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号营地”,是1927年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在此建立的第八号营地,编号是依每天行程宿营以次编号。科考团从包头五月20日开始,经昆都仑口向北,进入固阳然后再到达当时的茂明安旗境内草原地带的胡济图河边,笫八天在这里设八号营地,安营扎寨近两个月。在斯文.赫定著述文章和随团的中外科考团员的笔记、日记等记录中都提到胡济图河边八号营地,可见这个八号营地给科考团员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号营地是进入蒙古草原的第一个营地,忽鸡图河是蒙语转音(意为盐碱地边的河流)竞有多种音译。斯文.赫定称之为“胡济图河”,刘衍淮记为“呼加尔图”或“哈纳河”,袁复礼记为“罕纳河”或“罕纳郭罗”,黄文弼称其“亚母塞河”,徐炳昶则称之为作“阿莫瑟尔河”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地势平缓又靠近河流, 远处有起伏的山包草地,可解决科考团人员和近三百多峰骆驼的饮水放养。沿河边排列着21顶帐篷,大量的物资堆放于这里,沿弯曲的河流向西数公里山坡下平缓地带是放养骆驼营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号营地大本营建立后,从张家口和绥远赶来的部分外方人员及骆驼和物资。这里聚集了中国、瑞典、德国、丹麦科考团员,因而被赫定团长誉称为“四国之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外方17人由斯文赫定为团长,中方10人由徐炳昶为团长。以及蒙汉驼工几十人,在这里建立了气象测侯站,这也是科考团在达茂旗境内建立的笫一个移动气象站。为筹备这次向新疆远征又派人到绥远、北京、天津采购科考仪器及38个氢气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负责驼队后勤的拉尔生是瑞典人在张家口的传教士,长期在内外蒙古地区从事商贸活动,成为蒙古上层和普通百姓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八世哲布尊丹巴授于他公衔,因此,蒙古人称他为“拉尔生公”。他也极为熟悉蒙古人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受赫定委托在当地开始购买骆驼,为了挑选膘肥体壮的骆驼甚至远到北边中蒙边界和东边牧区,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总算购到一百多峰骆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外科考员到周边几十公里范围内进行地质、古生物调查、考古和民族学等诸多学科考查。中方科考团员黄文弼在敖伦苏木古城发现元代“王傅德风堂碑”和明代“阿拉坦汗蒙文碑",是研究汪古部历史遗迹和漠南蒙古土默特部史料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丁道衡发现的白云鄂博大铁矿,外方人员除在地质勘探、民族、考古、气象等学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哈士伦、李伯冷等人去百灵庙喇嘛们看见他们象怪物一样,不让进庙参观。同行驼工察哈尔蒙古人赛拉特和贡布等人通过协调见到竹尔罗斯活佛。还获得同意拍摄了百灵庙法会的影视记录片。</p><p class="ql-block">(图:百灵庙法会/李伯冷拍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丹麦人哈士伦以在蒙古地区的多年考察和这次参加的科考团的经历,收集和录制了大量的蒙古族音乐。是20世纪初外国人在中国开展音乐人类学实地考察田野录音的先驱之一。并留下了一批我国早期的、幸有出版物文字记述线索可考寻的民间音乐音响资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别是对达尔罕茂明安旗百灵庙、土尔扈特部蒙古人的考察,多年后完成了《蒙古的人和神》成为亲身体察了游牧民族普通平民和宗教上层的世俗生活及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天科考团员各忙自已专业,夜里帐篷里传来蒙古驼工的歌声和马头琴声,为空旷寂静的草原飘来悠扬的天外之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月草原最美季节,在胡济图河边八号营地大帐内中外团员共渡北欧的夏至日,据科考团中方团长徐旭生记录,傍晚时中外队员齐聚东南方的高坡上,望着夕阳西下的余辉,草地上辅滿暖色调,胡济图河弯曲的河道映衬的夕阳,夜里他们在这里尽情地唱歌、喝酒欢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两个月在八号营地,中外团员们根据各自的专业,分散在周边几十公里范围内发现了许多从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存,在广袤的草原上经常突然出现的黄发碧眼的外国人,给当地蒙古人带来许多惊奇和不理解的行为。至今在蒙古人中还流传着当年的一些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偶尔看到三三两两的黄发碧眼的老外(当地人认为是俄罗斯人)在空旷的地上挖掘,河道里裸浴的这些人,真不明白这些人怎么敢在纯净的河沟里洗浴,竞敢在圣洁的大地上挖掘,这不是违背了上天神灵赐于神圣大地和河流吗?于是马上把“俄罗斯人”情况报告了达尔罕王爷。王爷派了一位梅林级别的官员带领俩个士兵前来查看情况,看到有当时北洋政府的通行证后嘱咐他们不许破坏敖包,不许破坏墓地,树木,草原等等,并且不许在河中洗澡。(斯文.赫定在他写的文中也提到此前派人到王爷府说明考查事和王爷派人来科考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一切考察所用物资都准备好,近三百峰骆驼和几十吨大量科考仪器以及生活用品等物资,从这里出发向西经过乌拉特三旗,阿拉善盟到达额济纳旗。(图:科考团驼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五月28日驻扎八号营地到七月24日最后科考团的离开,在六年的考查中再也没有如八号营地全员聚集在一起。由于队伍庞大,为便于更广泛的考查,科考团分为南、北、中三路分期出发。</p><p class="ql-block"> 科考团离开后这里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草原恢复了平静,游牧的蒙古人极少,没有明显的地貌特征。几十年来再没人关注中瑞西北科考团及所走的路线和住宿的营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年研究达茂旗文史学者苏雅拉图,热衷于本民族文化的研究,对西北科考团也颇感兴趣,早在十年前就根据史料和传说找到了八号营地。也依据西北科考团中外学者留下的记录和图片,找到了袁复礼图片中的驼背上的蒙古妇女的后人,还找到曾给黄文弼带过路的鲍姓后裔家族。(袁复礼拍照的茂明安格昭的蒙古女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雅拉图还在当地老年蒙古人中收集到一些民间故事,其中就有西北科考团的故事。当地蒙古人並不了解西北科考团,更不知其来龙去脉,只是从父辈那里流传下的故事。胡济图河边突然出现的大量骆驼群和十几顶帐篷,和几十个中国和深眼高鼻的外国人做着颇为怪异的工作。高耸的铁长杆,偶然放飞的大圆球升上高空不见踪影,让这些蒙古人颇为惊奇。</p><p class="ql-block">(八号营地建立的气象测侯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科考团分三队前后离开,按照蒙古人习俗,科考团将废弃的垃圾就地埯埋。蒙古人为了求得神灵谅解和宽恕请希日朝鲁召(在龙梅玉荣故居西边寺院)喇嘛在八号营地诵读经文七天七夜,愿大地恢复原样,胡济图河更加洁净。(图:敖包祭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非常著名的科考团体,1927年组成的西北科学考查团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外联合科学考查活动,在中国近代科学史和中外科学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考查历时八年(后两年主要是勘测绥新公路)。历尽了艰难险阻,在1935年终于完成了全部考查。(图:胡济图河边的外方人员和驼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次考察源于1926年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设想在德国与中国之间开辟途经中亚的航空走廊,需要预先考察沿途的地理、地貌和气象情况。斯文.赫定成为这支考查队的最佳人选,由汉莎公司出资,斯文.赫定策划了这次科考活动。斯文.赫定来华也得到当时北洋政府批准和许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而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强烈反对和抗议。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十几个在京的学术团体开会商讨对策,在会上成立“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发表“反对外国人随意采取中国古物”之宣言。</p><p class="ql-block">(图:参加科考的中方人员和部分送行人员在北大红楼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半年的艰难协商,由刘半农起草议决了《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为组织西北科学考查团事与瑞典国斯文·赫定博士订定合作办法》十九条,规定所采集的标本归中国所有,中外考察费用全部由斯文.赫定筹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7年5月9日,中瑞考察团在斯文·赫定、徐旭生两位团长的带领下,从北京乘火车出发次日到达包头,与先前到达包头等候的外方队员汇合。在暂短的准备时间内,5月20日从包头出发开始了这次考查,</p><p class="ql-block">(图:中方科考人员在包头客栈/筹备的物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北科考是斯文·赫定一手策划,他生于1865~1952年,是瑞典籍的世界著名探险家。从1890年开始六次进入中国西部旅行或探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探险他终身未婚,一生钟爱中国,与诺贝尔齐名。他著述等身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发行。其中《亚洲腹地探险八年》就是这次探险经历。</p><p class="ql-block">(图:斯文.赫定在西北科考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时八年的科考极为艰难,从额旗进入甘、新、蒙古国边境,寒冬沙尘和大雪,路上断粮,荒无人烟的戈壁,骆驼疲惫冻饿而死,新疆当局的阻挠,人员的扣押,斯文.赫定病痛,汉莎航空的解约等都被克服。在中外团长的不懈努力下,科考团员分散于天山南北获得科考的巨大成果,成为当时国内外极为有影响科学考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八十年代后期,似乎被忘记和边缘化的西北科学考查团,才逐步被关注,重提西北科考团在近代史上所开创的中外科学家合作的先河,和做出的重要贡献。(图;科考团路线图/道路上戈壁和大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关西北科考团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在各种刊物发表,新疆出版社的系列西域探险考古著作出版,而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探险八年》更是影响巨大,国内学术机构和大学相继举办的学术会议和纪念会,把西北科考研究推向高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科考团后裔把前辈的有关科考实物、资料捐献相关单位,撰写回忆文章,成立以科考团后代为主的西北科考团研究会。新疆师范大学成立黄文弼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组建“重走西北科考团之路"沿着当年科考驼道进行考查。</p><p class="ql-block">(图:部分西北科考团科研成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额济纳旗曾是科考团几次往返时间较长驻地,由南向北的额济纳河(古称弱水)注入居延海。从两汉以来到西夏明代留下了大量古代遗址。特殊的地域和历史文物遗存,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此发现万余枚汉简,被誉为是二十世纪古文献四大发现,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旗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李文清、李靖、噶拉僧、傲.宝力德等同志,凭着对历史文化的热愛,对近现代这里发生的重要事件,实地勘查当年西北科考团在额旗的路线和遗址,查找旧照片资料、询问当地牧民,硬是在戈壁沙漠胡杨林中找到大本营地松都尔。把科考团在这里的活动遗迹几乎都找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此基础上甚至把甘肃北边连接新疆和蒙古国边境内科考团路线和营地都做过考查。 <span style="font-size:18px;">凭着执著几次自费从</span>额济纳旗向东乌拉特中旗、后旗直到达茂旗境内。依照斯文.赫定的考查著作和科考团留下地图、笔记一点点实地找寻,<span style="font-size:18px;">试图将这条驼道复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戈壁沙漠的道路有的根本无路可寻,风餐露宿走访沿途牧民和知情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于时代的变迁,道路的变化,所留下的蒙古地名更是扑朔迷离,</span>凭借他们蒙汉皆通优势,正本清源。每天的考察都做记录,把这条驼道沿途营地、路线基本都连贯起来。(图;额旗历史文化研究会实地考察科考团路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还数次接待科考团后裔到这里找寻父辈的足迹,接待访客,陪同他们到父辈工作过的遗址,缅怀父辈科学报国之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知道这些实地考察之地,既不是国家文物保护的遗址,又不属颇得重视的近现代革命遗迹,当属“三不管”遗址。可却是记录近代极有影响中外科考团的印迹。这些都是他们利用节假日自费付出,如今他们都退休了更是热衷于考察,让历史不要忘记科考团足迹。</p><p class="ql-block">(图:李靖、李文清与科考团徐旭生、袁复礼、陈宗器、龚继成等之后人在额济纳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西北科考团的研究,除额济纳旗的历史文化研究会外,呼市的陈贵敏先生二十多年来发表了许多有关西北科考团研究论文,他本是自治区政府公务员,却热衷于西北科考团研究,利用公务出差机会实地考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者达瓦(王磊义)从事文博工作40多年,一直对西部史地,佛教寺院,石窟艺术的研究,五次沿丝路考察。从对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推崇,到对西北科考团的兴趣,退休后热衷于研究。2021年的疫情封控期间写成美篇《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在内蒙古》(数万文字百余图片),获得读者的点赞和转裁,通过网友与额旗李文清,呼市的陈贵敏等加入微信群共同探讨科考团史料。(图:科考团昆都仑召老照片/当今昆都仑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号营地一直是我们要寻找的目的地,额旗的李文清等人和陈贵敏几次到达茂旗依据科考记录资料,“东北距百灵庙40余公里,西北距茂明安25余公里,胡济图河南侧草原,山坡有敖包”,虽大体位置确定,科考团途经的合教、圐圙点卜素都在公路边。由于草原地带相类似的地貌太多,围栏阻挡道路难行却始终也未能如愿找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1年北大“重走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之路"十几人也专程到这里寻找考察也未能如愿。笔者曾建议达茂旗文物保护中心乔志杰主任利用文物调查关注和寻找。在苏雅拉图引导下和乔志杰来到当年八号营地,雨天胡济图河还流着水。(图:斯文.赫定与外方团员在八号营地/驼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者在查阅资料时偶然发现有篇论文提到,陈宗器测量八号营地位置是东经109°53'12.5",北纬41°40'56"的记载。与众友讨论,可陈宗器是1929年笫二批戈壁组团员,在西行时汽车抛锚停留在北边数公里处,或是他根据大约位置而测定?九月初乔志杰发来两照片告知疑似八号营地找到了,新旧照片对比认为位置差不多,于是我们决定适时去考察。(图:斯文.赫定1929年第二批科考团戈壁组合影于达茂旗境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十月21日我们约定在包头相聚,沿当年科考团路线到八号营地实地考察。从未谋面的熟人两车六人从前口子、昆都仑召进入包固公路向北,经过五分子,公义明、尔德尼沟口,向北延伸的山沟串连的地名就是科考团曾走过的路线。由于道路不熟,我们只好向东北绕道固阳进入白云鄂博公路,经过秦长城,过了山路就是平坦的当年科考之路直到合教。留下的老照片是合教土城堡下的天主教堂两外国神甫和斯文.赫定等人的合影。</p><p class="ql-block">(图:百灵庙老照片/科考团在合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里与达茂旗的乔志杰主任会合,带领我们与一些老乡找到当年的教堂和土城墙的位置遗迹,留存的仅是百年前十余米的教堂土墙和钟楼地基仍保存着,至今村民仍信仰天主教。由信徒集资新建一教堂前国旗飘扬,公路之西百余米高坡上一座围墙内的小型祀奠堂上的十宗架,两侧是早年比利时和荷兰神父的墓葬,由信徒迁葬于这里立碑记之。为了信仰万里传教,最后长眠于荒僻的异国他乡。早年传教士有的被土匪或义和团所杀,其信仰之精神实是令人钦佩。</p><p class="ql-block">(图:合教毁掉的教堂位置/残存的教堂墙体/传教士奠堂及墓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午后在小乔带领下向北白云鄂博方向前进,途经圐圙点不素(蒙意:芨芨草旁土围子)当年科考团也在这里,再向北二十公里为白云鄂博。这里是达茂旗游牧地界,辽阔的田野上到处都是高耸的风力发电机在转动。在一个下坡路段转向东边的土道行约三、四公里处的网围栏,远望胡济图河边的南侧平缓地带,我们停下车凭直观就可以认定是八号营地的位置。特别是河流两侧高起的黑褐色的山坡,远处奶头状顶部敖包很醒目。</p><p class="ql-block">(图:五分子/尔德尼沟口/秦长城/圐圙点不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近季节性胡济图河流已断流,仅存较深的河道白色盐碱地和河水,河道南边平坦草地上应该是当年八号营地位置。斯文.赫定记载:“……当拉尔生在附近购买骆驼的期间,它就是我们的大本营。探险队的帐篷在草地上排成了一长溜。营地正处在一片平坦的山谷中,四周环绕着小山,南边的山离着最近。 山谷向北展开,渐渐扩成了平原”。河沟另一侧的奶头状的山坡上堆着一个还愿用的“阿木斯尔敖包”(汉意:口子或盖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特征都对应无疑,只是当年是初夏季节,本是泉水形成的河水清澈还有小鱼游荡,天热时河里还能沐浴,用枪可以打到偶尔光顾的黄羊和狼改善生活。(图:科考团八号营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很兴奋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河两边选择合适角度,手机里的老照片与实地对比是河道南侧,用指南针定位。在地面上寻觅希望能得到留下的蛛丝马迹,但地面上那怕一块骨头的痕迹都没有,近两个月大本营几十人在此生活,驼队长拉尔生在蒙古地生活了近二十年对蒙古人生活习性环保意识很清楚,帐篷的移动要把生活垃圾就地掩埋,以致于近百年的时光地面已无任何痕迹可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看到周边的道路施工,和千余米外被挖掘的山包,我们建议乔志杰尽快在八号营地设保护标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号营地中心航拍图及胡济图河,放大航拍图在八号营地中心的植物较规整,无草处可能是当年帐篷留下的痕迹。(傲.宝力德航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借此机会又向西边试图寻找驼群放养地,百多峰骆驼在此受惊而暴群之地。公路在施工,我们绕道又穿过数道网围栏而无道可通。太阳将要落山余辉照在枯黄的草地上。我们只好向着达茂旗府进发,当夜将八号营地的定位与陈宗器的对比,如此近似的座标我们都想不到。而西边当年驼群地所测位置也正是陈宗器的座标位置。</p><p class="ql-block">陈宗器测定位置座标:</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东经109°53'12.5",北纬41°40'56",</b></p><p class="ql-block">我们测定位置座标:</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东径109°57'17",北纬41°39'34"。</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仅几天后乔志杰带领人员在八号营地埋设保护标志。</p><p class="ql-block">(图;营地测经纬度/保护标志/营地考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日乔志杰主任带领着参观旗博物馆,这座外形颇具民族特色的博物馆,內为三层陈列布满了历史各时期的文物。从匈奴、突厥、蒙元到明清和近代史。特别是蒙元时期大量石刻,不同时期的民族和各宗教文物艺术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图:上3图为黄文弼在敖伦苏木发现的明阿拉坦汗蒙文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各种石刻,多为出土于墓葬的元代石刻,景教石刻,佛教雕刻等。当年西北科考团中外团员也在这一地区多有发现古代文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观完博物馆,大家聚于馆侧拍照留念握手告别,额旗朋友向西继续沿科考团路线考察回程。笔者与呼市朋友向南回呼包,共同的兴趣,为寻找八号营地相聚于这里。还有很多的科考团史料等着我们去探寻,老骥伏枥,志在探寻科考团足迹。</p><p class="ql-block">(图:参加考查人员,李文清、李靖、噶拉僧、王磊义(达瓦)、陈贵敏、乔志杰、傲.宝力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隔近一年,从去年找到在八号营地考察后写了美篇,有对此感兴趣的前后又有来此地考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年9月22日包头两位从未谋面的科考发烧友与我相约再到八号营地去考察。八点出发沿当年科考路线从昆都仑口途经五分子到额尔德尼沟,从这里进入沟里乡村道路,由于前几天的大雨道路很难行,几次错道又返回,在老乡指引下沿当年科考团留下的地名来到敖包店,应该是5号营地科考团曾在这里宿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是敖包店原址,山顶上有敖包,山下有车马店而故名,近百年历史沧桑近些年这里已没有人烟,只有毁去的房舍遗址和几颗老榆树仍根深蒂固生长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袁复礼先生考察日记:“(1927年5月)二十三日。脑包店及其南部均为下坠之地堑带。……晨兴后在吾人住处东端之煤矿考察。……自此北行约八里,又入山中,山石为花岗岩及千枚岩,吾人驼队纡回于山谷中,两旁童山峭壁,冈峦起伏。山巅有古长城,多已坍塌不整,然自下望之,颇据形胜”。这些地貌特征我们都经过了,只是原野上都是待收的庄稼而没有人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乡村里破旧的房舍,已人去房空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秦长城、耳居图村、合教村、圐圙点力素村这些都是科考团途经的村庄,只是记载译音不同,终于又来到去年来过的八号营地,前几天的大雨胡济图河瀑滿,水漫草地,所幸我们所乘的“坦克”四驱越野车所向无敌从泥滩里出来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终于来到八号营地的胡济图河范围之内,再设法寻找蛛丝马迹或许有新的发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着去年所定的八号营地,沿河道向东行百余米,对照老照片感觉这里更接近老照片,去年由于时间紧一座小山包遮档而没来过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去年勘察的八号营地只是营地的另一部分,向东百余米对照老照片准确这块画箭头的谷地才是十八顶帐篷的营地。地面平坦,向东小黑山连接一片更平缓而高的山坡是气象站地点,西侧的黑山头是曾经夏至日团队的人站在山头上远眺草原落日,河道弯曲,余辉晒滿草地欢渡夏至日,夜里还在帐篷里喝酒唱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小河近在咫尺,东西山坡挡风开阔的平地是绝好营地,可惜如今营地被驻于这里的牧户种了谷子,原始的地貌被毁了,无法看到当年的状态令人遗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袁复礼日记:“哈那郭罗是我们停留时间较长的一站。小河两岸不高,具有高原气候。6 月中旬气温不超过27℃,夜中有时低到−2℃。不论在野外或帐棚内,气候对工作都还适宜。营地正处在一片平坦的山谷中,四周环绕着小山,南边的山离着最近。 山谷向北展开,渐渐扩成了平原。河沟另一侧的小坡上还堆着一个还愿用的鄂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站在西边山包上向下拍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户牧民所居之地范围内都曾经是科考团活动基地。图片是当年外国科考队员在这里聚集,远处的敖包帐篷都在此范围之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同来的两位讲,春天他们来到这里曾在这户牧民访问说,在这里东边曾挖到许多生绣的铁盒子,无意中讲正好证明,科考团行前把用过的垃圾埋入地下,当我们这次来访无人,只有狗在狂吠人不在家。这户人家前后正是科考团的驻地中心,他也很真会选择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过河道向东北方向我们登上远望似奶头的阿木斯尔敖包,科考团的许多队员都曾来敖包,敖包每年都祭祀,新换的彩色经幡在风中飘扬,祭供的羊头骨和酒瓶,酥油灯摆放在敖包东方,环中心大敖包东西南北四方排列着数个小敖包。向远眺望近秋的草原辽阔,马群羊群散布在草地上,高大的风车扇动着叶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敖包向四野眺望,秋天辽阔的草原高低不平的山坡,随处可见高耸的白色风车。近看河水清潵见底缓慢沿湾曲的河道向东方。寂静草原上只有我们三人沿河道向东,只有高大的风力发电机叶片呼呼的声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行者星光本名李节,本是企业职工却热衷于古迹调查,曾沿战国赵长城从河北蔚县到高阙,提出很多赵长城的学术问题颇有学术价值,二三十年的实地考察对他来讲实是不易。另一同行者魏栋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设计研究生毕业,业余时间热衷于考察探险,他俩和数人相同爱好者考察古迹,还到过科考团袁复礼向西行的伊克淖尔、善丹庙等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个多小时在草原上勘查,亲身体验九十多年前在这里发生的科考团营地许多事件。曾经轰动中外科考事件却在这里悄无声息,主要是外国人参与了科考,所以就低调了!可如果没有外人参与和经费支助也不可能有科考。若是这里有革命色彩我党人员,此地就是革命遗址而保护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与此另一姐妹美篇《中瑞西北科考团在内蒙古》同在本美篇内,有兴趣者可在本篇末尾点击</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查看主页</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