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谢明祥,笔名一得,1952年出生于临洮,中国楹联协会会员,省书协会员,市书协副主席。现任西安老年大学书法教师。</p> <p class="ql-block">谢老师从褚体起家,二王为根,走的是一条根深叶茂、转益多师的学者之路。从部队到地方,长期从事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曾任区文化馆长、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旅游体育出版局工会主席、副总编等职。在西安、兰州、烟台等地成功的举办了个人展览,其中行书作品在国家广电总局第四届美术书法大展中入选,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央视、陕西卫视、甘肃卫视、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甘肃日报》、《兰州晚报》、《甘肃文艺》、《华商报》、《西部书法报》、《经济日报》、《西部周末》、《甘肃广播电视报》、《定西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诸体齐攻,大小皆能,优善行楷。</p> <p class="ql-block">谢老师是陕甘两省老年书法教育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以勤奋坚韧铸就了一家风范,以激情奉献成就了一份责任,以温厚德行诠释了一种形象,以人品艺德传递书家温度,个人修养、社会形象和教学效果高度统一。</p> <p class="ql-block">所教学员中有2人加入了中书协会员,8人加入了省书协会员,24人加入了市书协会员,一名学员出任老年大学教师。累累成果充分实现了他个人的人生价值。</p> <p class="ql-block">于平先生谈谢老师书法作品,主要体现在四个字上。一是“深”:根深才能叶茂。明祥先生出生在西部历史文化名城——临洮;成长在陇中文化的核心地——定西;退休后生活在十三朝古都——西安。这三个地方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再加上他在农村——部队——学校——单位,一直从事文化宣传工作。这种历练,是他人生一大財富。</p> <p class="ql-block">明祥先生从小就热爱书法,可以说达到了魂飞梦绕,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孜孜不倦地研读书法理论,持之以恒地苦练书写技法,虔诚专心地临摹大家名帖。</p> <p class="ql-block">他像一台钻探机,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作为矿床,不断地钻探,不停地挖掘。最后根据自己性格,找到了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书法之门。</p> <p class="ql-block">他从褚遂良的书法艺术入手,再练颜体行草篆隶,苦临《圣教序》《张黑女》《十七帖》等帖,把孙过庭的《书谱》烂记于心。他学“二王”,又从“二王”中跳出来,在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中吸取营养。由于他对书法艺术的根扎得很深,虽然没有名师指点,但他慧根深,悟性好,经过多年的努力,根深叶茂,花繁果硕,终于写得一笔妇孺皆爱的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二是“博”:当今很多书画爱好者,只为书法而练“书法”,还责怪自己书法艺术进步太慢。主要原因是由于理论上的肤浅,知识面太窄,就像无根之树,繁茂一时;无源之水,奔腾一刻。明祥先生由于生活、工作等原因,迫使他必须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作为文化馆长,要懂文化;作为宣传部长,要懂党的政策、宣传纪律;作为工会主席,要了解群众的心声,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因而,他的理论要渊博、知识要渊博,践行办事能力更要渊博。</p> <p class="ql-block">他的“博”,具体表现在凡对自己有用、有价值的知识点都要铭记在心;他的“博”,还展现在文学、音乐、美术、舞蹈、诗词、戏剧等各个方面,提起每一门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p> <p class="ql-block">因为他的博学,明祥先生在担任西安老年大学书法教师后,能引经据典、触类旁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滔滔不绝、如痴如醉的教学,学员听他的课,感觉到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桌丰盛的文化大餐。他“博”的各种内功和才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受到广大学员的赞赏。有一位学员写了一幅楹联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褚风晋韵天赋勤奋读思开悟融汇大手笔,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浸润修养交响奏乐章。”既是对明祥先生知识渊博的高度总结,也是他艺术特征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三是“秀”:“秀”者美丽。“秀”是明祥先生书法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人一直认为:一个人的字迹就是他心迹的流露,即“字如其人”,没见过明祥先生的人,一看他的作品,也能猜测出这个书法家一定长得很清秀、很干练。他的作品,用笔:柔中带刚;字体:流畅飞动;意蕴:含蓄隽永。他的“秀”中也蕴藏着西北汉子的那种“鲁”和“拙”。明祥先生的小楷:玲珑小巧,德润灵秀;行书:简约严谨,气势坦荡;草书:骤雨狂风,龙飞凤舞;隶书:金文篆意,溶如一炉。总之,他书法艺术的个性特征是:秀雅温润,体势舒展,骨力强劲,动静相宜,也就是清俊而雅秀、简洁而利落、秀中蕴鲁拙、伶俐绽神奇。</p> <p class="ql-block">四是“韵”:汉代书法家蔡邕说:“为书之体,须人之形”,“若水火,若云霞,若日月”。明祥先生心领神会,不断践行。他的书法艺术,美韵、诗韵、音韵、舞韵,都贯穿其中,既有褚遂良的根基,又有“二王”的风格;既有东坡、米芾的豪放,又有颜真卿、左宗棠的烙印;既有金石、篆隶的深邃,又有沈鹏、启功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欣赏明祥先生的书法艺术,就像品尝一坛千年老窖一样,浓香扑鼻,缠绵爽口,韵味深长,回味无穷。总之,明祥先生的书法艺术,呈现的是沉着痛快,法而不板,稳中见靈,楷而不僵,雄健有力,不激不猛。是力度和风韵的完美结合,是静态和动势的高度统一。既是他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真情,也是他道德修养精神境界的表现,是在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中绽放的一朵奇葩。</p> <p class="ql-block">谢老师书法的“秀”,陆楠先生也有一说:欣赏明祥的各体书法作品,我们发现尽管功用不一,姿态诸多,风致多样,皆以清雅、妍美、醇和、明净、爽利,俊健为基本特色。这些特色的内质和外像,可用秀爽来概括。</p> <p class="ql-block">他的书法,之所以有秀气洋溢之感,正是“秀”的内质及外像的魅力使然。书法重清秀,清则澄明,秀则雅致,这是作为雅文化的书法富含人文品质的根源和标志。书法又重气,因为气是书法活力的本源。明祥书法形质的清明及气息的清新在他的一系列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他那书法的清雅,又以用笔的纯净而不杂乱,体势的自然而不造作,通篇气息的纯正而不浑浊为形成的基础条件。立足于这一基点,再来欣赏明祥的楷书、行书和草书作品,即可进一步感悟其书法的艺术特色,甚至各体之间的共性因素和过度轨迹。 </p><p class="ql-block"> 明祥的楷书,融入行书的笔意,从而增益了气息的灵动与意象的活脱,力避了某些楷书用笔的板气和雕凿气。其结体,无论是大字还是小字多以内紧外松而四面放开、体势略长为其体段特征。由于点画、线条的组织呈现出聚合与展开的态势,遂使字的结构内部在松紧、长短、宽窄、大小枯润等方面对比显明,而笔法的灵动、笔形的纯净、笔位的妥贴、笔势的利落和夸张,则强化了诸多对比因素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予人以清雅流丽的审美享受。由此可证,他的书风同那种结字平匀、笔法刻板的楷书不在一路。然而却于工整严谨的楷书朴质中平添些许灵动活泼的情趣,也正是常被欣赏者誉之为其字“受看”的根本原因所在。</p> <p class="ql-block">明祥的行书,包括行草书,用笔流丽清和、点线结合、映带自然,穿插精巧。书法创作是一种经验性很强的艺术行为,而行草的创作,却最能对这种艺术行为作出鉴定,即高度的理解能力和娴熟的驾驭能力,前者为理性的把握,后者为感性的驱驶,这种经验性是凭借着笔锋和宣纸摩擦的一刹那来诉说的,这种瞬间的判断是对技巧、悟性的双重检验,明样的行草恰如其分地证明了这种经验过程的巧妙结合。特别是在结体内部点画密集处,以游丝映带、细笔穿插而形成的精致、微妙、奇巧的布白,使得密处紧凑而空灵。于小处致精微、见神理,是包括行书在内的臻于高境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p> <p class="ql-block">这种笔墨技巧的妙用,究其源,是他文学音乐以及阅历等综合学养和精神气质的体现。他的行书,能经得起我们微察细品,百看不厌,时有意趣。在他的行书作品中,又有若干草书的配入,成为行草书的格局。这较之于行书,则更加突出了随兴遣字、浑脱整体、因势利导、应机权变、融会贯通、一派神行的书法意识。</p> <p class="ql-block">在他的行书作品中,偶尔昂然放笔而出的长撇反扣、悬针长竖等犀利的夸张举止,不仅增强了通篇意气风发的氛围,而且还使我们感受到挥毫之际意兴的腾升和幻化。</p> <p class="ql-block">言及行书的结体与楷书相通,主要在于楷、行皆出于明祥之手,自有其心裁的通连性,加之其楷书、行书的笔法是从古代法贴一系化出,并以自己用笔的某些技法特点贯通于楷、行,致使两者的体征具有一定共性的另一原因。</p> <p class="ql-block">明样的草书,用笔简约,笔意丰实;结体风骨秀爽;通篇风韵儒雅。尤其需要提出的是,他的草书作品妍中见拙、胆气十足、大巧中藏、酸辣耐看。我们从他的草书中,还看到他对使转的辨证运用。对草书用笔的盘曲环绕予以适当简化,从用笔的简洁、活便,突显结体的松动、明快,以及通篇点画、线条循序传动中跃动的节奏和韵律。我们又从这节奏和韵律中看到变化的从容。</p> <p class="ql-block">在明祥书作品中,最有特点的,当是细笔飞白的运用。其笔势的跌宕、气概的豪迈、风采的清越、境界的超脱,令人品味无穷、余兴幽然。</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感受到数十年来,他走在传统积淀和现代精神之间,即师古人又师造化,以其聪慧的领悟力,不为多变的书坛狂怪风潮所左右。植根传统,从大量古贴中汲取营养,大而化之,自成面目。从他的各体书法作品中,更可见锤炼、升华的踪迹。这踪迹,现出一任自然的心态和水到渠成的必然。</p> <p class="ql-block">现如今,七十多岁的谢老师仍耽学不辍,朝夕恪勤,步履稳健地行进在老年书法教育的大軍里,在教学之路上躬耕乐道,诲人不倦。他在用根深博学的知识不断书写着自己壮丽的人生,他在用秀雅诗韵的笔墨不断攀登着书法艺术的高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