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从追求实效做起

大王

巧家县第四中学 王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0月26日上午,我怀揣着对新教师极大的期待、本着学习的态度和教研组一起聆听了几位新教师的展示课。老师们在课堂上语言表达流畅、教态亲切自然、专业知识扎实,不难看出,新同志们具备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但站在高效课堂的角度审视,老师们依然有很大的完善空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个共性的问题:教师的活动太多,学生自主的空间不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其一是课件容量多,课件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资源应该被老师所用,而不是指挥和束缚老师,如果不分轻重动辄制作二十余张幻灯片,势必会让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视觉和感觉上显得冗杂、紧张,学生从头至尾紧盯着幻灯片,难免导致教材、教辅、清单等第一手资源利用率不高、学习活动实效性不强,在很多公开课上突出存在一个问题:优盘一退、活动白费,课件一关、成果清零,导致这个问题的“元凶”就是教师过分依赖课件、脱离文本。精简课件内容的前提是明白课件的作用,课件的主要作用一是呈现自学指导,对于一个课程、一个章节而言,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微观的,但对于当堂课而言,教学目标又是宏观的,宏观的目标必须要细化成具体的自学指导才能具有可操作性,目标才有达成的可能,所以自学之前必须要呈现具体、可操作的自学指导,而以课件的方式来呈现无疑是有必要且十分高效可行的。课件的第二个重要作用是补充学习资料,教材、教辅、清单等文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手资料,但教材、教辅的容量必定有限,因此结合学情补充必要的或更适用的资源来引导学生、锻炼学生是很有必要的,从节约教学成本和提高课堂实效的角度考虑,补充资源的最佳方式不是印发大量的纸质材料,而是以课件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课件的作用之三是梳理知识线索,一堂课通常由几个子目构成,各子目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或逻辑关系,在理清关系的前提下提供清晰的知识线索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教师有必要借助课件呈现知识线索、构建知识框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课件容量的大小很难用标准衡量,总体来说就是要减少课件与文本重复的内容、避免与教学目标无紧密关联的内容、减少不能有效推动目标高效达成的内容,以发挥课堂教学辅助作用、助力高效课堂落地为准绳,课件必能精而再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教师活动太多的第二个表现是教学环节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首先是价值不大的展示多,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是非常正确的,但是由于教师问题设置过分简单、直白,学生不需要经过学习、思考、讨论等任何环节便能非常容易的从文字材料中获得标准且唯一的答案,教师动辄设置此类问题让学生起立回答,并在回答之后给予轰轰烈烈的掌声,课堂看似热闹,但学生展示的含金量、师生互动的实效性确实乏善可陈。学生的展示应该建立在充分且高效的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只有通过有效的阅读、充分的思考、正确的分析、深入地探索、有效的讨论等学习过程后所获取的知识才有展示的必要和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教学环节多的第二个表现是小组合作学习泛滥且低效,小组合作学习作为集自学、思考、讨论、展示、评价于一体的新兴教学方法,它在激发学生热情、烘托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能力、提升教学效果方面的魅力与价值是不容否定的,这也正是近年来小组讨论在各种课堂上蔚然成风的重要原因。小组合作作为当前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已经达到了逢公开课必组织讨论的地步,本次新教师课堂展示中,几位老师也无不例外普遍组织了小组合作。然而其质量还有待提升!一是合作的形式单一。大部分教师将合作和讨论画上等号,其实不然,讨论确实是合作,但合作的形式不仅仅是讨论。相互检查、相互检测、相互批阅、相互指导、相互监督都是合作的形式之一,教师只有一双眼睛一双手,一堂课很难兼顾所有的同学,如果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负担会减轻,课堂的效率也会有所提高。二是小组讨论简单粗放。小组讨论应当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有明确而又恰当的主题。有些教师要求学生就一整张导学案展开讨论,难道整张导学案上的所有内容都需要讨论吗?难道那些客观而又简单的填空题也值得学生花费时间来共同完成吗?这样的讨论无异于吃大锅饭,只要有一个人完成了任务,其余的同学只管分享别人的劳动成果就行了。因此,提供明确而又恰当的讨论主题是小组讨论的必要前提。讨论的主题要紧扣教学目标,与目标无关的问题不要讨论,简单而又客观的问题不要讨论,难度较大的主题要先引导再讨论。小组讨论还要有合理的组织,要先思考后交流,需要讨论的问题必然是一个人无法独立完成的难题,因此只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后才能保证在讨论过程中有话可说;确保足够的时间投入也是保证讨论质量的另一个前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教师活动太多的第三个表现是遗留的课后任务多。课堂上过分的“面面俱到”带来的是学生沉重的课后负担,针对这个问题,老师们不妨在课堂上少讲一些,在以下两件事上做足功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是要在当堂训练上下功夫。做好当堂训练,首先有现实的必要性。我们常常将“课外作业”几个字挂在嘴上,课堂上老师争分夺秒又略显一厢情愿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下课后还要习惯性地向学生安排课外作业,幻想着能够让学生以完成课外作业的方式巩固当堂所学知识。节节课后如此,每位老师如此,然而我们却忽视了两个最现实的问题:其一,中学生有多少课外时间可供完成各科课外作业?除了课间10分钟以外的所有时段各有安排,自习、延时服务等各有所属,学生在校真正能够自主掌控的“课外时间”确实少之又少。在几乎没有课余时间的情况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大量的课后作业确实不是可行之举,教师高效利用自己的课堂、在课堂上完成必要的作业训练才是明智之举。如何通过当堂训练让学生练到实处,要点有三:一要能够检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掌握知识是运用知识的基础,也是一堂课学习目标的基本落脚点,教师可通过直观的师生问答、学生组内展示等方式进行检测;二是要能够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初中生而言,将口诀、概念、字词、事实等知识点记在心上并不难,然而只会背不会用必然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更严重偏离了新课程方案对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因此,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是当堂训练的重要目的,而考题真练无疑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三是要能够培养学生拓展知识的能力,从大处说,学生面临的是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社会,能够运用知识灵活应对实际问题是必备的能力,从小处说,学生在考场上面对的试卷是问题的综合呈现,而不单单是某节课所学的知识,只有具备举一反三、见此思彼的能力才能在考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当堂训练要做到立足当堂、唤醒过去,同类知识或相关题型要共同检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减轻学生课后负担的第二个捷径是要落实“三清”。即当堂任务当堂清,一周任务周内清,一月任务本月清。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从微观到宏观持续积累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宏观的核心素养细化成阶段性的目标任务循序渐进地落实,学期目标分月落实、一月任务分解到周、周内任务细化到堂,细化的最末端就是堂清单(当堂训练),老师就要在“清”字上下功夫,既要实现清单内容题题清,还要努力追求全体学生人人清。为了激励学生有效参与“清”的过程,同时也为检测“清”的目标是否达成,这就需要结合清单落实一周一小练,一月一大练,即周练和月练。阶段性的周练、月练与日常使用的清单在内容上要高度结合,这应该是减负提质的基本前提。周练、月练不同于传统的周考、月考,考试的侧重点是质量检测,而阶段性训练的作用除了质量检测之外更在于激励学习兴趣和巩固基础知识。首先是激励学习兴趣,传统的考试其命题范围十分宽泛,由于考试内容和平时所学针对性不强、结合度不高,对学生知识拓展和应变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考试具有较大的难度,学生往往谈考色变、一考即倒。周练、月练则不然,因出题范围和平时的清单内容高度契合,只要一周之内、一月之内学得扎实、“清”得到位,在周练和月练中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努力的过程就必然在周练和月练中得到认可,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清”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周练、月练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巩固基础,学业水平考试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拓展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一”就是基础,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实现“反三”,日常清单的内容就是侧重基础训练,来自清单的周练单和月练单自然也以基础为主,所以常态化落实周练、月练工作对于巩固基础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至于老师们担心的范围受限、拓展不足的问题是可以在冲刺阶段弥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高效课堂的落实需要老师们转变思想、大胆尝试,更需要老师们时时反思、不断完善。以上经验仅供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探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