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国地自由行威海刘公岛

自然国地

今年国庆节,我和好友不按常规出牌、逆人潮而动,于4、5两日自驾去游全国第一批卫生城市威海,浏览了刘公岛(5A)和成山头(4A)风景名胜区。来之前,我先在网上查阅并做好了功课: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湾内,有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有汉代刘公刘母的美丽传说,有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等甲午战争遗址,有众多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还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 另外还查得:1985年以前,刘公岛是封闭的军事禁区,后来国际形势缓和对外开放仅留有少量驻军,景区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利用非常好;1985年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1999年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文明风景区";2011年晋升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刘公岛博览园、刘公岛鲸馆、旗顶山炮台、东泓炮台、铁码头等景点。因我们青岛也有清朝及德国人建造的炮台等相似景点,故后面的这四个地儿我们就决定不去看了。 ''刘公岛''这个大名是因何而来的呢?相传东汉末年,文帝曹丕废除汉献帝刘协建立了曹家的魏国,之后就开始对刘姓皇族进行残杀,其中有一支子刘姓逃到东海边,成了威海的早期居民。刘姓人经常到小岛周围打渔,发现岛上景色优美,是避暑消夏的好地方。于是,在这里建起了房屋,开垦了农田,成了刘家家业被称为“刘氏别业”。后来每当海上风起浪涌时,人们都会看到有两位老人手持火把或堆篝火为船民引航,搭救了许多遇险船民,后人便把两位老人尊为''海圣刘公刘母'',而这座小岛因此得名''刘公岛''。 关于这座刘公岛的由来,千百年来在民间还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商船在海上遇到大风浪,被刮得迷失了方向,船上的商人奄奄一息、随波逐浪飘到一座小岛上,岛上有一对老夫妻(也有传说这两个老人是一对神仙),为商人做了一锅吃不完的米饭救了他们。老翁告知姓刘就居住在小岛,经常在夜里举着火把为过往船只指明方向。后来,这条商船每次航行到这里都会给刘公带来好多好吃、好用的东西留下答谢他俩。再后来,刘公、刘母去世了,这条商船的商人为了纪念他们,筹集资金在岛上建了一座刘公刘母庙。从此,人们也就称这座小岛为刘公岛了。 我和好友年龄都60后,免购票凭身份证上大型邮艇航海来到刘公岛,下游艇进刘公岛大门后右拐,老远就见到“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的大门头,后面的建筑构思大胆,造型独特,创造性地将象征北洋海军舰船的主体建筑与巍然矗立的北洋海军将领塑像融为一体;进入到陈列馆内见到,这儿是一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据介绍,其主体建筑由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彭一刚教授设计,被誉为“20世纪中华百年建筑经典”。 我们进入陈列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整个展馆分为了“序厅”、“甲午战前的中国和日本”、“甲午战争”、“深渊与抗争”、“尾厅”这五个部分。展出珍贵的甲午战争历史图片650多幅,复制了大量甲午战争时期的武器装备,开辟国内首个“黄海海战”3D影视厅,声光电与多媒体复合再现“威海卫保卫战”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该馆陈列展览由国内著名的鲁迅美术学院艺术装饰工程总公司高水准设计、制作,综合运用先进的陈列展示手段,极具视觉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参观完陈列馆东行,在丁公路东段向阳坡处,面朝大海矗立着一栋漂亮的二层小别墅,高耸的烟囱、红瓦坡顶屋面、白色墙柱外廊以及拱圈门造型,很标致的欧式建筑。它建于上世纪20年代,在1939年欧战爆发前,英国驻华舰队司令每年都要随舰队来此消夏度假,曾有很多英国将军居住于此,著名的珀西•诺布尔(1880-1955年)海军上将便是其中的一位,他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因而,当地人称此楼为“海军上将别墅”。这儿,也是一处西方列强瓜分霸占我国领土的罪证之一。 再东行来到刘公岛博览园,这儿融刘公岛悠久历史与丰厚文化于一身,从其巨幅彩玉壁雕、大型东阳木雕上,我们读懂了刘公岛的根源文化:公元189年,汉少帝刘辩继位仅半年就被董卓废杀,还要杀他正怀孕的唐爱妃,亏得好心人设计冒死救出她。辗转困苦中唐妃生下少帝之子刘民(就是后来传说的刘公),母子飘泊来到威海湾边生活,巧的是刘民出海打鱼时救了一个落水女孩嵘燕(就是后来传说的刘母)。他们到刘公岛上定居后以种地和打鱼为生,并经常救助过往遇险的船民。为了感谢刘民夫妇,人们慢慢地将海岛称做刘公岛,将刘民夫妇尊为了“海圣”。咋样,从这儿您知道刘公岛的根源了吧? 从博览园东行,紧邻刘公岛客运中心就是“定远舰”景区,按原貌复制再现的清末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模型立于地面之上。历史上,定远舰应是19世纪工业文明的产物-清帝国委托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制造的铁甲舰,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排水量7355吨,最高航速14.5节。于1885年回国入役,编作清政府北洋水师旗舰,号称“亚洲第一巨舰”。甲午战争期间,1895年2月,日军攻击北洋舰队的驻泊地“威海卫”,定远舰被潜入军港内的日本鱼雷艇击伤搁浅。为不使定远舰落入敌手,丁汝昌、刘步蟾遂下令将战舰炸毁。但是,它却赢得了“永不沉没的‘定远’”之称。 从定远舰景点出来东去丁公村溜达,转看了二、三排石砌平房,大都改作临时民宿类,好像建设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其历史年代不够久远没啥欣赏头,就折返西行回到刘公岛大门北侧参观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主馆,主馆址设在海军公所内。这里以北洋海军甲午战争为主题,布置了丰富多彩的陈列展览。古建筑内,复原陈列着与甲午战争有关的展品,再现了当初的机构设置及职能。各厅室内陈设与官兵职衔、职责相对应的军帽、军服、望远镜、左轮手枪及办公用品和陈设品等。 据介绍,海军公所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军事衙门。海军公所朱漆正门之上,悬挂李鸿章题写“海军公所”匾额。大门东西两侧,各置乐亭角楼一座,亭台高筑,飞檐翘角,漆柱支顶,四面歇山,为北洋海军庆祝大典和迎接宾客的鸣金奏乐之场所。海军公所建筑为清式砖木举架结构。按中轴线建厅堂三进,每进有中厅、东西侧厅和东西厢房。北洋海军成军之后,北洋大臣李鸿章曾两次来威海校阅海防,当时在礼仪厅曾举行过隆重而盛大的庆典活动。 西行过程我们发现了老古董,您都想象不到,在刘公岛铁码头东侧,我们看见了中国境内最早的海水淡化装置-刘公岛蒸馏所旧址。蒸馏所是外观比较特别的建筑,主体建筑为塔式结构,灰瓦屋顶,其米黄色墙体格外醒目。远远望去,蒸馏所被周边低矮平房包围着,其独特的欧式风格和卓尔不群的建筑形式,是刘公岛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据查相关资料显示,刘公岛蒸馏所是中国境内最早出现的海水淡化设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陆基海水淡化项目之一,是当年为英国殖民统治威海卫服务的科技输出产物。设想一下,大英帝国在一百三十多年前就有了能耐得了沸腾海水腐蚀的钢制设备,了不起呀! 在这座小岛上,居然还设有一座“历史选择展馆”,她是修复利用北洋海军机械局和屯煤所等历史文物建筑,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谋求复兴的历史视角,用客观的历史,比较的方法,展示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不同表现,引导游客从对不同政治力量的衡量对比中,从对沉重历史背景与历史事件的理性思考中,感悟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们看后深受启发,明白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历程。 展馆出来回到马路,路南侧靠海边就是铁码头,这是北洋海军舰艇的停泊之所,原由道员龚照玙主持设计建造,1891年竣工。铁码头墩桩用厚铁板钉成方柱,径四、五尺,长五、六丈,中间灌入水泥,凝结如石,直入海底,涨潮时可停靠万吨轮船。甲午战争后,码头虽然几经维修改造,但基本维持原貌。1971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建了突堤“丁”字形引桥,至今仍为人民海军所使用。在其路北侧是全国首个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培训基地,向全国各地游客包括我们在内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激励我们游客铭记历史,发愤图强。 位于西北侧的威海水师学堂,建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是国内现存唯一一处水师学堂,有东西辕门、照壁、堞墙、小戏台和马厩等。当年,水师学堂总办由提督丁汝昌兼领。1889年冬,从上海、福建、广东等地招收学生36名,另有10名学生附学共46名。1890年5月,海军学校开始授课,课程设有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天文等,并配有敏捷、康济、威远、海镜四艘练船供教学用。水师学堂共开办四年,毕业一届30名驾驶生。中日甲午战争后,刘公岛陷落,水师学堂也毁于战火。到了2004年6月,威海水师学堂才修复开放。 从水师学堂出来后,我们在原“英皇家海军营房”院内阳台上享用了今晨自青岛家中带来的丰盛午餐:午餐鱼、火腿肠、鹌鹑蛋、蒸干虾、面包、酸奶,补充完能量后一行二人再去西侧海边参观了中国人民海军艇号为279的退役潜艇,之后沿海边欣赏着垂钓人们的悠闲,安全地返回刘公岛大门,依次排队登上返回威海的大型游艇,依依不舍的与刘公岛这块“中日甲午战争纪念地”、“民族警醒之岛”道别,经约二十分钟的海航回到刘公岛接待中心广场,找到自驾车向市区进发,下午故地重游这座干净美丽的山城,并准备当日天黑前赶到县级荣成市成山镇的预定酒店食宿,明日去游成山头不提。 2023.10.29.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