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回乡记(二)

夏日毛毛虫

<p class="ql-block">9月30日,农历八月十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先别说看月亮是不是真的比十五圆,我忙得连看月亮的功夫都没有,尽管我们是借着中秋节的名义回来团聚的,但家里人的忙碌就像没有这个节日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大早的,公公的电话响个不停,但他老人家下地干活儿去了,没有接电话,于是对方又把电话打到了婆婆的手机上,大概意思是对方知道家里人都回来了,婆婆要在家里做饭,但婆婆的岗位上的活儿必须有人干,就让公公过去代替婆婆加下班,不然其他的老人家的活儿就没法干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公婆婆今年都73了,都在隔壁村子里的私人小工厂做点儿手工活儿。说是小工厂,其实就是一些小作坊,做手工的。这些年,湖南汝城农村里,一些加工数据线、USB小台灯、串珠、钉水钻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的冒了出来。这些都是以前在大城市的流水线上才完成的活儿,因为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只是一味的对人工要求比较多,大城市里人工太贵,导致生产成本过高,很多工厂都不愿意再做了,但市场需求还在。而正巧,农村里闲着的老人居多,人工工资也不高,于是,这些小作坊就应势而生,越办越好,加工的产品越来越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公和婆婆不在一个作坊,公公在做USB小台灯的小作坊做压模的工作,婆婆在做数据线的小作坊做什么捆线束的工作,我也没有听得很清楚,反正两个人做的都是核心的工作。在老家这么个地方,像公婆这样有文化的人不多,大多数老头老太太不识字、不识数,也不会讲普通话,所以稍微需要计数和技术的活儿,小作坊的老板就只能拜托“李老师和何老师”了,公公就在这周边的小学教了一辈子的书,婆婆也曾经是小学的代课老师,所以村里和隔壁村里,甚至到镇上的,都总是有人“李老师”“何老师”的打招呼,亲热,也带着些许尊敬。</p> <p class="ql-block">小作坊的工资并不高,如果货源充足,公公婆婆每天加起来能赚100-120元,其他的老人每人30-50元不等,这对于农村的老人来说,已经很知足了。早上吃完早餐出门,中午他们各自带着小电饭锅,在不同的作坊自己做点儿饭吃,晚上6:30下班回家,公公还去地里干下农活儿,种些菜,养些鱼,婆婆回家洗澡做饭,晚上9点左右吃晚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致的作息就是这个样子,他们很满意,也很满足。也对,老人也是怕孤独的,在工厂干活儿,赚点儿小钱,也有伴儿一些聊天,心情也会放开很多,这样也挺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远离了城市,没有什么员工权利、职场竞争这些毁人心智的东西,只有他们老人才有的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婆婆说那些老太太可痴迷干活儿了,早上很早去,中午也不休息,晚上很晚才下班,因为相当是一条流水线上的活儿,婆婆所做的工序是在前面的,如果她没有加工,其他的人都做不了,所以,这老板才一大早的就打电话让公公去代替婆婆加班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人有被需要的感觉,就会精神头十足,吃过早餐公公就乐呵呵的代替婆婆去加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吃过早餐,小李同志就开始折腾我们房间的床。因为太久没有晒,而且老家的房子比较潮湿,再加上今年公公婆婆又沉迷于“工作”,没有时间去帮我们提前打扫一下,床上有老鼠爬过,也不知道是跳蚤还是螨虫,我们一家四口到家的那一晚,在床上睡了5-6个小时,最起码抓挠了4-5个小时,我呢?干脆没睡,坐在床尾发呆,痒是一回事儿,重点是没地儿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床还是十多年前我们结婚时买的1.8米的床,我们现在一家四口,两个长chang大chang大的孩子,再加一个1.7米的小李同志,哪还有我的位子?睁眼到天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点多的时候,大哥家的两个孩子回来了,一个在株州上班,另一个在湘潭上大专,都是大人了,过了一会儿,二哥也带着他1.7几的儿子回来了,一下子,感觉家里都满起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始造饭!</p><p class="ql-block">开始吃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其实挺享受这种家大人多的气氛的,可我接受不了人多吃饭时的那种拥挤感和混乱感。</p><p class="ql-block">9个大人加2个孩子的午饭,洗洗涮涮、切啊炒啊的,找碗找盆儿的,翻调料找油盐酱醋的,分碗分筷子的,终于吵吵嚷嚷的吃完了午饭,接下来又是一顿收拾。真正的煮饭2小时,吃饭10分钟,收拾1小时,过年过节都是这种状态,而且人只可能更多,我挺不适应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婆家,我没有办法做到心安理得的不做事情,虽然不掌勺,但还得在厨房侯着,洗菜洗碗烧火啥的,都得带眼看着、干着,就怕不干被他们说。我也不知道这种感觉是我没有真正融入还是自己想得太多,担心太多,可能是湖南湖北的风俗有些不一样,我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去别人家做客,人多的时候,一般女的都会在厨房帮忙的。我大姨妈家的两个女儿,每年过年去我家拜年,第一时间就去厨房给我妈烧火,好几十年,我妈一直念叨,让我要像姐姐那样,在哪里眼里都要有活儿。但我来湖南过了几个年,之前都是公公婆婆在厨房忙活,后来就是二哥做饭,我觉得等着吃饭挺不好意思的,其他人想法我就不知道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过年过节的,我们回家,婆婆都不做饭的,二哥回来就他煮饭,年夜饭也是他做。我们现在算是大家庭了,小李同志兄弟三个,成家后每家四口,再加上公公婆婆,一共是14个人,而且算是12个成人加我们家的两个半大孩子,老家的房子并不是很大,一到吃饭时间,站着的,坐着的,一大屋子人,我真的不能想象到热闹这个词,只能说我有些恐惧,有些小心翼翼,有些融入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承受是我矫情,人少的日子过惯罢了,习惯没那么容易改,也没有那么容易养成的。以前总想着说以后回到老家生活,湖北娘家也行,湖南婆家也行,可再回娘觉得不适应,回婆家也不适应,就不再想了。然后又总想着说想离开现在的城市,去另一个城市开始新生活,但偶尔经过别的城市或者出差旅游,哪怕三五天,也是觉得不适应,还是觉得自己待惯的城市里好,虽然一样分不清东南西北,但最起码知道自己城市里的公交地铁怎么坐,还敢骑着自行车上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啊,最终还是败给了习惯,选择了安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