织审查,经历群众检举批斗。</p> <p class="ql-block"> 图片,毛主席接见红卫兵</p><p class="ql-block"> 1965年秋末蓝田城关中学进驻了“四清”工作组,在四清工作组的鼓动下学生开始配合搜集老师的“封资修”的问题,像校领导林之育、孙建才及大批教师甚至连那些无辜怀疑人都统统划分到黑五类圈子,这一段荒唐的经历延续到文革后期的清理阶级队伍,(隔离审查一般都占用各中小学教室集中隔离,)在审查过程中也许早上你还奢望靠拢工作组成为积极分子,下午你就可能由于遭遇别人的检举而接到传唤,自己夹铺盖卷夹住到四不清五类分子的反省室,现实就是如此残酷,这种挑动群众,互相检举内斗让整个社会人人自危,这种强压气氛来自于,工作组纵容那些招募来地“积极分子”对被审查人员非人性般地体罚,游街,批斗,强劳等手段的不断升级,在城关中学就发生了老师因无法抗拒迫害上吊自杀事件,在蓝田类似城关镇中学张复贤老师在绝望中轻生的事件不胜枚举,大批干部惨遭迫害;与此同时学生除了协同工作组批斗老师还参与破旧立新,砸烂封资修诸多社会活动,蓝田各乡镇的庙宇基本都在学生的参与下遭到捣毁,像蓝田著名风景竹国寺塔就被夷为平地,许多历史文物被烧毁,蓝田成了社教运动的重灾区,四清已为蓝田文革中群众斗群众埋下萌生仇恨的种子,同学及老师之间很快形成对立面,社教后期文革就已拉开了悲惨的帷幕。</p><p class="ql-block"> 1966年5月以后,也就是《毛主席炮打司令部》一文发表后,城关中学基本上完全停课了,师生都卷入文革中,学校遂更名为蓝田县红卫一中,这时赴北京大串联进入热潮始,学校为学生开具红卫兵串联介绍信,拿着介绍信免费乘车、免费食宿,串联主要是在各处看文革大字报,学习各地发动运动的经验,那时能赶赴北京目睹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是一种奢望,毛主席先后八次接见了百万红卫兵,这在那个时代期待见到毛主席是多少人的愿望,可想而知了;去北京见毛主席的学生一开始是推荐少数学生代表,后来就没有了限制,只是串联的学生要在部队军训一周,然后等候接受主席检阅的通知;接见那天半夜四点急促地起床号吹响,各排自行检查每个人随身的物品,收缴了小刀,钥匙链一类铁器,然后每人分发一份面包、苹果,香肠等食品乘车出发;天黑乎乎也不知东南西北,待车停下时方知到了检阅的地点,然后各排按划分区域席地而坐;当东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的时候,远处传来排山倒海地“毛主席万岁”地呼声,一辆辆敞篷吉普车蜂拥而至,毛主席挥动着巨手来到我们面前,刹那间滚烫的热泪止不住流淌,我们终于见到日思夜想的毛主席,这就是当年主席接见真实场景。</p><p class="ql-block"> 串联从高年级的老大哥率先起步,一开始这些有脑子的哥就满世界地跑,初中部的学生太嫩了,学校停课后多数选择回家,只有少部分人还在学校逗留,蓝田虽不偏远但很封闭,同学们经历串联一下子成了打家劫舍的豪杰,红卫兵破旧立新砸烂一切旧世界如火如荼。文革中有一句响亮的政治口号:“捍卫无产阶级司令部”,一场庞大的洗脑运动让愚忠的学生将狂热地激情迸发出巨大能量。</p> <p class="ql-block"> 图片,文革时街头大字报专栏</p><p class="ql-block"> 文革是个新生事物,一开始学校还延续原有的轨迹运行,校总务科还负责给学生组织提供笔墨、纸张、每天熬一大缸浆糊,县政府还专门在县门街树立了大字报栏,每天都有学生不断张贴大字报、刷写大标语;也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在大字报栏附近开始出现不同观点地辩论会,辩论双方开始还趋于平和,大家各抒起见并不相干,逐渐地变得剑拔弩张,随后就发生了谩骂、推揉现象,派性在渐行渐进中形成;这个时期驻扎在校园的工作组基本顾不上四清遗留问题的处理工作,反过来他们害怕学生醒悟后反思在四清运动中过失找工作组的麻烦,在自瑕不顾的形势下迫使四清工作组草草地撤出了蓝田,而觉醒起来的学生赶到渭南行署抓回原住校工作组头目的批斗问责。</p><p class="ql-block"> 激烈地派性活动让两方阵营派性明朗化,学校内部分裂为赵宏谭为首组建的红总会,王家让组建的红革会两大组织,工矿企业、农村社队群众组织纷纷成立,当时以驻薛家村建字211部队也分为两派,工联组织支持城关中学红总会,另一部分支持红革会;此时在白鹿塬、焦岱以戴广让、李宏昌为首成立农总司;大寨、李后的王占虎旗帜新明站在红总会一边;与此同时在三关庙、金山、厚镇以保卫四清成果为大旗的农民组织也崭露头角,蓝田两大对立阵营悄然形成,内乱的火药味漫延在蓝田山城,一场以学生为主体的红卫兵运动演绎成为不可收拾的全民运动。</p><p class="ql-block"> 在纷纷扰扰中真正按奈不住是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暗中推波助澜,使蓝田的两派对立愈演愈烈,首先是国内形势促使运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其次是派性组织中混入不怀好意的人,正是这些人利用学生的单纯、农民的无知让事态朝着复杂化、严重化方向发展。1967年春的红卫兵串联开始降温,学校内部的派性斗争愈演愈烈,学生运动趋于社会化,学生无形中卷入社会纷争,从大辩论发展成肢体打斗,甚至乱抓,乱关观点不同师生。</p><p class="ql-block"> 这时一个扭转局势的关键人物出现,这就是原城关中学的校医郭Z权,郭Z权是(山西文水县人)退伍军人,曾因作风问题受过处分,四清中又因污蔑刘H兰的问题受过批判,俗话说乱世出枭雄,此时郭政权趁机担当起红革会的主心骨。郭Z权脑子好使就效仿起毛主席农村包围市的理念,将红革会拉出县城转移到三官庙一带,立足横岭竖起“保卫四清运动成果”的大旗,在三官庙发动群众屯集势力依图东山再起。</p> <p class="ql-block"> 图片,文革时的文攻武卫组织</p><p class="ql-block"> 1967年夏初郭政权为了扩大自己势力,煽动数万名山民打着红旗携带长棍、农具涌入县城,他们在东场召开万人誓师动员大会,然后计划会占领城关中学。此刻接到线报的红总学生领袖赵宏谭立即召集骨干商量对策,迅速调集县城周边的造反派队伍,当即在校园组织人包石灰包,从解放厂强取钢管锯成1米5长齐眉棍,并派人联系白鹿原戴广让请求火线支援,会议作出主动出击以少胜多地决定,拟定组织精兵干将分三路冲击会场(留下东面让冲散地群众逃跑);行动开始杨崖王占虎带农民从大巷子一路呐喊打入、三里镇农民王志华组织从李家巷夹击,学生突击队从东小直接袭击主会场。此刻的东场只留下一片狼藉。东风吹 战鼓擂,现在世界上谁怕谁?这句划时代的名言,刻画出那个疯狂的年代,那段势如破竹的运动,已达到无法控制的地步。</p><p class="ql-block"> 东场武斗后红革会一方吃了大亏,这时候全国文革进入大规模枪械打斗,学生组织开始效仿建立武装组织,各公社的武装部枪支都被两派抢光,67年秋末红总会突然抢了县武装部枪械库,同时抢了公安局枪械库,这个消息很快传到红革会那里,郭政权认为必须趁学生立足未稳发起偷袭,掌握了县城真实信息的郭正Q终于出山突袭,包围城关中学;并发起火力进攻,打死打伤多人;11月末又别包围这红总会的两个据点,突袭北关中学,守护北关的学生经不起郭司令带领的训练有素的武装攻击,很快败下阵逃往农械厂,双方在农械厂外面拉开架势打了起来,一阵枪战双方各有阵亡,久攻不下的郭部感觉没有压倒性势力难以取胜 ,也不恋战再次撤回三官庙。</p><p class="ql-block"> 经过这次战红总派这边自知大势已去无法控制县城,农民队伍陆续转移到了白鹿原,红总会学生纷纷逃往西安保育院避难,被迫逃到渭南开始流浪生涯,红革会学生在郭政权率领一直坚持在学校参与蓝田文革后期活动,直至1968年8月中央下文制止武斗促进联合,并派部队直接插手地方制止武斗,强制促成两派“大联合”,野战部队进驻县城控制局面;9月得到部队安全保障的承诺,红总会的分同学返回蓝田。</p> <p class="ql-block"> 图片,知青 在前安门留影</p><p class="ql-block">文革后城关中学,学生犹如断线风筝飘忽不定,我们不知道前面的路怎么走,学还能不能上,书还要不要读?蓝田是个农业小城,大多数同学都无奈放下书包拿起锄头回乡务农为生:偌大一个城关中学像座空旷的城隍庙,大门照开、神像照摆,香火未燃,来上贡地香客也是寥寥无几,教师隔三差五来趟学校转一圈算是签到吧;县城里居民学生就闲来无事了,像盲流一样三三两两在校园溜溜达达,偶尔心血来潮也会翻窗入室从图馆“顺”几本小说拿回家看看;也有在外面跑野了收不心的农家子弟学生滞留在校园里,也有在动乱中沾染了坏毛病的学生,翻墙进入县委机关大院撬门扭锁“找”东西发洋财,那时机关上班还不正常,公、检、法也没有恢复正规办案,顺手牵羊的事无人过问,时光依然在无序中流逝,在大城市无法无天的闲散学生到处滋事群斗事件屡见不鲜。</p><p class="ql-block"> 1967年秋蓝田县城就出了件大案,“蓝田县城关粮库十二万斤粮票被枪”,传出的消息是由两个蒙面大盗所为,由于十年动乱期间公安部门基本瘫痪,案子一直没有进展,县革委会后立马调集刑侦人员彻查这一案件,刑侦人员根据粮站员工对作案嫌疑人模糊印象地描述,(虽然作案人戴着面具,但刑侦部门根据作案嫌疑人的年龄、职业特征等,)把焦距锁定在“流浪学生”范围之中,并在摸底排查后重点跟踪监视我们城关中学几个“嫌疑人”。后来在白鹿塬跟踪嫌一疑人时,发现他在打蓝球时漏出的红毛衣正是粮站工作人员的,便立刻传唤控制了嫌疑人,嫌疑人在强大法制教育攻势下精神崩溃,乖乖交代了实情,供出另一同伙,案子侦破揭晓居然是我们城关中学的学生王*涛、穆*恩蒙面作案。在那个年代居然敢抢十二万斤粮票!这可是罪不可赦的罪行,无知者也因无知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参与此案的主犯王*涛被枪毙,过早的结束了美好年华,这一看似另类的案件难道不是千千万万个参与文革运动的无辜青年最后结局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1968年末,随着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有作为”的号令,全国浩浩荡荡知识青年奔向边疆、农村,红卫兵运动由此划上句号,蓝田城关中学的大部分同学都返回故乡拿起锄头结束了学业,县城部分学生也被安置到厚镇接受再教育,一场文革让一代共和国的娇子无奈地离开了校园走向陌生的人生路。</p><p class="ql-block">注解:十年动乱是一个大题目,由于各种因素制约,我只能概述如上,不到之处望海涵!</p><p class="ql-block"> 最后用一首小诗结束我对这段经历的回顾吧:</p><p class="ql-block"> 疯的挽歌在苍穹回荡,血与火地交识诉说昔日的悲伤。</p><p class="ql-block"> 虽然有幸未染指武斗,岁月磋砣依然是遍体淋伤。</p><p class="ql-block"> 愚忠让爰情与理想变得渺茫,人生的轨迹由此而彻底转向。</p><p class="ql-block"> 莫叹息时光走得太匆忙,飘落的枯叶在异乡彷惶。</p><p class="ql-block"> 多想把记忆定格在春天,人生的憧想萌生在校园。</p><p class="ql-block"> 多想把记忆遗留在夏天,骄阳让弱苗在炽热中萎焉。</p><p class="ql-block"> 打开尘封已久的相册、容颜虽依稀记忆未淡忘。</p><p class="ql-block"> 酒是陈年的老窖醇香,友还是年少时的情长。</p><p class="ql-block"> 太多的故事被珍藏,抹干泪痕遗留的是自信与坚强。</p><p class="ql-block"> 放弃的是困苦时地失望,留下的内心深处地惆怅。</p><p class="ql-block"> 也许只是为了一句道歉、换来来的却是老泪两行。</p><p class="ql-block"> 也许彼此从未给予一句承诺,曾经的默契已足以抚平伤痕。</p><p class="ql-block"> 虽然是层林尽染后的残阳,微弱的余光仍可再显辉煌。</p><p class="ql-block"> 珍惜当下把握今生缘,掏心掏肺莫说来世情。</p><p class="ql-block"> 是朋友不计前嫌手拉手,重拾童贞情此生结伴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臧兆林陕西蓝田人氏,1966年就读于,蓝田县城关中学,初六六甲班。一生虽无建树,但爱岗敬业,自强不息,本分做人无愧于蓝田城关中学学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