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箭扣长城行

山水哥

<p class="ql-block"> 北 京 箭 扣 长 城 行 </p><p class="ql-block">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不到长城非好汉”。伟人毛主席的两首词句,把中国的万里长城寄予了后世中国人以无限地神往。中央电视台有关“万里长城”的各类风光片更是把国人蹬长城的热情推向了高潮。最早开发、开放商业旅游的八达岭长城段甚至把伟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词句篆刻成碑碣来吸引游客,不知让多少人怀揣着当一回“好汉”的梦想到碑前合影留念。随着访问中国的国际政要的不断光临,外国游客游长城也成了一种时尚。</p><p class="ql-block"> 随着方兴未艾的户外活动,“驴友”们已不满足于被政府部门开发、开放的长城景区,而是积极寻找未被开发、更加险峻、更加刺激的“野长城”来满足心里需求。于是,号称最险峻、最刺激、最有挑战性、上镜率最高、最原汁原味的“箭扣长城”从历史的尘埃中被“拨拉”出来。你再看一看这一段长城上奇特的命名--牛犄角边、正北楼、鬼门关、铁梯子、东西缩脖楼、东西油篓顶,小布达拉宫、箭扣梁、将军守关、天梯、鹰飞倒仰、北京结、九眼楼(望京楼)--你就知道箭扣长城段有多么的神秘色彩了(其中是否有重复命名不得而知)。经过十几年的网络传播,箭扣长城段的风头超过了其它区段,大有“不到箭扣非好汉”的势头,成了户外驴友们必须的打卡之地,甚至有不到箭扣长城打卡都不好称自己为驴友的意思。那咱也只好花上几张红票子去证明一下够不够驴友的资格。</p> <p class="ql-block">  深秋十月的20号下午1时起,一行37人狂奔在泰沂山脉与燕山山脉之间广袤的华北大平原上,高速路上的风景有着无法言语的“美”!因为你无法从车窗中完全看到!路两边的树木虽没遮挡的密不透风,却也无法让你欣赏路旁的美景。能看到的是“烂尾楼”和“大风车”,但没有看到“挥舞着宝剑的堂吉诃德”。高速路上唯一让我感到庆幸的是:在无棣县境内看到了华北平原上唯一一座小山丘(路东面)。据资料显示:它系73万年前火山爆发喷出而形成的锥形复合火山堆,是中国最年轻的火山,也是华北平原地区唯一露头的火山,被誉为“京南第一山”。</p><p class="ql-block"> “向后倒地”树木倒是令你晕头涨脑。是象壶口瀑布边的围墙那样“为了保护游客安全”吗?路两边的绿化带就是起这样的作用吗?!</p> <p class="ql-block">  晚上8时入住北京怀柔水库附近的阳光旅馆和九九旅馆,旅馆不算奢华,但还算舒适。简单吃了点饭就和老伴散步去了离旅馆不远的怀柔水库。怀柔水库就在城区的西边,水库边的山包下有一按装了健身器材的小广场,小广场上有一卸下鞍辔的骏马雕塑。灯光下,从骏马健硕的体型和汗水溻透的皮毛以及马头旁木架上的盔甲可以看出是一匹刚刚经过战阵的的战马,骏马低着头好像在啃食地上的青草,也好像在在吸嗅着什么。这骏马雕的栩栩如生韵味十足,会让你联想到战阵中奔腾的金戈铁马。</p><p class="ql-block"> 蹬向小山包的路,丛林茂密灯火阑珊。拾阶而上到达高处亭台,亭台雕梁画栋,在灯光的映照下五彩斑斓,向来这里游玩的人们诉说着这座小城的丰富多彩。水面上星星点点的灯光倒影在微风吹拂下粼粼闪烁给人以神秘的遐想。</p><p class="ql-block"> 随着空中的轰鸣声一架低空飞行的客机飞临头顶,机体下闪烁着灯光,远处的夜幕中有好几架飞机在盘旋,有飞近的,有飞远的,空中的星星还不如起降的飞机多,可见首都机场是多么的繁忙。</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夜晚比这里清静多了!</p> <p class="ql-block">  21日7时从怀柔城赶往目的地西栅子村,我们将从那里登上向往已久的箭扣长城。从怀柔城到西栅子村直线距离约20公里,可是,在盘山公路上绕来绕去却用了一个小时。那公路上急转弯太多,一会儿向西,一会儿朝东,又一会儿拐向反方向盘转向南,弄得你晕头转向分不清东西南北,若没有挂在晴空中的晨阳你将彻底失去方向感。那窄窄的公路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要在怀柔城住一晚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8时许,到达目的地西栅子村。这个被群山环抱的、不知何时才有的“塞外”小村庄,在火爆的箭扣长城热的拥抱下让人们知道了它的存在。这个小山村有停车场、别墅、饭馆、民宿,已找不到破旧的民房。借用霞空校长的一句话:这个小山村与十几年前相比已彻底变了样。可是,在我看来,通行的道路还是窄了些,若是大巴车相会只能找一个稍宽敞的地方才能实现。</p><p class="ql-block"> 到了!箭扣长城:我们终于到了你的脚下!</p><p class="ql-block"> 蔚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显得是那么空寂!只有嗡嗡作响在拍照的无人机、翱翔着哇哇鸣叫的不知名的黑鸟、“屙”着“白云”盘旋着的大型客机给天空增加了些许动感!</p><p class="ql-block"> 逆光下的山峰清奇隽秀刺向天空,随着山峦起伏错落、盘旋上下的箭扣长城扑入眼帘……。心中虽无大的波澜却也有些小激动。万里长城中号称最险峻、最刺激、最有挑战性、上镜率最高、最原汁原味的“箭扣长城”:我来了!我就是为了你的峻、秀、奇、险、绝而来!就是为了“征服”你而来!</p><p class="ql-block"> 在车上时,根据自己的意愿划分为两个小组。一个为穿越组有十八人,一个为休闲组有十九人。穿越组计划从“九眼楼”开始至慕田峪长城下全程约二十多公里(但没能实现)。休闲组,从比较平缓的西大墙开始,根据自身情况择机下撤。下车行动时有两名驴友又参与到休闲组,穿越组成了十六名驴友。</p> <p class="ql-block">四张图片系列网络下载,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p> <p class="ql-block"> 九 眼 楼</p><p class="ql-block"> 九眼楼,建在西栅子村北面海拔1534米(百度百科记载1534米,有的称1141米)高的黑坨山巅,其垂直高度超800米。资料显示:九眼楼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 年),是箭扣长城地势最高的敌楼,为正方形双层建筑,因每边有9个瞭望窗而称“九眼楼”、“九孔楼”,是内外长城的交汇点,故有“万里长城第一楼”之称。在天气状况好的情况下能够看到北京城,在夜间还可以看到北京城的万家灯火,故称为望京楼。楼旁还遗存有官员及文人墨客的诗歌碑刻。可惜因走错路而失之交臂!</p><p class="ql-block"> 十六人的队伍在越过一个山丫口后,由于信息不对称我们行走在前面的十人走了一公里多才发现有六人没有跟上,经联系后才知道“友谊”团队六人直上正北向九眼楼进发,我和君子兰等十人偏离方向行进到了西大墙的北端。下山后得知“友谊”团队走的路线特陡峭难走,800米的垂直高度竟然走了一个多小时近三公里的路程,致使这个老驴友没能穿越“鹰飞倒仰”和“天梯”这段“最险、最刺激”的路段。</p><p class="ql-block"> 从西大墙北段开始,山的岩体是沙岩、花岗岩地貌。从西大墙开始至我们三人下山的将军守关东、涧口西这一段是石灰岩和片麻岩地貌。从我们下山的地方到慕田峪长城这一段从山的形状判断应该是石灰岩地貌,因为石灰岩体容易风化成周围崖壁直立的形状,这一段符合这一特征。(时间不允许没能走,所以不敢肯定)</p> <p class="ql-block"> 西 大 墙</p><p class="ql-block"> 这一段近似于正南正北向,城墙又高又宽,横亘于一处宽大的山丫口,且敌楼很多(约有六七座),所以称为西大墙,是整个箭扣长城段起伏较小最好走的,也是保存较完整的一段。</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段,我还和同行的驴友为那一面属长城内外产生了争论,但,事实证明以我掌握的知识点而“获胜”。在这一段我们十人团队还请其它户外的驴友帮忙拍了团体照(这一天遇到全国各地的团队有十几个之多,知道年龄最小的有四五岁,年龄大了的七十六岁)。挺高兴的!</p> <p class="ql-block">网络下载,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p> <p class="ql-block"> 北 京 结 </p><p class="ql-block"> 北京结又叫长城结、丁字结。北京结在这里是内外长城在这里交汇的意思。 从“结”这里向西经八达岭、居庸关延伸至山西“娘子关”称为内长城。向东经慕田峪、白马关、司马台一直延伸至“山海关”。向北到九眼楼至大漠深处的“嘉峪关”,就称为外长城了。</p><p class="ql-block"> 从西大墙的最低处到北京结这一段,上下起伏开始大了起来,攀爬起来又费时又费力,危险系数也直线上升。在这里的长城全建在陡峭的岩体上,两边几乎全是悬崖峭壁,有几处近七十度的地方风化坍塌特别严重,有一处地方坍塌成直壁,近十米高。在这一地点驴友们只能抠着岩缝一点点往上爬。没有五年以上“驴行”素质的根本不敢“伸招”,只能从西边绕个大圈。若是下的话,不借助绳索根本无法安全下来。</p><p class="ql-block"> 我们三人中的朱哥(钻山豹)凭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爬山功底勇敢安全地攀爬了上去。因担心老伴的体能,我只能放弃挑战自我的机会,护着她从东边一处稍微安全的地方爬了上去。在这里我要感谢朱哥:感谢朱哥在这一处横断面上、“鹰飞倒仰”处、“天梯”处给予的安全帮助。再次谢谢朱哥!</p><p class="ql-block"> 从这里到达“北京结”碑处,还要经过几个考验体能的耸立山头,接下来就要到达箭扣长城危险系数最高、攀爬最艰难的“鹰飞倒仰”处!</p><p class="ql-block">在这一段发了点小感慨,、打了点“油”。</p><p class="ql-block">凸崖残墙横断处, 壁直数丈阻豪杰。</p><p class="ql-block">身手敏捷钻山豹, 抢按快门山水哥。</p><p class="ql-block">本领促就非一日, 意犹未尽慕朱哥。</p><p class="ql-block">拙荆仰望难色露, 泰臻意决弃险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朱兄克华号钻山豹 泰臻本人字)</p> <p class="ql-block">网络下载。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p> <p class="ql-block"> 鹰 飞 倒 仰</p><p class="ql-block"> 这个词语在网络上介绍箭扣长城段的官方文章以及户外活动爱好者的亲身经历和心得中出现最频繁!大多数驴友也是冲着这一地段去的。近十几年来有七八名游客把年轻时生命定格在这里,有十几名游客在这里摔伤致残。去了的游客,就是想避开绕过“鹰飞倒仰”,也必须费很大气力。</p><p class="ql-block"> “鹰飞倒仰”应该算作形容词,形容山势极高,鹰隼在此处飞越山头一口气都冲不过去。这个比喻很不贴切,鹰击长空靠的是崖壁边上升的气流。细心观察的朋友会发现较大的飞禽在靠近悬崖峭壁飞翔时扇动翅膀的频率反而少了很多。倒仰飞行那绝对不可能!君不见较大的飞禽在飞行时,翅膀展开时的形状是凹面朝下以获得较多的上升力。君不见滑翔伞飞行时的形状吗?假如飞禽倒仰飞行,那可能是找死的节奏。也许本人见识少,反正本人没有见过倒着飞行的鸟!人们用这个词来形容时大概是受了电影、电视上飞机飞行的影响吧。</p><p class="ql-block"> “鹰飞倒仰”这一段长城确实很高很陡峭,坡度超过70度,接近顶端的那几米几乎是90度。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爬的力竭时头顶上的那一小段是垂直的,你是一种什么感受!?</p><p class="ql-block"> “鹰飞倒仰”这一段长城近乎垂直,且已经全部塌落,根本没有阶梯。四百多年前的建设者们是怎么建造的、建造完后的形状是怎样的?无人知晓!网友们称之为“逆天工程”可以说是恰如其分!今天我们只所以能爬,是因为政府已经修缮固定了松动的石块。可是,你也想象不到匠工们是怎么施工的。怎么搭、怎么固定脚手架?使用什么标号的混凝土?怎么养护施工面?专家是怎么设计的?原材料是怎么运到跟前的?因为附近没有发现有施工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是不畏艰险安全攀爬通过了此段,可是,当回想攀爬此段墙体时还是心有余悸。凹凸不平的墙面、杂乱无章参差不齐的“阶梯”,身体挂在“悬梯”之上,下面是“万丈深渊”,落脚处大都在十公分,一只脚悬着三分之二,重心悬在空中,那可真是一步一惊心呀!即便你在驴友界已经“身经百战”,“鹰飞倒仰”上,也容不得丝毫大意!到达那“三瞪眼”之处,即使你有攀岩的技术功底你也不可能上去,因为,根本就没有可抓之处。只有向右移动到墙外的岩石上一手抠着岩缝,一手抓住长在岩缝里的植物翻身上去。</p><p class="ql-block"> 不知你是否从网络上看到一幅一帧画面是自己拍的?你从网络所看到的画面都是无人机拍的、下边还未攀爬的人向上拍的、爬到上面的人向下拍的。攀爬行进中的人根本没有机会给自己拍照,除非你自己想永远留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还好!这一天空中没有云彩,还不至于抬头向上看使你头晕目眩。若有飘动的云彩你向上看时你会以为山体在移动,你一定会心惊肉跳。从上往下看时,不管空中有没有云彩你都会头晕目眩。当然,没有恐高症的人不会有这种感觉。</p><p class="ql-block">心血来潮,再打一次“油”。</p><p class="ql-block">箭扣最险处, 鹰鸣倒着飞。</p><p class="ql-block">攀者贴壁顾, 四肢恐力亏。</p><p class="ql-block">心骛摒弃抛, 气定神闲贵。</p><p class="ql-block">指抠凸岩楞, 脚悬一半窄。</p><p class="ql-block">翼翼爬百丈, 也奇也不奇。</p><p class="ql-block">若说独艰险, 唯算末九尺。</p><p class="ql-block">一步一惊心, 怯弱至此止。</p><p class="ql-block">若想拍像影, 惟借他人机。</p> <p class="ql-block"> 天 梯</p><p class="ql-block"> 成功翻越“鹰飞倒仰”后,又是一个起伏较大的V字形路段,其实箭扣长城段都是一个接一个呈V字或W形的路线,只不过上下起伏的幅度不同罢了,这种路形极耗费体能。在这里简单吃了点午饭,就又向前面海拔高度超过1000米的突兀、陡峭的山顶进发。敌楼占据整个山顶线路从敌楼北面的悬崖边经过,下面是“万丈深渊”。这座奇峰突出向南,西北方向是“鹰飞倒仰”处,“天梯”延伸向东北方。</p><p class="ql-block"> 天梯,顾名思义是天庭与人间连接的通道噢。人要和天庭的神仙们沟通只有一步一步爬天梯,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和天神们交流以达到自己的希望。哈哈,天神们会腾云驾雾却不会主动下到人间和人们交流沟通,如若那样会坏了他们制定的“规矩”,失了他们的“脸面”!我们这一次是完成“对话”后从上面回人间的。 </p><p class="ql-block"> 天梯这段长城有两段很险峻,坡度都超过70度,高度都接近80米,都是建在悬崖峭壁上,最窄处只能容一人通行,最宽处也许有两米,没带尺子量准确。这段长城好歹保护的还可以,是原汁原味的青砖砌就。但是,那落脚的地方却窄的可怜,阶与阶之间的高度却没有低于50公分的,实在是,上要用全力,下要增加注意力!如果没有阶边牢固的墙体遮挡视线,那可能只有晕着头、闭着眼在那里喊叫了。</p><p class="ql-block"> 在下第二段天梯时,遇到了从东面上天梯的一队游客。之所以称其为游客是从装束上得知。他们没有驴友所用的装备,并且还带着少年儿童们。其中一个小男孩勇敢、奋力向上爬,在高阶处还滚着向上爬,大人不知是体力跟不上还是和少年儿童一样没有安全意识。看到这种情景我完全呆在了那里!还有更离谱的,在快到“将军守关”处时竟然还看到一对夫妇抱着一个也就是四五岁正在哭啼的小男孩!可真算得上“无知者无畏了”!但愿他们一家人知难而退从天梯那里折返。真难想象“鹰飞倒仰”那里他们怎么下!?</p><p class="ql-block"> 再打一次“油”</p><p class="ql-block"> 天 梯</p><p class="ql-block">箭扣天梯虽有蹬, 一阶足超古二尺。</p><p class="ql-block">窄处带墙一庹宽, 几段都在近百米。</p><p class="ql-block">虽然难比千尺幢, 十八盘坊三抵一。</p><p class="ql-block">青砖一方五百两, 块块都是世界遗。</p> <p class="ql-block"> 将 军 守 关</p><p class="ql-block"> 将军守关处是经过的地方最宽敞的一处。关楼向北突出有二十多米,同样有向外探望的瞭望口,和其它敌楼不同的是,在朝北的一边有一离地面两米多高的开口,经网络上查询才知道是一个内外通行的关口,不过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通过关口那就不知道了。</p> <p class="ql-block"> 下 山</p><p class="ql-block"> 我们三人按“计划”从“将军守关”处向东边的“涧口、小布达拉宫”信步走着,边等待着后面穿越组的组友们。但迟迟没有看到有组友跟上来,都下午三点多了,我意识到情况不对,想起了“根据自身的体能随时下撤”指示,就急忙给霞空校长打电话询问情况,得知大部分驴友已经回到车旁。正在这时看到一个同向行进的青壮驴友后,询问到达“小布达拉宫”所需要的时间以及从“小布达拉宫”下撤到西栅子村所需要的时间,他告诉我们:以他的体能到达“小布达拉宫”需要俩小时、再从那里回撤到西栅子村最少也需要一个小时后,我果断地决定下撤。诚然,当我们仨回到车旁时,“友谊”、“君子兰”等穿越驴友早已回到车上。在我们回到车旁后霞空校长又清点了一下人数只还有两人在回撤的途中,只有“中庸”几人是从“涧口”下撤的,其他驴友都根据自身情况早下撤了。</p><p class="ql-block"> 箭 扣 寄 语</p><p class="ql-block"> 箭扣长城之旅安全结束,从霞空校长笑容满面的讲演中可以得知校长对此次箭扣长城之行很满意!其他旅友是什么心情只有自己知道。我倒是替同行过好多次的、70岁的强驴“友谊”大哥深感遗憾!他们六人团队没能体验到攀爬最惊险刺激的“鹰飞倒仰”和“天梯”段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箭扣长城段坐落于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与雁栖镇之间的分界线上,(属八道河乡的说法不准确)我们开始上山的西栅子村现属雁栖镇管辖。</p><p class="ql-block"> 箭扣长城雄奇险要,似巨龙盘旋于峻岭山巅之上,逶迤舞动于峡谷绝壁之中。其雄伟惊绝非笔墨所能言表,非身临其境不能感受箭扣长城的竣、秀、奇、险、绝、美!</p><p class="ql-block"> 行动吧!有能力的驴友们,你们还等啥?!</p> <p class="ql-block"> 水 长 城</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22号)游览的水长城比起箭扣长城就显得平淡无奇了,这一段的长城是建在沙岩花岗岩为主体的山体上,也没有什么险要的地方。唯一让我感到有点意思的是那棵倔犟生长形如虬龙的800年的栗子树!</p> <p class="ql-block"> 感 受,遐 想?</p><p class="ql-block"> 游完箭扣长城,除了看得见摸的着东西,箭扣长城给我的感觉是少了些许人文景观,多了些粗犷的野性和原始的荒凉。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无奈与荣光、愿望的破灭与迷茫!</p><p class="ql-block"> 由此引申到万里长城的设想与建设。</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万里长城虽说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伟大的奇迹,并且被统治者宣称为抵御外敌的“利器”对此本人不敢苟同。在这个“奇迹”下不知沁浸了多少建设者的鲜血和汗水!也不知为多少贪墨者供奉了填满腰包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每一块砖石下埋葬着多少无辜死难者的躯体!又有多少孤儿寡母在呼唤着亲人的回归!在时间的长河里那些死难者早已化作了缕缕青烟,化作了泥土!</p><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的建设是旧中国人弱智的防御观念体现,在那个经济基础极其落后、生产力及生产工具极其匮乏的时代,花了无法统计具体数字的人力和银子建筑的万里长城在这里我不否认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到底起到了多少实质作用,谁能回答?</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战术家们崇信 “积极地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以我粗浅的认知,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君不见匈奴、大辽、成吉思汗、鞑靼及满清没有长城,没有战车,只靠马背、弯刀和弩弓就打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并没有阻挡住中原的农耕文明与蒙古高原、青山白水之间游牧文明的碰撞。</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万里长城最大的贡献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后给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旅游资源,同时也给旅游者以感慨及乐趣,同时也给长城沿线的居民及沿线的各级政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政支持。</p><p class="ql-block"> 小 知 识</p><p class="ql-block"> 长城总体走向呈东西向,在有山的地方基本上是依山脊而建。一般情况下城墙北面是“外”城墙南面为“内”。然而长城随山势的走向忽南忽北,并且因盘山公路的曲里拐弯迷失了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辨别长城的内外呢?长城完好的地段看水槽的流向,中国人讲究“肥水不流外人田”,流水的方向就是内,反之就是外。长城风化坍塌严重看不到水槽怎么办?那只有看长城的基础那面高了,高的一边为外,低的一面为内。再一个就是看敌楼向哪突出,突出向就是外。为什么你自己去体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风萧瑟叶飞舞, 鹰盘鸟鸣鹊啼呜。</p><p class="ql-block">峰峦叠嶂波涛涌, 不济游人城上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