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很早就知道“米脂婆姨,绥德的汉”,指的是米脂的妇女很漂亮,绥德男子英俊潇洒。</p> <p class="ql-block"> 却不知道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出自米脂。</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许多的故事令人向往。</p> <p class="ql-block"> 相传三国时期,司徒王允为除掉专权太师董卓,先将愿意舍身救国的府中美貌歌姬貂蝉许与吕布,后又让貂蝉去引诱董卓,致关系称为父子的董吕二人产生裂隙,最后吕布将董卓刺杀。</p> <p class="ql-block"> 米脂县因地有流金河,沃壤宜栗,米汁浙之如脂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陕北把妇女称为“婆姨”,因为水土的原因,米脂小米金黄金黄,煮粥表面会飘一层油,女人从小就吃、个个如花似玉、人见人爱,故米脂又有丈人县的戏称。</p> <p class="ql-block"> 也许绥德汉子也是从小吃金黄小米长大,个个高大、英俊、彪悍。</p> <p class="ql-block"> 米脂和绥德均地处陕北腹地,两县相距40 公里,中间有个四十里铺,从米脂、绥德去都是40里。</p> <p class="ql-block"> 据说,米脂婆姨和绥德汉子都爱到四十里铺相会、相爱,使得代代相传的米脂婆姨、绥德汉子把这个女子美丽动人、男子英俊潇洒的基因保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记得在西安袁家村遇到一位卖金黄小米店铺的老板娘,年轻时一定是美女,知她是米脂人后,与她提及米脂婆姨之事,她笑着说自己不漂亮,但没有否定米脂婆姨确是漂亮。</p> <p class="ql-block"> 云南宁蒗县泸沽湖也有一个类似的地方,摩梭人一直延续母系社会的传统,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模式,完全自由恋爱,也许不漂亮没人走的缘故,亦是女俏男帅。</p> <p class="ql-block"> 杨家沟村位于陕北榆林市米脂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杨家沟镇,在杨家沟村的扶风寨上有一处全陕北最好的马氏庄园建筑群,中共中央机关离开陕北前就在这里驻足。</p> <p class="ql-block"> 明朝万历年末,马家从山西临县迁到绥德,生意成功后,清朝同治年间,又从绥德迁到杨家沟屯田、建庄园,马氏家族在这里定居下来。</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窑洞建筑群是马氏家族的居住之地,马家是这里的大地主,本村和周边的人会来这里打工种地,渐渐地也在这里定居下来。</p> <p class="ql-block"> 马家建筑群分为老院、新院的…,其中以马醒民的马氏庄园为最好。</p> <p class="ql-block"> 马醒民20世纪20年代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工程专业,留学日本,归国后因病回到杨家沟。</p> <p class="ql-block"> 1929年,他花了近十年时间,自己设计、监造了自己的家 — 马家庄园的新院,更是把马家庄园推向极致。</p> <p class="ql-block"> 马醒民把西方建筑风格和陕北窑洞建筑有机融合在一起,成为陕北最美、最豪华的窑洞。</p> <p class="ql-block"> 1947年11月22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杨家沟,在这里住了4个月零2天。</p> <p class="ql-block"> 当年,马醒民把新院无偿捐给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和周恩来就住在马醒民建的新院。</p> <p class="ql-block"> 9月18日清晨,从榆林市驱车来到位于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p> <p class="ql-block"> 杨家沟革命旧址也称为杨家沟革命纪念馆,由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旧居、十二月会议旧址、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旧址、中央前委扩大会议旧址及部分部门旧址。</p> <p class="ql-block"> 1947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杨家沟召开了扩大会议,也称十二月会议,会议讨论和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为夺取全国胜利做了充分准备,会上首次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 由于《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是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和政策,12月会议前还专门召开了18天的预备会议。</p> <p class="ql-block"> 194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离开杨家沟,东渡黄河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p> <p class="ql-block"> 来到杨家沟,道路左边是杨家沟革命旧址,左边是扶风寨南寨。</p> <p class="ql-block"> 若不是有介绍的标识,还以为来到哪个要塞、关隘呢。</p> <p class="ql-block"> 杨家沟村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黄土丘陵山梁上。</p> <p class="ql-block"> 为防御而建的修扶风寨给人山寨感觉,路旁有高墙护卫,后面是窑洞群。</p> <p class="ql-block"> 清朝,马家渐渐发达起来,在扶风寨修建了20套窑洞四合院建筑,开始主导杨家沟村,一度想改为马姓,后担心周边人的反感而作罢。</p> <p class="ql-block"> 1867年回民起义,为防回军攻掠,马家集资汇杨家沟全民之力,用时不到一年就建成扶风寨防御系统。</p> <p class="ql-block"> 南、北两边寨子均为双套城墙,寨内建有寨墙、瞭望台、炮台、以及其它生活设施。</p> <p class="ql-block"> 由于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住在杨家沟,其他机构就分布在杨家沟周边,形成一个红色革命旧址集群,临近杨家沟就可以看到各种中央机构旧址的指示牌。</p> <p class="ql-block"> 走进杨家沟扶风寨北寨门,一个右急弯的坡道向上通到寨子里面,这个坡道作用有点类似于瓮城。</p> <p class="ql-block"> 坡道尽头向左向上,是位于杨家沟革命旧址下部“白皮红瓤”的抗日县长马豫章故居,院中央有马豫章半身雕像,后面三孔窑洞是马豫章生平介绍的展览。</p> <p class="ql-block"> 马豫章1928年加入共产党,曾任国民党肤施县(延安)县长、陕甘宁边区延属分区副专员、延安市市长等职,毛泽东称他为“白皮红瓤”的抗日县长。</p> <p class="ql-block"> 从下往上看,又有城墙护卫的层叠炮台似建筑耸立,可谓机关重重,再向上就是扶风寨核心区。</p> <p class="ql-block"> 马豫章故居前的人家养了好几个品种的鸽子,散布站立歇息,不觉就把高墙、炮楼的威严淡化了几分。</p> <p class="ql-block"> 开车再向上,来到扶风寨中心区域,时值正午,寻遍旧址所有吃饭的地方都没有营业,问可否把他们自己吃的匀点出来,或替我们煮点面条,都没有同意。</p> <p class="ql-block"> 再向上走,又有防御型的城墙和斜坡拐急弯步道,可见当年马家为了防止匪患可是下足了功夫。</p> <p class="ql-block"> 走到杨家沟革命旧址最高处是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不知何故没有开门。</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旁边有一个小卖部,买了点小面包、薯片和饮料充抵一下。</p> <p class="ql-block"> 经营小卖部的是一位84岁的婆姨,个子不高,小小巧巧的,年青时应该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 老大姐的丈夫是马家的长工,她嫁过来就替马家干活。</p> <p class="ql-block"> 恰好在小卖部门口遇到一位65岁绥德汉子,高大的个子,年青时一定是个帅哥,他青年以前在绥德生活,后来到外地工作,如今已退休,今天也过杨家沟来看看。</p> <p class="ql-block"> 透过二人可见“米脂婆姨,绥德的汉”一斑,谈起此事他们虽然否认自己漂亮,可还是掩盖不住心中的喜悦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 有点心充饥,体力也恢复了,接着往下走去参观十二月会议旧址和毛泽东、周恩来旧居。</p> <p class="ql-block"> 进入杨家沟革命纪念馆,请了一位讲解员,虽然普通话不是太标准,可90%以上的话还是能够听懂,没有问她是不是米脂人(估计不是)。</p> <p class="ql-block"> 讲解员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是门当户对、大夫第......。</p> <p class="ql-block"> 十二月会议旧址在一个大的四合院里,靠山处是L型的一排窑洞,当年彭德怀、林伯渠、叶剑英、贺龙、陈毅、汪东兴、叶子龙......等领导在这里居住过。</p> <p class="ql-block"> 窑洞对面的会议室就是著名“十二月会议”旧址,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在这里主持了中共中央扩大会议,能到会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以及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p> <p class="ql-block"> 通过一个斜坡就是马家院落的新院,这里是毛泽东、周恩来旧居。</p> <p class="ql-block">来到新院大门口,讲解员特意介绍了马醒民亲自监工的工程质量,当年马醒民要求匠人们不用担心工钱、并保证让他们吃饱。</p> <p class="ql-block"> 所以条石堆砌的大门非常平整,就连雕琢石条的斜纹都要上下左右对应。</p> <p class="ql-block"> 连大门前的小石坡路都被马醒民设计成水推云图案,当雨水流下时,地上的云朵就会缓缓向上飘动。</p> <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新院房屋的陕北窑洞特色,不会想到陕北杨家沟里会有这么精致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新院11孔窑洞一字排开,中间三孔前凸里面相通窑洞就是毛泽东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 在会客室窑洞上面有一幅18岁的韩桂馨(后来与毛泽东卫士长李银桥结婚)、江燕与毛泽东的合影照片,讲述了一段领袖与普通革命战士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1947年冬,中央卫生部工作的江燕到新院看望一起参加革命、负责照顾李讷的韩桂馨,并提出想见毛泽东和照个像。</p> <p class="ql-block"> 韩桂馨带江燕来到毛泽东窑洞前大喊:主席,你出来,我有一个战友想见你,想和你照张相。</p> <p class="ql-block"> 正在埋头工作的毛泽东惊讶,然后站起来说:好吧,我服从。由此有了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新院也是周恩来和毛泽东一起工作和生活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 杨家沟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194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机关离开杨家沟,离开陕北东渡黄河前往西柏坡。</p> <p class="ql-block"> 旧址院落中央,有一尊毛泽东迈步向前的雕塑,标志着中国革命开始从这里迈步走向胜利。</p> <p class="ql-block"> 有朋友知道到米脂了,要发点米脂婆姨的照片给他看看,也许年轻人都进城里去了,在杨家沟看到的基本都是老年人,中年人也不多,寻访米脂、绥德美女帅哥的机会只有留待下次了。</p> <p class="ql-block"> 离开杨家沟向榆林驶去,沿途大货车非常多,有的路段大车排成两列、窄的路段排成一列,一动不动,道路大部分被大车占据,仅留很小的宽度给对向车。</p> <p class="ql-block"> 多辆当地小车从对向车道逆行开过去,眼看跟着的前面大车就像停着不动一般,见没有车道线,忍不住也跟这样开过去,偶尔有对向车来就想法往大车缝隙里挤着让路。</p> <p class="ql-block"> 当地对这样的现象好似习以为常,就这样走走停停,遇到堵车就逆行开过去,有对向车来就挤挤让让,30多公里路开了一个多小时,若是不向当地车辆学习,估计三倍一个多小时也通不过拥堵路段。</p> <p class="ql-block"> 黄昏前到达榆林,在夫子庙前的停车场停好车,几天来游走在陕北,游客不是太多,望着如织的人流,才感受到城市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中午没有吃上饭,早早到排名靠前的塞上饭店吃饭,品尝这里很有名的豆腐宴,只是很多菜品单点不做,人少又不可能要豆腐宴,还好有几个豆腐菜可以单点,得以过一下塞上豆腐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