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张林 孙志阳</b>撰文<br><b>孙志阳 孙建生</b> <b>郭凯 曲木伍果</b>供图 <font color="#9b9b9b">越西鸟瞰 柳军摄</font> 多年之前,曲木克底还是一个少年,他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学手艺,打银子。<div><br>大树的浓荫好似在瓦蓝的天宇上挂了一块绿毯,把一种悠远的诗意洒向人间。稚嫩的手握着爷爷传下来的锤子,敲打着闪闪发光的银子,声音单调而悦耳。深绿的树荫之下,有太阳的光斑钻过来,在他的手指间跳荡,像是想与银子比赛谁的光芒更耀眼。</div> 曲木克底没有见过爷爷,爷爷在他很小的时候就飞到天上去了。有可能他经常会飞到树梢上,饶有兴致地看着小孙孙打银子呢。阿爸告诉他,从前,爷爷像你一样大的时候,就坐在这棵树下打银子,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学你爷爷的样子坐在树下敲打。当时,树上总会飞来一只鸟,羽毛是彩色的,下巴上那一抹明黄的绒毛一鼓一鼓的,伴着我的锤声唱歌:尔果、拖且,尔果、拖且…… <font color="#9b9b9b">有百年历史的锤子和模具</font> <font color="#9b9b9b">爷爷传下来的各种用途的錾子</font><div><br>“尔果”在彝语里的意思是“工匠”,莫非这只神奇的小鸟知道树下的孩子将来会是方圆百里闻名的银匠?从此,爸爸原来的名字“曲木拖且”被淡忘了,人们都叫他“尔果拖且”。</div><div><br>尔果拖且家族的族谱里,记载了他们家族十六代的血脉延续(莫洛曲木家谱:1.莫洛、2.阿热、3.阿来、4.阿多、5.金俄、6.俄布、7.那果、8.吉康、9.沙呷、10.普惹、11.夫建、12.依拉、13.约哈、14.拖且、15.克底、16.伍来、伍达)。其中第十代的普惹爷爷成为了银匠。传说是普惹爷爷的爸爸不在了,妈妈改嫁到了美姑县,他从一个叫吉夫阿尔的人那里学来的手艺,传到如今已经有七代人了。</div><div><br>这个家族的根扎在越西县普雄镇尔普村。这里温暖而多雨,山川壮美秀丽,美丽的彝族银饰、服饰上的花纹都来源于大自然,彝族人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虎、羊、鸟、雕等动物,充满对大自然的感恩和敬仰。他们贫穷而富足,他们善良而固执,他们靠手艺吃饭却总是被生活打得焦头烂额,他们有独特的审美却常常与时代格格不入。战乱与动荡,在几十年前如影随行,他们被抢过,被打过,被偷过,被斗过,日子过得提心吊胆,如履薄冰。<br></div> <font color="#9b9b9b">彝族银器 银马鞍</font> <font color="#9b9b9b">彝族银器 银马铃</font> <font color="#9b9b9b">彝族银器 包银烟斗</font> <font color="#9b9b9b">越西彝族女子的银饰。这位参加选美比赛的女子,是穿戴着曲木克底的小女儿曲木伍支设计的美丽服饰和银饰参赛的。别致精美的银饰让选手更加自信,她获得了亚军。向文军摄</font> 尔果拖且的手艺好,人品也好,无论自己的肚子多饿,无论自己家里多穷,他打得银饰从不短斤少两,从不偷工减料,总是光彩夺目,银光闪闪,让天上的月亮都为之逊色。所以,不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动荡变幻,让他们家打银子的人一直不断线,他们的技艺口口相传,成为了一个传说。人们以拥有这个家族的银饰为自豪。<div><br>少年曲木克底比父亲幸福,有幸生在和平时代。但是也不容易,各种“折腾”“运动”不断,一会儿“抵制封资修黑货”,一会儿割“尾巴”,一会儿说是“精神污染”,弄得他像惊弓之鸟,无所适从。然而,他的人生态度救了他,他与世无争,处处忍让,无声无息,像春蚕吐丝,裹一个薄薄的茧躲进去,窗外事能感受到,却装作不知道,把自己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努力地开出花儿来。</div><div><br>他用这种人生态度为自己创造一个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仙境。</div> <font color="#9b9b9b">越西高铁站内免费为曲木克底提供的工作坊</font> 我们采访曲木克底的时候,这个当年的小小少年已经变成了一个72岁的老爷爷。他成了凉山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越西县在新建的高铁站免费为他提供一个很排场的工作坊兼商店,用于销售自己的银制工艺品。<div><br>他的所有作品都是纯手工制作,都是几百年前的老式方法打造。当时他口里说着话,手里不停活,正在打一件纯银的精美头饰,头饰上有两只相向而立的鸟。</div> 鸟纹,是彝族银饰上重要的装饰纹,除了孔雀纹,还有凤鸟纹和其他鸟类的纹饰,还有鸟正在吃果子的画面,生动活泼,细腻流畅。曲木克底錾刻了鸟的眼睛、长尾和翅膀上的羽毛,风格简洁古朴,充满了动态之美。<div><br>鸟之下,是羊角纹。彝族生活在高海拔地区,有长期的游牧历史,与羊关系密切。家里做仪式,羊是祭祀品;尊贵的客人来了,要用羊招待;参加葬礼也会赶羊去参加……羊在彝族人的意识里是财富的象征,羊越多说明越富有。这是彝族银饰中大量使用羊角纹的原因。</div> <font color="#9b9b9b">鹰纹</font> <font color="#9b9b9b">凤凰纹</font> <font color="#9b9b9b">孔雀纹</font> 凉山彝族女子,不论贫富,都会有属于自己银饰。在女儿出嫁前,母亲不仅要为女儿缝制一套端庄华丽的彝族服饰,还要给女儿准备一套彝族银饰,头上是银头饰,双耳佩银耳饰,脖子上戴银领牌,胸前佩戴银胸牌,手上戴银戒指和银手镯,象征新娘富贵华丽。在接亲前,彝族新娘的耳洞上要穿着丝线,准备背新娘时,男方的伴郎们要想办法接近新娘,把她耳洞上的丝线用大拇指和小拇指掐断,然后换上银耳坠,代表新娘已经属于男方家的人了,然后将新娘背走。 <font color="#9b9b9b">新娘的装束 孙晓青摄</font><div><br>银头饰在彝语里叫“曲哦铁”,是银帽子的意思。作为一个外行,我问老爷子,这个“曲哦铁”值多少钱?</div><div><br>他说,这是按重量和工艺水平计价的。老银子一两2000元,新银子一两300元。所谓的老银子,是指古时候留下来的银锭或是老辈人传下来的银饰,这种银子比工业化加工提炼出来的银子更值钱。</div> <font color="#9b9b9b">银锭</font> 我说,你随便估算一下就行。<br>他不说话,扭头去找他的秤。<br>边找边问女儿曲木伍果,我的秤呢?<div><br>秤拿来了,是电子的,他把“曲哦铁”放在秤上,然后大声报数:“243克!”嘴里又嘟哝着算账:“1458元。”</div><div><br>这个细节生动地表现了曲木克底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认真、精准、负责任,一句假话不说,一个虚数不报,一是一,二是二。</div><div><br>彝族人把银饰视为洁白可爱、纯净无瑕、质地坚韧的精神品质来追求。银匠理所当然也要高尚的品行,富不凌人,贫不寒己,内心丰足,人生豁达。只有内心丰足才会让作品富贵大气,技艺超人。</div><div><br>彝族银匠们相信,他们的银饰是有灵性的,会有神灵依附其上。小孩子戴了会辟邪,保佑长命百岁,出嫁的女子更是必须佩戴,银饰对新娘来说是美丽、富足、百年好合的象征。对于已婚女子,生育魂“格非”喜欢依附在她们的首饰上,如果随便把自己戴过的首饰送人,就可能生不了孩子。还有,求健康求子的女人在算命时,常常会算到需要佩戴某种首饰,那就要赶快买来戴上,从而得到神灵的护佑。</div> <font color="#9b9b9b">有百年历史的瓦曲村彝族女子银领饰</font> <font color="#9b9b9b">这个银领饰是爷爷打制的,奶奶传给了曲木克底的女儿曲木伍果。因为原来的衬布烂了,曲木伍果换成了绿色的布</font> 1975年之前,曲木克底在生产队享受“特殊待遇”,他可以私下接活,整天“猫”在家里打银饰。条件是每天给生产队交一元钱,生产队则给他记工分10分,给他分口粮。1975年23岁的曲木克底被招到昭觉县凉山州民族工艺厂当工人。<br> <font color="#9b9b9b">昭觉县资料图</font><div><br>那时昭觉县是州府所在地。工艺厂只有十几号人,他负责技术工作,算是车间主任。他在这个厂干了26年,白天在厂里给公家打银子,晚上回家里为私人打,因为他先后生了六个孩子,厂里的几十块钱工资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人。</div> <font color="#9b9b9b">曲木克底与妻子</font> <font color="#9b9b9b">曲木克底夫妇与孩子们</font> 曲木克底相信多子多富,也想为家族的手艺传承多生几个接班人,所以他偷偷地违反计划生育的规定,连续多次超生孩子。不过,时代变了,按现在的说法,老爷子是为防止人口老龄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与贡献。<div><br>曲木克底的老大是姑娘,老二是儿子,老三老四老五都是女儿,直到生下了六弟,这才踏实了。他笑嘻嘻地对我说,我是“超生游击队”,为了躲避处罚,我搬了三次家,每次换一个不同的县或乡,但是还是被罚了三次款。罚款很心疼,生孩子很开心。</div><div><br>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个至今让人格外怀念的年代,曲木克底也在这个年代走向人生的高光时刻。1982年,他的12件银饰作品被凉山州选中,代表四川送到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用品展销会。在会上,贵州省的银饰因为种类繁多被评为一等奖,曲木克底的作品虽然技高一筹,但因为式样少而被评为二等奖。</div><div><br>当时,厂里送展的妇联主任阿米星星有点失落,州长却乐呵呵地说,这么多展品你评个二等奖够可以啦。</div> <font color="#9b9b9b">曲木克底在工艺厂当工人时也是有名的帅哥</font> 几天后,阿米星星返回时,展销会的组委会让她把作品留下代销,给她开了收据,却一分钱也没有给。从此,曲木克底再也没有见过他这12件颠峰之作,甚至连消息也没有听到过。2000年,他所在的工艺厂破产了,连那份组委会给的收据也不知丢哪儿了。不过也有收获,在展销会结束的第二年,曲木克底因为得了二等奖,妻子被破格招收为工艺厂的工人,4个孩子也转为城镇户口。看来,手艺确实能当饭吃。<div><br>曲木克底下岗后被分到乃托镇锌冶炼厂当机修工,有点大材小用。但对一个卑微的银匠来说,这已经是令人满意的去处。</div><div><br>曲木克底家族的口碑,还来自于他们的心底的良善。本来银匠的技艺在一个家族里都是传男不传女的,更不用说传外人了。可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为了帮助那些还不富裕的同乡,他们把手艺传给了村民。</div><div><br>曲木克底说:“当时普雄这一带只有我的父亲和叔叔在做银饰。我的父亲叫曲木拖且,大家都叫他尔果拖且,尔果(ꇔꇷ)在彝语里是工匠的意思。大概是在1988 年,从昭觉县搬过来的阿说阿且常常在我父亲那里玩,我父亲给他制作了一套工具,他就跟着学做银饰,阿说阿且把技术传给了一个铁匠尔果木机,尔果木机又传给了威色车布,这样,瓦曲村全村都学做银饰,现在发展到了 200 多人。”</div><div><br>曲木克底退休后,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div><div><br></div><div>从2016年开始,越西县大力扶持非遗传承与发展,越西县“非遗中心“的两任主任孙建生、孙志阳父女不仅把彝族银饰制作技艺项目申报成为了凉山州级项目,曲木克底也申报成为州级传承人,还将“瓦曲村”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饰村。这个村子与曲木克底的故乡村紧挨着。</div> <font color="#9b9b9b">孙建生与孙志阳父女</font> <font color="#9b9b9b">瓦曲村的银饰生意很红火,老外也喜欢</font> 孙志阳的硕士论文的题目就叫《凉山彝族银饰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研究——以越西县乐青地乡瓦曲村银饰为例》。小女生笔意纵横两千年,把越西从古至今银饰的由来、发展与传承梳理得清清楚楚。<div><br>他们还上联下达,四处游说,推动越西县于2016 年成立了第一家银首饰加工公司,并成功地让瓦曲银饰产品入驻成都的购物中心。2017年瓦曲彝族银饰制作技艺被列入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 年被州非遗中心授予国家级“非遗扶贫工坊”;2020 年,越西县瓦曲村成立了银饰加工专业合作社,筹建了非遗扶贫工坊展厅,当地人自信地说:“只要有彝族的地方,就能看见到瓦曲村的银饰。”</div> <font color="#9b9b9b">越西县非遗中心主任孙志阳</font><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div>曲木克底作为非遗传承人,除了给年轻人传承技艺,仍然每天坚持全手工打造银饰。他打出来的作品会被合作社作为样品仿制。他的二女儿曲木伍果说:“合作社那些年轻人脑子好使,学习模仿能力强。他们的设备也很先进,做东西可快了。我爸爸做出来一个新的作品,他们拿过去马上就能规模化生产,东西也漂亮、好看。不过,我们这里手工作品的价格还是要高一点。<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font color="#9b9b9b">彝族著名设计师龙红紫娓在伦敦雅山画廊举办的展览《我们》,把曲木克底夫妇等银匠的作品和形象介绍给西方的观众,展现彝族文化和历史。</font><div><br>虽然外面这世界变化飞快,银匠曲木克底依旧泰然处之,每天活在他的银光闪闪的世界里,一锤一锤地敲打,一刀一刀的雕刻,带着原始的创作冲动,用原生态的手法,创造着他自以为是的仙境。也许有一天,他会成为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把自己写进历史。</div> 他还有一个心思,就是盼着大儿子曲木伍来退休后能重新拿起工具,当个像他一样的银匠。他说,我大儿子特别聪明,念书很厉害,打银子也打得好,他读高中的学费全是靠自己打首饰挣来的。现在他在县里教书,忙得很,等他退休了,一定是个好银匠。<div><br>写到此处,忽然想收藏一套曲木克底纯手工打造的银饰,这种手艺人以后会越来越少了。</div> 下面是曲木克底帅气漂亮、才华横溢的儿女们。 <font color="#9b9b9b">大姐曲木伍呷</font> <font color="#9b9b9b">大儿子曲木伍来是高中老师,他打银子的技艺也非常了得。</font> <font color="#9b9b9b">二女儿曲木伍果和弟弟</font> <font color="#9b9b9b">三女儿曲木伍牛</font> <font color="#9b9b9b">小女儿曲木伍支与她的女儿。曲木伍支的本职工作是教师,但在彝族服装和银饰的设计方面很有天赋,她设计的服饰和银饰很抢手。</font> <font color="#9b9b9b">六弟曲木伍达</font> (注:越西人习惯把打制银器说成“打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