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得知统万城今己建成博物馆对外开放之信息,心情格外迫切,我和老伴自驾前往陕西榆林靖边县统万城遗址公园。一路上透过窗口望去,当我苐二次走进统万城沿途时,这块地处塞北的沙漠,路旁旱柳摇曳生姿,广袤的田园绿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统万城遗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丝路古都·世界遗产</b></p><p class="ql-block"><b> 统万城遗址位于中国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是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铁弗部首领赫连勃勃所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民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唯一一座都城,也是陕西被称为“十四朝古都”,关中外唯一的一座都城。</b></p> <p class="ql-block"> 陕西靖边北部的茅乌素沙漠中,一座灰白色的古城傲然耸立于茫茫沙海,这就是被当地人称为“白城子”的统万城。尽管早已被废弃上千年,但在无边无际的黄沙衬托下,统万城依旧巍然雄壮而险峻,如受伤的巨人般俯览过往的历史长河。</p> <p class="ql-block">大夏国君赫连勃勃沙雕。</p> <p class="ql-block"><b>统万城的四季景观</b></p><p class="ql-block"> 统万城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城北无定河北岸,如今的自然景观属于沙地,生长着次生灌丛和草本群落。但是在约1600年以前,当地为温带干草原,在塬面或山丘上分布有侧柏林、沟谷、河岸边生长喜温湿乔木,河流、湖泊、沼泽中水生植物繁盛,在丘间低洼处或盐碱土上分布有灌木和草木植物。</p> <p class="ql-block"><b> 十六国时期大夏国都城遗址。始建于东晋熙九年(413年),是匈奴族后裔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国都。由外郭城、东城和西城三部分组成。外郭城呈曲尺形,周长13865.4米,面积约770平万平方米;东城周长2566米,西成周长2470米。现存遗址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民族交流、特别是研究生态脆弱地区环境变迁的重要实例。</b></p> <p class="ql-block">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统万城城遗址的遗存分布范围约955公顷(9.55平方公里),主要遗存包括东城、西城、外郭城。其中城址内又包含有城垣、墩台、护城壕、夯士台址等建筑遗存。</p> <p class="ql-block"><b> 城内遗存的墩台、马面、城垣、瓮城、城壕等,真实完整的反映了大夏国在城市规划、城防体系、建筑设计,材料应用等方面的杰出智慧,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2012年11月,统万城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2年12月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2023年4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 开车停至车场,顺着小坡道步行去往统万城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来到统万城,被这座规模庞大的旧日城池所震撼的同时,心中充满了一串串的问号,统万城为什么会建在沙漠之中?是什么人又是怎样建的?为何最终被废弃?这些需探寻的未知也在我的脑海中盘旋……</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统万城遗址博物馆一座半地下的情景体验考古博物馆,探寻统万城一历史,领略千年文明史的灿烂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一城余古韵,一馆列奇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统万城遗址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 统万城遗址博物馆位于无定河南岸的沙丘台塬上,与同万城遗址隔岸相望。博物馆建筑面积约9922平方米,包含白城则统万城、赫连勃勃的统万城、马背上的民族匈奴、匈奴与中原四个展成章篇章和游客中经考古工作站通过实物展示,场景模拟、沙滩沙盘模型、机声光电机、5G信息等现代展示手段相结合的展陈方式,打造了一座集文化展示,文化游历,遗址保护,自然科普,学术交流等功能一体,游历感极佳的情境体验“考古”遗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白城则”统万城</b></p><p class="ql-block"><b> 统万城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北部,毗邻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地处陕西与内蒙古交界的毛乌素沙漠南缘、无定河上游红柳河北岸的台地上,是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304年一439年)匈奴族铁弗部的后裔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的都城,它扼守着西域与北魏都城平城(大同)的交通要道,处于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的交汇地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兵家必争之地。</b></p><p class="ql-block"> 由于筑时用的是当地的粘土和石灰混合的“三合土”,因此土色泛白且坚固,当地群众俗称其为“白城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统万城的发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045年</b>清光道二十五年,横山知县何炳勋曾寻访统万城,并将调查情况写成《复榆林徐太守松察夏统万城故址禀》,如实的描绘了当时统万城遗址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保存状况。这是统万城于蒙元退回北漠之后,后人对其进行的<b>首次实地勘察。</b></p> <p class="ql-block"><b> 1956</b>年,陕西省文管会和陕西省博物馆对统万城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绘制了城址的平面图并在当地征集了莲花纹瓦当、铜“驸马都尉”印、壶形印及瓷狮等重要文物。这是1949年后对统万城遗址进行的首次科去考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统万城考古</b></p><p class="ql-block"> 自2002年开始,新一轮的考古工作以来,联合考古队已对统万城遗址及其周边进行了多年的考古勘察工作,了解了统万城的基本结构,并对东西城内的建筑遗址及其周边墓葬进行了清理和部分发掘。<b>初步认定,统万城是陆续建成并直接建筑在沙层上面的城市,整个城市仿照中原城市的规制建成。</b></p> <p class="ql-block"><b>城址推测</b></p><p class="ql-block"> 据《 水径注》记载,<b>统万城是在西汉奢延城的基础上或其近旁建筑造起来的。</b>分外郭城、东城和西城三个部分<b>依据现有考古资料推测,东西两城并非同一时期的建筑,说明统万城是陆续建成并持续使用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规模与布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统万城的规模和建设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也是由外郭城、西城和东城组成,城有四门,据史料记载北门为平朔门、东门为招魏门、西门为服凉门、南门为朝宋门。东、西城并立于外郭城内的东南部,城垣外均有护城壕、马面等防御设施。外郭城呈曲尺形,周长13865.4米,面积7.7平方公里;东城周长2566米,墙基厚10米左右,保存略差,西城周长2470米,墙基厚约16米,保存最好。</span><b style="color:rgb(1, 1, 1);">以发掘推定,外郭城、西城、东城由不同的时间建成,西城(包括城垣、城门、马面、护城壕)是最初建成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永安台</b></p><p class="ql-block"> 永安台位于西城南部中央,十余米高的夯土台是城内的制高点。整体造型为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相对独立的夯土块组成庞大的夯土台,夯土块之间自基础而上有明显的缝隙,平夯。夯土台周围有厚25厘米左右的踩踏面,之下即为原始沙层。自踩踏面而上,现存夯土台高近19米。</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西南角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西城西南隅台是现存统万城遗址的制高点,高大的夯土台蔚为壮观。夯土基础下为纯净的原始细沙,这就说明统万城建立在沙层上。经测量,自基础以上,西南隅台现存高度为26.62米,底部长约35米,宽约26米。《统万城铭》中“高隅隐日,崇墉际云”,就是对西南隅台的形象描绘。</span></p> <p class="ql-block"><b> 2002</b>年 组成考古队配合维修工程,对统万城西城东南墩台及永安台基址进行清理,发现护城壕。护城河坡面呈锅底状,宽11.5米,其中壕沟宽7.1米,壕堤宽2.2米,现存深度2.2米。经钻探得知壕沟底部落土厚0.8米。</p> <p class="ql-block"><b> 2008</b>年继续调查确认外郭城城垣,发掘西门瓮城,钻探护城壕;对调查、发掘、钻探处的遗迹,利用全站仪结合Gps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测绘;对统万城以及进行航空摄影、测绘。</p> <p class="ql-block"><b> 2010</b>年,对同属大夏的白城台进行了调查和测绘;发觉统万城西城内探方六个,揭露出一批蒙元时期建筑基址。</p> <p class="ql-block"><b> 2011</b>年,在统万城南3公里八大梁,谷地梁清理北魏晚期至西魏时期墓葬五座,北朝时期砖瓦窑四座;继续发掘西域内六个探方。</p> <p class="ql-block"><b> 2012</b>年对周边墓葬区进行调查与发掘;对遗址进行钻探、发掘、测绘及高清3D摄影等工作,共清理古墓葬40座,其中北朝墓葬9座,唐代墓葬18座,五代墓葬2座,宋代墓葬3座,基本清理了与统万城有关的墓葬年代、形制及各时代之间墓葬形制的演变序列。</p> <p class="ql-block"> 统万城遗址周边发掘出的一座古墓的墓门采用了仿石窑门造型,这是中国首次发现。这座面积约8平方米的墓室墙壁上布满了宗教主题壁画,人和动物都勾出了“红唇”,这为研究当地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b> 2013</b>年,清理东城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这组建筑应是东城的主要建筑之一,年代为晚唐五代,从而可以认定统万城东城的建造年代应该为晚唐五代时期,可能与拓抜思恭任夏州刺史有关。</p><p class="ql-block">清理西城南垣外4一7井马面,对统万城防御体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b> 2014</b>年发掘统万城西城西门遗址、清理门道及城门内夯土、道路等,清理灰坑21个,井5眼、沟2条,出土可复原陶瓷器50余件(片)、礌石500余枚。</p> <p class="ql-block"><b> 2015</b>年清理西梁及查干圪台夯土祭祀遗址,两处夯土遗址建造年代与统万城建造年代相当,分别位于统万城遗址东南与西北部。</p> <p class="ql-block"><b>通过泡粉分析还原统万城的自然景观</b></p><p class="ql-block"> 考古学家从统万城城墙的夯土中提取了泡粉进行植物类型上的分析,并结合其它相关的研究成果,恢复了1600年前或落早时期的统万城自然景观。</p><p class="ql-block"> 统万城城墙中获得的泡粉可以分析出23个植物种属,表明该城营建时,周围地区植被组成的种类丰富,以草本和灌木为主。</p> <p class="ql-block"><b>统万城遗址出土的精彩文物</b></p><p class="ql-block"> 统万城遗证考古发掘始于1956年,绘制了城址平面图,并对墩台、马面等进行了拍照。径半个多世纪的发掘和研究,己经出土了大量汉代至宋代的珍贵文物,主要有建筑材料、铜制佛像、神像、印章、石碑以及生活用陶器、瓷器等。这些文物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文化艺术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b>不同时代的典型器物</b></p><p class="ql-block"> 2011年一2012年,共清理古葬墓40座。基本搞清了与统万城有关的墓葬年代形制及各时代之间的墓葬形制的演变序列。</p> <p class="ql-block"><b>八大梁M1壁画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文物精品大夏石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大夏石马国家级文物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门西北侧的亭内,是唯一一件有大夏纪年的文物。这匹马立于长安县茶家寨赫连勃勃长子的墓旁,在马的腿部下方刻着大夏征信六年记(424年)大将军等字样,这便是大夏国铁骑神骏征战南北的纪念与见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大夏马继承了中国汉代石刻艺术雄浑深沉、体魄巨大、生动传神的特点,代表了东晋16国时期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水平,同时也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珍贵民族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赫连勃勃的统万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大夏风翔元年(413年),赫连勃勃在创建“大夏”国(407年)的第六年,征发其管辖境内的各族民众十万人。在“翔方水北,黑水之南”开始营建都城,并亲自将其定名为“统万”,彰显了他以此城为根基,将“统一天下,君临万邦”的雄心壮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匈奴“都城”统万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作为游牧民族匈奴族建造的唯一一座都城,统万城从选址、规划到设计、建成,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且历时六年才基本完成。建成之后,虽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六个朝代的更迭,但它一直作为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政治军事中心而存在,直到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宋太宗下令毁城为止。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纳入西夏版图,1227年蒙古灭西夏之后,统万城才逐渐被毁而淡出历史舞台。</span></p> <p class="ql-block"> 统万城采用“蒸土筑成”的办法,即把白石灰、白粘土以及糯米汁搅拌,蒸熟进行注罐,类似于今天的浇注法,城墙坚固可抵刀斧。在“朔方水(今无定河之北黑水之南营建都城”(该地原属西汉时期奢延城旧址)。取名“统万城”,寓意为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p> <p class="ql-block"> 在统万城历时六年的修建过程中,采取的筑城成办法是“蒸土以筑都城,铁锥刺入一寸,即杀作者并筑之”。</p> <p class="ql-block"><b>西梁夯土台</b></p><p class="ql-block"> 西梁夯土台基址位于统万城东南,与城隔河相望。由于围墙及三个墩台组成,墩台四周均有斜坡漫道。两处夯土遗址建造年代与统万城建造年代相同,分别位于统万城遗址东南与西北部,从空间布局看,应为两组礼制性建筑,可能与大夏国时期统万城的祭祀活动有关。</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西南角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西南隅台以城为下部和城垣浑为一体,向外加宽;在高出城垣的部分,壁面上有横裂橡、柱脚孔洞上下共六级。椽和柱角为筑城时予先纳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从遗迹现象看,注以横木作础,横木一头深入墩壁,另一头一墩壁表面平齐,上头承柱。由于墩台大小下大,壁面倾斜,致立柱根部切入壁面留下很深的圆形凹槽。考古研究认为根据橡和柱角孔洞的布局和墩壁倾斜关系,可复原其结构形状;在伸出出的橡排上面铺成板道,有的板道下面且以立柱承托,状若峭壁悬崖架设的栈道。板道飞绕隅墩,围以栏杆,供嘹望和发射矢石。隅墩顶面平坦,长方形,是阁房建筑的遗物。</span></p> <p class="ql-block"><b> 西南隅台上为什么有那么多规则的柱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西南楼建筑结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南面西隅钟楼,东隅鼓楼。……钟楼赏堪登,眺高约十余丈,白土筑成,鸡笼顶是大厦,一间半已圮,其半悬钟。屋顶形迹宛然,周围飞栏八层,插橡孔穴历历可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清·吴士鉴《晋书校注》</span></p> <p class="ql-block"><b> 永安台历史记载中赫连勃勃死于永安殿,赫连昌继位于永安台,说明永安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建筑。永安台现存夯土台南北长18米,东西宽13米,高10.82米。夯土台东侧现存两个壁柱间距为4.65米、高为5.13米,由立面上残留的一些明显的孔洞和5米多高的壁柱,推测该建筑为多层结构。</b></p> <p class="ql-block"><b>东西城土文物</b></p> <p class="ql-block"><b>统万城遗存</b></p> <p class="ql-block"><b>统万城周边墓葬出土</b></p> <p class="ql-block"><b> 城防系统:</b>统万城的防御措施还是很严密的,共有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由红柳河、纳林河夹道形成三角台地,两面临河,统万城坐落其中;第二道是外廊城,是外围的一道城墙;最后便是由“虎落”,与夯土城垣、马面、垛台、护城壕、铁蒺藜等,共同筑起了统万城第三道立体防线体系。这使得统万城成为当时黄河“几”字区域内最坚固的城池,代表了当时城市防御的最高水准。</p> <p class="ql-block"><b>赫连勃勃其人其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统万城选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太平御览》记载赫连勃勃北游契吴山,登高远望,不禁失声赞叹:“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遂决意在此兴建国都。</p> <p class="ql-block"><b> 布局:</b>统万城遗址坐西北向东南,可能与匈奴尚东,崇拜太阳有关。整座城池有三重城垣,由东向西依次为外廊城、东城、西城,俗称头道城、二道城和三道城。根据史料记载及考古资料来看,统万城初建时只有西城及外廓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统万城古都建筑的五大特点:</b>即沙漠上建筑的草原都市、我国早期建筑使用三合土的典范、我国早期马面间仓库建筑的壮举、我国早期使用木筋建筑的首创、我国早期套城建筑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统万城的行政建制和人类居住的历史价值。其次,统万城东城和西城都建有马面,有的马面之内藏有木材等用料作为仓库之用,全城规划还表现出左祖右社,这也是按汉人礼制建城的方针。宫殿楼阁,连接成片,角楼修的十分壮观,飞檐俏丽。全城每条的城墙都有马面,而且此城的马面建设非常密集。统万城建筑的工艺手法乃世属罕见,是我国有史以来的唯一一座。</p> <p class="ql-block"><b>大夏国出土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筑城与称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413</b>年义熙九年,赫连勃勃在境内实行大赦,改年号为凤翔,并任用叱干阿利兼将领做作大匠,征发岭北10万胡人、汉人,在“<b>朔方水北,黑水之南</b>”修筑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北)。</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418</b>年11月,赫连勃勃入长安城称帝,筑坛于灞上,祭告天地,改元“昌武”。赫连勃勃攻取长安后,并未在长安建都,而是回到了统万城,并将其定为都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崛起与建国</b></p><p class="ql-block"> 赫连勃勃是匈奴铁弗部人,是匈奴右贤王去卑的后代。曾投奔嘎干部,得到后秦皇帝姚兰的赏识和器重,经常参与军事与国政大事的商讨。又熙三年(407年),赫连勃勃的叛秦自立,自称天王,大单于,赦免境内罪犯,建元龙升,设置和任用百官。赫连勃勃认为匈奴是夏后氏的后代,故国号“大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大夏国的衰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赫连勃勃晚年昏聩,听信谗言,废长立幼,引发太子之争,令大夏政权大伤元气,真兴七年(425年’,赫连勃勃去世,其子赫连昌继位。第二年(426年)北魏攻取长安,取统万城,并于423年3月又攻陷安定城,俘赫连昌。郝连昌之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称夏皇帝。胜光四年(431年),赫连定灭西秦,又欲渡黄河击北凉遭吐谷浑袭击,兵败被俘,被送于北魏,夏亡。大夏国共存在25年(407年—431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大夏与匈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建立大夏政权的赫连勃勃是匈奴铁弗人《魏书·铁弗刘虎传》载:北方人为胡(匈奴)父鲜卑母为铁弗”,就是说匈奴铁弗部是匈奴和鲜卑族互相错居杂处并进而发生婚媾关系,由匈奴男子与鲜卑女子婚配而繁衍的后代。南朝时期,匈奴内部分解或与其他民族融合而产生很多支派,这些支派,彼此互不统属。入迁中原及内地的匈奴人多己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融合。因此,匈奴之名,在南北朝后期便开始逐渐消失。</span></p> <p class="ql-block"><b>统万城的陨落</b></p><p class="ql-block"> 统万城由基本建成(418年)到废弃(994年),由都城变为一般城市,历经近600年的历史。在这600年中,无论是朝代的更迭,人口的迁徙,还是自然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都促成了这一城市的陨落变化。</p> <p class="ql-block"><b>人为的破坏</b></p><p class="ql-block"> 赫连劳勃决意在此兴建国都。然而,人类过度的开发是本地生态环境遭受极度的破坏,人口大量外迁,最后导致了统万城成沦为废墟,特别是王朝政治中心的转移,统万城作为城市政治地位的下降,更促成了它的被废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马背上的民族匈奴</b></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三世纪,在蒙古草原上兴起了一支庞大的游牧部落联盟,而统治他们的就是匈奴人。匈奴人,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随牧而转移,逐水草而迁移,虽以射猎禽兽为生业,但仍常习战攻以侵伐。在他们最大的手领一冒顿单干的带领下,匈奴人迅速征服了周边民族,建立了一个横跨大漠南北的游牧帝国,与汉王朝相对峙。</p><p class="ql-block"> 但数百年的相互角力与游牧经济的脆弱,使其逐步衰落。南北匈奴族的分裂,更是奏响了匈奴族的挽歌,但同时也让世界进入了另一个伟大的历史阶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文明的交融</b></p><p class="ql-block"> 中原大地日益兴盛的同时,崛起于长城沿线及其以北地区游牧民族的匈奴族,也在南起阴山山脉、北抵贝加尔湖、东至辽河、西域翠岭的辽阔区域内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并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不仅对中原王朝形成过强大的威胁,也对推动整个欧亚草原的社会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双向的交融促进了文明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b> 博物馆以统万城遗址及其出土的文物为依据,结合历史文献记载,以多样的表现手法,生动而全面的向我们讲述统万城这座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瑰宝以及建造这一瑰宝的主人一匈奴民族的历史故事。</b></p> <p class="ql-block"> 统万城遗址物馆参观完后,我们乘专车来到统万城遗址。亲临西城遗址参观,目睹千年历史遗址再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古都逾千载 风华今犹存</b></p> <p class="ql-block"><b> 统万城,是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唯一早期北方少数民族王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b></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到统万城遗址公园,只能参观西城遗址开放部分。</p> <p class="ql-block"> 统方城东城部分现已封闭,无法进入内观,东城北垣长525米,西垣为西城东垣,南垣557米,东垣738米。城垣仅宽7米,高3.4米。</p> <p class="ql-block"> 走进统万城遗址,它以悠久古老的面容,带着穿透千年的温度和记忆,一幅古今交融、展现统方城风华的文明画卷徐徐展开…</p> <p class="ql-block"> 西南隅台是现从统万城遗址的制高点,高大的夯土台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西城是遗址中保存最完好,可以近前观参观的部分:城垣周长2470米,东垣长692米,南垣500米,北垣557米。西城城垣基厚约16米,马面高大密集,《水经注》中,“其城土色白而牢固,有九叠楼,险峻非力可攻”。就是对西城城墙最直观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b>西城南垣马面遗址</b></p><p class="ql-block"> 马面是古代在城墙外侧每隔一定距离修建的凸城外的墩台,平面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因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其一般宽度为12一20米,凸出城墙外8一12米,间距为20一250米(一般为70米),统万城西城南垣现存七7座马面。由西向东编号为一到七。</p><p class="ql-block"> 马面在古代建筑中有三种功能:其有效消除城墙下的射击死角,士兵可通过两侧孔眼将逼近城墙或攀城之敌射死,起防御作用;其二,马面立于城墙外侧,相当于柱子,其稳定墙体作用;其三,马面高大林立,远望十分壮观,其造是作用。此外,在统万城遗址现存的马面里,西城南垣的一号和二号马面是是空的,内部用于储藏兵器和粮食等物资,是史诗中记载的<b>“崇台秘室”</b>,更是我国早期马面兼仓库建筑的创举。</p> <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统万城建于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304一439年)。公元407年,匈奴铁弗部首领赫连勃勃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大夏,雄踞朔漠。公元413年,赫连勃勃从关中陕北驱役10多万各族人民建都城。</p> <p class="ql-block"> 史载统万城城基厚25米,城高23.33米,宽11.16米,城址包括外廓城、东城、西城三部分,东城和西城均略呈长方形,中间以成墙分隔。整个都城历时6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b>西段城墙</b></p> <p class="ql-block"><b> 西城</b>四面各有城门一道,均设瓮城。东门为“招魏”,意指东面的北魏政权;南门为“朝宋”,表现出其联宋抗魏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西门名为“服凉”,意即要征服河西走廊的西凉、北凉;北门为“平朔”,就是要平定河套以北的地区朔方。赫连勃勃借四门之名彰显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气魄。</p><p class="ql-block"> 东南二门仅存基址,西、北二门的瓮城轮廓尚存。</p> <p class="ql-block"><b>西门(服凉门)瓮城遗址</b></p><p class="ql-block"> 翁城是古代城市防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敌人放入瓮城后,可以居高临下,以弓箭、石等武器四面攻击、抵御来犯之敌。 统万城已发掘的西门瓮城遗址位于西门西垣偏南处,距西城西南隅台外端204米,瓮城内部长30米,宽20.7米,深10米,底部长27.6米、宽16.3米。</p> <p class="ql-block"> 现瓮城轮廊保存完整,能清晰的观察到夯土层中的絍木孔洞,以及瓮城门道两侧9处排叉柱洞。根据《元和郡县志》(李吉下书758一814)、《太平寰宇记》(乐史930一 1007)中的记载,其中有明确的记载统万城垣有“九堞楼”,推测瓮城上部应有城楼,现根据所复原的瓮城顶视图的形式及数据做城楼的复原:五开门、为“凹”字形平面,两层。</p> <p class="ql-block"> 翁城遗址内流沙堆积厚达8米,清理出清代墓葬1座、瓮棺1座、灰炕10多个。另外,还发现水井一眼,经钻探深13米仍不见底,目前已清理4米。在瓮城底部发现比统万城城垣年代还早的方形灰炕,从发掘情况看,至迟在隋代。瓮城门已坍塌,城门被夯土块封堵,瓮城内成为废墟。</p> <p class="ql-block"> 沿着被踩出的一条白色坚硬的不平道顺沿而行,爬坡上坎的夯土建筑,见证了历史的厚重与独特。</p> <p class="ql-block"> 秋高气爽,登高望远,虽然只剩下断壁残垣,但立足仰视,依旧可以切身感受到巍然耸立的宏伟气势。</p> <p class="ql-block"> 统万成在经历千年的风化和雨水冲刷后,城基的外侧不同程度也出现了被雨水冲到过的壕沟,窄的有几厘米,宽的达十几厘米,直从城基顶部一直延伸下去。而凡人之所及处,壕沟大多光秃发亮,这些都是光顾这里的游客爬上爬下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城墙边一直向北走去,城墙上凹凸不平,我小心翼翼沿墙而行,默黙地感受这千年的古城留下的遗址,难以想象千年前荒漠黄沙下建筑者劳工的坚辛,不知多少孤魂被掩埋,才能筑城而起。“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p> <p class="ql-block"> 城墙内外的墙体上有许多破落的窑洞,里面还有遗留的土炕和炉灶,这些窑洞是民国年间从榆林和横山等地逃荒到这里的定居的人开凿的。</p> <p class="ql-block"><b>北门(平朔门)遗址</b></p><p class="ql-block"> 平朔门位于西城北墙东部,北门瓮城有五段夯土基址组成,东距东北隅墩约94米,平面为长方形,外围东西长47米,南北宽28米,深8一11米,由含白、青、灰色颗粒的沙土夯实构成,土质坚硬,“平朔”意指即今鄂尔多斯高原地区。</p> <p class="ql-block"><b>西北角墩台保存较好。</b></p> <p class="ql-block"> 伫立在残垣断壁之上举目四望,可朓望西南的建筑,城址的城廓保存基本完好,西南侧角楼最醒目。</p> <p class="ql-block"> 被人们走踏路露出白色,从这看出不知有多少人从这里越过……</p> <p class="ql-block"> 站在这里可眺望到西城建筑遗址。1000多年前的其造法和奢侈程度是令今人无法想象的。一千多年后,还能目睹它厚重而雄伟的身姿,令我无不为之惊叹,它俨然成了一尊雄踞大漠的精美绝伦的千年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b> 今天的统万城基本格局仍旧留存,部分城垣、城门、马面及角楼遗存清晰可辩,城内主要建筑、道路均已无存,仅遗留下高大夯土台基。黑色墙体凌厉的马面,高耸的角楼,独特的中台密室结构和雄伟的宫殿楼观,遗址清晰的构造出这座以“一统天下,君临万邦”之意而命名的大夏国都城的轮廓和规模。</b></p> <p class="ql-block"><b>南门(朝宋门)遗址</b></p><p class="ql-block"> 昌式二年(149年)春正月,赫连勃勃勃拒绝了群城定都长安的建议,还都统万城,在长安置南台,为南部,都并亲自命名统万城四门:北门日平朔、东门日招魏、西门曰服凉、南门日朝宋。</p><p class="ql-block"> 朝宋门位于西南墙中部偏东,南门瓮城由三段夯土基址组成,冬距东南隅墩125米,平面为方形,东西长38.5米,南北宽25.6米,深9.4一11.4米,由含白、青、灰色颗粒的沙土夯实构成,土质坚硬。“朝宋”意指南朝刘宋朝拜大夏国,此处刘宋为东晋大将刘裕取代东晋建立的政权(420年一479年)。</p> <p class="ql-block"> 沿着前人踏出的路,我们顺着平坦的路向西南方向走去,城里除了一座屹立的高台以外,一路上随处可见散落的瓦砾静静破落在地…又给这座都城平添了几多神秘,让我产生无限遐想。</p> <p class="ql-block"><b>东门(招魏门)遗址</b></p><p class="ql-block"> 招魏门位于西城东墙中部,平面长方形,南距东城350米,由含白、青、灰色颗粒的沙土夯实构成。“招魏”意指招降拓拔鲜卑建立的北魏(386年一534年),其首都是平城(今山西大同)。</p> <p class="ql-block"><b>永安台遗址:</b></p><p class="ql-block"> 永安台位于西城南部中央,东距宫殿遗址近50米,整体造型为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是城内最醒目的建筑。现从台基由一块块相对独立的夯土块组成,夯土块之间自基础而上有明显的缝隙,推测是采用了中原地区小块板筑的先进技术,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史书对永安台没有详细记载,仅有赫连勃勃死于永安殿,赫连昌继位于永安台少数几则事件,仅此足以说明永安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建筑,等级应不低于清朝的太和殿,所以形制较高,规模高大,最可能为庑殿顶。永安台现夯土台南北长18米,东西宽13米,高0.82米。</p> <p class="ql-block"><b> 统万城遗址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和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是研究中国北方民族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统万城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大夏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探讨古代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防御等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b></p> <p class="ql-block"> 野花在荒沙中竟然绚丽多彩的奔放着,两旁的树为荒凉的统万城披上了绿装,带来秋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 顺着陡坡慢行而上,我们走到入口的道路,望着这高大雄伟的西南城楼,感叹统万城遗址从不逊色的耸立在这沙漠之上,昔曰被黄沙掩埋的统万城城池遗址逐渐恢复生机,掩映在一片绿意盎然的美景中,成为探秘匈奴文化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走进统万城,体验历史遗迹的荒凉壮美,感悟匈奴文化神秘魅力。</p> <p class="ql-block"><b> 在这里,感受匈奴族那段显赫的岁月,亲历苍劲浑厚的古老遗址,去探寻尘封在历史中的千年往事;在这里,感受民族的融合文化的嬗变,漫步在这块匈奴文化的肇兴之地,去聆听文明史诗里流传至今的传奇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统万城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符号篆刻在中国西部的版图上,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更是我们陕西每个三秦人的骄傲。</b></p> <p class="ql-block"> 文编:黄河</p><p class="ql-block"> 攝影:黄河</p><p class="ql-block"> 拍攝时间:2023年9月20日</p><p class="ql-block"> 部分资料来自景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谢谢您雅赏和鼓励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