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和美课堂”第十二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第一天)

不期而遇

<p class="ql-block">  和美不同,美美与共。2023.10.28我有幸参与了“和美课堂”第十二届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p><p class="ql-block"> 初见这次研讨会的活动安排,我就内心非常雀跃。吴正宪,俞正强, 顾志能,强震球,苏明强,罗明亮,周卫东,贲友林,储冬生……光看这些名字,我就知道这一定是一场数学盛宴。</p><p class="ql-block"> 10.28上午,第一节课是吴正宪老师的最新课例《分数的意义》。吴正宪老师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一位,她的课堂总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儿童的眼光出发、思考,抓住数学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分数的初步认识,那么现在在你心中分数是什么样子呢?学生通过画图,写分数,讲故事……等表达了目前分数在心中的样子。既然学生认识了分数,那今天能不能对分数再认识呢。</p><p class="ql-block"> 吴正宪老师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用简单的例子逐步引导,层层梳理,让学生体会到分数的意义是丰富的。分数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而且能够表示出1份和整份之间的倍数关系。</p> <p class="ql-block">  我也曾经上过分一分,在教学时分数单元的知识总是零散的,没有从大单元的角度把零散的知识、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梳理。最让我深思的是:吴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思考的过程中把未知转化成已知。</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在吴正宪老师的讲座《注重内容结构化,落实核心素养》让我对吴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思考有了更深的理解。整数、小数、分数,数及数的运算具有一致性,那如何从“未知”走向“已知”,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会理解数是具体的数量和对多少个单位的表达。大单元教学就是打通“数域”之间的联系,架起“数与运算”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  俞正强老师的《曹冲称象》是最新的课例,也是我第一次听到。把二年级语文课本的内容在数学课上上,上出了数学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俞特总是用一根粉笔撬动整个课堂,这次却用了《曹冲称象》的动画导入新课,有效问题的引领,不断的追问,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一步步思考、表达,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埋下了“转化”思想的种子。课堂上满满的板书,抽丝剥茧,体现了知识目标,育人目标,思维目标。俞特的幽默,课型的独特总是让人难忘。</p> <p class="ql-block">  顾志能老师《分数大小比较》(练习课),一个小小题目引发学生一连串的思考,使学生的高阶思维得到不断的提升。使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课堂上顾老师抛出一个问题,班里有1——2个学生举手想回答,这时候不要急于让孩子分享,再等等,再等2分钟,即使最后有的孩子没有想到,但至少这段时间他在思考。数学课要有数学的思考。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一定是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p><p class="ql-block"> 顾老师的讲座中讲到的目前教师的现状:A,B,C,D,E,F老师,我目前所在的位置还是那个A老师多一点——只讲数学知识,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我也想努力成为后面的B,C,D,E,——F老师。</p> <p class="ql-block">  强震球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学生已经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会用1c㎡的小正方形铺满平行四边行。那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学生大胆猜测——小心验证——得出结论。那你还有别的方法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转化”思想,把不会求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求,化未知为已知。最后又通过3个问题的设置,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p> <p class="ql-block">  这还是我第一次听苏明强老师的课,他的《分数单位》这一节课,把概念课上的通俗易懂,触类旁通。苏老师认为北师大版的分数墙是二维的,不能作为分数单位认识的起点,这对学生来说不好理解。而要把分数单位在数线上进行认识。分数单位学习之后又引发到分数的加、减、除等问题,为后面分数的计算打下基础。就向苏老师说的,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它,还要知道学它之后的用途,从而建构分数单元结构。苏老师奇特的设计,幽默的语言让我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满满当当的一天,信息量很大,感受数学名师的前瞻性,体会新课标大单元教学的魅力,更认识到学生数学思维提升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p>

分数

学生

老师

课堂

思考

吴正宪

数学

平行四边形

单元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