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聚无想水镇 蓦然回首 灯火阑珊

红霞满天

<p class="ql-block"> 溧水,江南清嘉地,百里秦淮源!这座南京城的南大门,南京人眼中的城市后花园,既熟悉又陌生。无想水镇在南京溧水,是一座充满惊喜的古镇。“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亭台轩榭,假山池沼,门窗游廊,园林风光尽收眼底。一千年前韩熙载在溧水山里流连忘返,为无想山起名“无想”,千年后的2021年,溧水“无想水镇”开园,南望无想山,以千年古邑为源头,取名“无想”!无想水镇复建了“江南第一城隍”的溧水城隍庙,重现唐韵万象。</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以重建历史名胜为核心的文创街区,占地面积322亩,总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小镇采用唐制建筑的风格和元素,以千年古邑为源头,以城隍文化为核心,以名人文化为亮点,打造引领溧水文化休闲度假的风情小镇,构成一幅溧水情韵的小镇风情画卷。</p> <p class="ql-block">  水镇大门是一座三门白石牌楼,最上方的匾额上刻着金色的“无想”二字,很是引人注目。正门上方是“华林福地”,在左右两个稍小的门上方是“赏善”“罚恶”。背后书写"福佑众生","保民""安邦"。</p> <p class="ql-block">  “无想”当指无念,没有杂念。无想者,不想不该想的事,并非一无所想,无想才是最高境界。无想与有想,不舍与放下,答案自在各人心里。</p> <p class="ql-block">  集团是省属企业排头兵,曾多次被评为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在九九重阳节来临之际,重启了因疫情影响暂停了三年的老同志集体活动。近百名离退休老同志在无想水镇欢聚一堂,这不仅体现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更是对中华文明"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最好传𠄘。</p> <p class="ql-block">  在各自的岗位上我们辛勤工作了几十个春秋,为经济的发展和集团的壮大出过力流过汗,在集团成长的征途上留下了我们努力攀登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老同志欢聚开心满满,虽芳华已去,岁月难留,但友谊长存,在往事的长廊里走一走,听听那亲切而熟悉的声音,看到那久违难忘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  同事是工作给予我们的额外财富,相聚是缘,相处有情,有同事相伴相扶,它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完整。</p> <p class="ql-block">  心无所想,悲喜自渡,眉目舒展,长乐常安。把流年里的所有温暖明媚,都换成岁月长河里的微微一笑。</p> <p class="ql-block"> 老同志有境界有胸怀,识大体顾大局,拿得起放得下。到无想,心无虑,身其境,乐逍遥。</p> <p class="ql-block">  同事们一起欢聚,感觉特别温馨,一起见证着生活的多彩,人生的意义!尽管岁月的风雨带走了我们青春的韶华时光,但往日同事共度的美好片段,依然时时闪现在我们不老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  各地都有城隍庙,“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城隍连用,泛指城墙和护城壕。人们奉祀城隍,将城隍视为城市的保护神。后来,城隍神还被纳入了道教神仙体系,是指城池的守护神。城隍信仰在南北朝时兴起,至明清时期。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也可当地百姓自选,标准是殉国的忠烈之士,或是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p> <p class="ql-block">  为何民间说溧水城隍庙才是“江南第一城隍”?就连上海城隍庙也比之不得?老溧水城隍庙始建于唐朝。比上海城隍庙早了整整五百多年,一直是当地的文化地标建筑和商业中心。其规模宏大,仅殿宇的建筑就有九十九间半,建筑设计精当,工艺水平高,每座屋宇都是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与庙宇庄严肃穆的气氛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溧水老县城中城隍庙始建于唐朝,当时是为纪念曾任溧水县令的白季康而建。清同治年间毁于战火之中,后于光绪年间重建。重建后的城隍庙占地1万多平方米,有房间99间。被称为“江南第一城隍”。城隍庙抗战中遭日军轰炸,部分建筑损坏,后逐渐荒芜,文革中被整体拆毁。</p> <p class="ql-block">  溧水城隍神白季康(?-813)的名声并不响亮,远不如他的侄子白居易家喻户晓,他的儿子白敏中(792-861)也是声名显赫,曾在大唐三朝为官、两朝为相。白季康前期仕途较顺,曾任县尉、县丞等职,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起担任溧水县令,连任15年,最后病死任上。白季康为官方正、亲民廉洁,深受百姓拥戴,死后也被封为保民一方的城隍神。</p> <p class="ql-block">  无想水镇异地复建的城隍庙,主要依据明代《重修溧水县城城隍庙记》和溧水老人的回忆记录建成。异地重建后的城隍庙以溧水源头提炼建筑元素与符号,由照壁、牌楼、山门、诰敕亭、徽恩阁、肃仪门、正显殿和五凤楼8个特色建筑组成,分布在景区中轴线上,让我们再次领略“江南第一城隍”的繁华。这是山门殿两侧摆设“千里眼”和“顺风耳”彩色泥塑。</p> <p class="ql-block">  走出山门殿,迎面便是诰敕亭。二层重檐的诰敕亭,黄瓦铺顶,青瓦镶边。这是一幢全手工打造的建筑,没用一颗钉子,均为传统榫卯结构。亭内石碑上刻有明太祖《敕封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诰碑》全文,表彰溧水城隍神白季康,并封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以监察一方民众和官员,永享祭祀。</p> <p class="ql-block">  诰敕亭前左右两侧分别建有财神殿和月老殿,内有精美的相关壁画,并有财运、婚姻测试。</p> <p class="ql-block">  诰敕亭后是徽恩阁,阁有三层,通高十余丈,“徽恩”是感谢圣恩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登上徽恩阁三楼,可以远眺"溧水第一胜境"之称的无想山,历史上曾名龙鸣山,当年韩熙载想到佛家的“无我思想”,就给山改名“无想山”,山下古寺也易名“无想寺”。南唐政治家韩熙载、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明初大学士陶安……等文人雅士等都曾游历于此,并留下了百步云梯、龙鸣潭、韩熙载读书台、隋末杜城遗址、摩崖石刻群等众多的名胜古迹!</p> <p class="ql-block">  徽恩阁后,便见一潭清水的涵碧池(俗称放生池),池上建有一座宝庆桥。过桥拾阶而上便是肃仪门,抱柱有楹联“莫道世间无苦海,须知头上有青天”。门内正面有壁画,四周有碑刻,均为有关城隍爷白季康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  肃仪门与后面的正显殿的彩绘形式以故宫翠华宫和北京智化寺彩绘遗存为依据进行设计,其中正显殿为明代彩绘遗留最高等级一一明式金琢墨做法。现场选取天然的植物或矿物性原料,经经验丰富的彩绘师傅之手,以黑漆做底,以笔沾颜料作画,自然温润,历久不褪。</p> <p class="ql-block">  有的部位使用贴金工艺与方法,形成高贵、典雅、稳重的气质。城隍庙区的这一处处彩绘,栩栩如生的情境,将万物景状临摹成诗画般的美,深涵了东方建筑文化的精髓,又极具古典色蕴之美。</p> <p class="ql-block">  穿过肃仪门,迎面就是正显殿,正中供奉的城隍爷是唐代溧水县令,大诗人白居易的堂叔白季康。因其勤政、清廉、爱民如子,死在县令任上,深受溧水人民的爱戴。溧水的乡贤、绅士们、百姓纷纷捐款建造城隍庙,供奉他为城隍爷,期望他继续保佑溧水人民。</p> <p class="ql-block">  在大和八年(公元834年)白季康与夫人合葬的葬礼时,白居易挥笔写下了“唐故溧水县令太原白府君墓志铭并序”一文,文中称道“公为人温恭信厚,为官贞白严重。友于兄弟,慈于子侄,乡党推其行,交友让其才。自尉下邽至宰溧水,皆以廉洁通济见知于郡守,留誉于朋僚”。这篇墓志铭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  正显殿正对面的建筑为古戏台,古戏台可谓唐代彩绘的集大成者,这里参考了唐代壁画,选用矿物质颜料,麒麟、祥云、飞天等画面均为手绘,丹青绘事,色彩之间的碰撞绝对是一场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  连接古戏台在正显殿两侧环形廊道内有24面壁画,主要表现溧水历史文化的内容,如"隋初溧水建县"、"韩熙载无想寺访高僧"、"周邦彦踏访无想山"等等,置身其中,仿若徜徉于历史,充满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正显殿后,是城隍庙的最后一进,正中是五凤楼,这是城隍夫妇的寝宫,内供奉城隍娘娘,还有“石来运转”测试。五凤楼左右两旁分别是祈子殿和降福殿。</p> <p class="ql-block">  玉带廊桥是水镇唯一的廊桥,桥下水面较阔,桥廊顶下挂了七列灯笼,红、黄相间,鱼龙造型,灯彩熠熠。</p> <p class="ql-block">  无想水镇采用唐制建筑的风格和元素,对千年古邑进行现代传承,通过环形的河道将景区串联在一起,突现“水”的主题,构成一幅溧水情韵的小镇风情画卷。</p> <p class="ql-block"> 从史料上查到了鲜为人知的故事,《从南京溧水走出来的“诗王”一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白居易》</span></p> <p class="ql-block">  唐贞元十六年(800年),全国仅录取17名进士,这其中就有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多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目,白居易按耐不住喜悦的心情,在慈恩塔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的一生经历曲折丰富,声名赫奕,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印记。但在他的履历表上,无论如何不能漏掉溧水。白居易正是从溧水走向长安,一举成名,从而誉满天下。</p> <p class="ql-block">  唐德宗贞元十年(794),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病死在襄阳襄州别驾任上,家庭突变使白居易陷入困境。白氏兄弟四人,仅有长兄白幼文在浮梁为吏,他与弟弟白行简、白幼美守着母亲在家,毫无营生。丁忧三年服除后,迫于生计,只好投奔其在溧水做县令的叔父白季康。</p> <p class="ql-block">  贞元十四年(798),白季康让白居易在溧水参加县试。白居易聪明过人,还是婴儿不会说话时,已经认识屏风上的“之”“无”二字。以后又刻苦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白居易《与元九书》)。聪慧又勤奋的白居易通过县试自然是水到渠成的。</p> <p class="ql-block">  贞元十五年(799)秋,白居易赴宣州参加州试。考试科目是一赋一诗,赋题为“射中正鹄赋”,诗题为“窗中列远岫”。写诗作赋原本就是白居易所擅长的,而他出众的才华,也得到宣州刺史、宣歙观察使崔衍的赏识,并推举他参加下一年的礼部考试。</p> <p class="ql-block">  贞元十六年(800)正月,白居易以宣州乡贡的身份进京城长安考试,考中第四名进士。是年,白居易二十九岁。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在唐一朝,进士是公认的难考。原因就在于,唐代的科举是考试与推荐相结合,首先要参加县试选拔,再参加州试,取得“乡贡”资格,然后才能进京赶考。各州“乡贡”是有名额限制的,而且人数少得可怜。</p> <p class="ql-block">  那么宣州有限的几个乡贡名额,怎么会让外籍的白居易占了一个呢?白居易再有才华,但毕竟不是宣州人。这其中一定有其叔父白季康的缘故,对此王拾遗先生也认为“他的叔叔白季康居官的溧水,属宣州管辖,当时宣歙观察使、宣州刺史崔衍与白季康是上下级,总算有些关系吧。”</p> <p class="ql-block">  至于白居易作为宣州“乡贡”,有很多证明资料,他在《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崔中丞》中也提到“身忝乡人荐,名因国士推。提携增善价,拂拭长妍姿。”近期也有人说白居易是中国最早的高考移民,但很少有人提及白居易在溧水参加县试。</p> <p class="ql-block">  只有王拾遗先生在1983年出版的《白居易传》中说,“白居易大约到了溧水之后,就在那里参加的乡试”。而白居易的诗文集中没有为这次溧水之行留下片言只语的纪录,这真叫人遗憾。不过,既然白居易作为宣州乡贡是铁定的事实,而要成为宣州乡贡,白居易必须、而且只能在溧水参加县里举行的选拔考试。所以,白居易作为溧水考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应该两次到过溧水,第一次当然是贞元十四年(798)的县考,第二次应该是在贞元十六年(800)的考中进士以后。贞元十六年,白居易考中进士以后,先回洛阳省母报喜,然后赶到宣城,拜谢崔衍对自己的提携,并在宣城小住。在这期间白居易还去了当涂,凭吊了采石矶边的李白墓,留下了诗作。</p> <p class="ql-block">  这一次宣城之行,白居易肯定也到了溧水,因为他内心最感谢的是他的叔叔白季康。既然到了宣城、当涂,焉能不来溧水看望叔叔,向叔叔报喜?否则,不合常理。我们可以设想,白居易第一次来溧水,踽踽独行在溧水街头,穷困落寞;第二次来溧水又是何等风光!此时的白居易,已是“一登龙门,身价百倍”了。</p> <p class="ql-block">  即使白居易两次来过溧水,也是行色匆匆,溧水不会给他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即使他龙腾于溧水,他感谢的也只是白季康与崔衍,不会叨念溧水给了他发迹的机遇。但我们还是要感谢白居易,他为他的叔父白季康撰写了《溧水府君墓志铭》,为后人研究溧水人文历史留下了一份非常珍贵的资料。溧水县志记载的唐代县令,仅有五个,传略均语焉不详,唯有白居易为白季康留下了这么一份弥足珍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  《溧水府君墓志铭》可以校正《旧唐书》中“(白敏中)父季康,溧阳令”的错误。铭文中有(白季康)“廉洁通济,见知于郡守,流誉于群僚”。据此,我们可以知道白季康确实得到了上司宣州刺史崔衍的信任。铭文中特别提到白季康“友于兄弟,慈于子侄”,我们可以推测他与堂兄白季庚的感情,以及他对侄儿白居易的关照。铭文说:“公历华州下邽尉、怀州河内丞、徐州彭城令、江州浔阳令、宿州虹县令、宣州溧水令,歿于官舍。”我们可以知道,白季康是死于溧水任内,并死于官衙中。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后任县令把溧水县衙改建成祭祀白季康的城隍庙。</p> <p class="ql-block">  通济街是溧水县城内最古老的一条街,这条街在唐代会昌四年(844)以前是县衙门前的通道。后来县衙变成城隍庙,这条通道便变成了商业街道。这条街当初叫什么名字,已不得而知,但查阅溧水县志可以知道它在明万历年以前就叫通济街了。当然,很有可能这条街的名字自唐代一直到今天就没有变过。“通济”一词就是取自《溧水府君墓志铭》,白居易称颂白季康“廉洁通济”。后人以“通济”名街,旨在纪念白季康,怀念他关心民众的功德。</p> <p class="ql-block">  白季康因为有善政,溧水人建了城隍庙祭祀他。溧水人同样怀念、敬重白居易这位从溧水走出去的伟大诗人,在城隍庙塑像纪念他。万历四十六年(1618)溧水人又在县城建造了“怀白亭”,以寄托对白氏家族的怀念与追思。</p> <p class="ql-block">  秦淮源头溧水,缘水得名,是一处兼具水乡风韵与山地风貌的胜地。溧水文化底蕴深厚,隋初置县,历经一千四百余载,流风余韵,绵延不绝。李白诗酒纵横,泛舟于石臼湖;周邦彦倦客江南,夏日踏访无想山……众多文人墨客曾来此游历,与溧水留下不解之缘。斯人已逝,事迹尚在,地名犹在,因为那些事、那些人、那些历史,成就了一街一巷,一城一池的名声,它们和他们,共同成为了溧水今天的响亮名片和灿烂文化,为后人所流传。</p><p class="ql-block"> 很愉快的一次聚会,让心情得到了释放,让幸福陪伴着前行;这是人生中最好的记忆,将永远铭记于心。祝各位老同事健康快乐,顺心顺意,余生皆安!</p><p class="ql-block"> (史料部分源自网络,老同志部分照片由同事马玉霞、李少平提供,深表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