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

雄达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上了年纪总喜欢回忆小时候。我生于六十年代,学于七十年代,工作从七十年代开始,退休于2022年未。可以说:生于困难时期,长于动乱时期,盛年处在改革开放时期,退休于太平盛世与社会变革时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坎坷人生路,风雨六十载,历尽世事沧桑,阅尽人间百态。但怎么也忘不了抹不去“那个时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我还很小,生活极度困难。父亲在铁路上工作,每月的薪水还买不下一担萝卜,于是辞职回乡了。母亲随筑路大军参加宝成铁路建设。那两年我寄养在姑姑家里,和姑姑家的几个大哥哥大姐姐玩,他们放学后给我讲故事,教我唱歌跳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8年即六岁那年开始上小学,那个时候没有幼儿园,记得小学是在衙门口上的,“土台子、黑屋子、泥孩子”是那时候学校的真实写照,没有通电,没有自来水,没有像样的课桌。上学和放学没有人接送。每学期二块钱的费用,很多学生家长还是欠帐到放假时老师才清收。虽然那个时候条件差,但童年的回忆却是满满的幸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学习雷锋好榜样”“我在马路边捡到五分钱”“大海航行靠舵手”“东方红”是那时候的流行歌曲百唱不厌。纸张紧缺,作业本也是难以规整,有白纸的,也有草纸的,还有用烟标纸订的,但是字写的却都很工整。那个时候没有家庭作业,也没有假期作业,放学后耍的那叫一个美。滚铁环,打宝塔,青龙河摸鱼,秧田里面抓鳝鱼,舞台坝锻䠀子……经常是耍的夜不归家被父母找到抓回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4年上初中了,那时候是黄官九年制学校,即现在的黄官小学。教室前面一排高大的梧桐树上挂了一尊铜铃,那清翠的铃声整个集镇都能听见。开学那天,校长说:铃声就是战斗号角,就是命令,上课铃声是二道六响急促铃声,下课铃声是一道六响缓声铃……上课铃响,同学们鱼贯而入,整齐落坐,倾听老师授课;下课时,打沙包,跳皮筋,斗鸡,有同学玩的开心忘记入厕而出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学校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大刀队,乐器兴趣队。每周安排两个下午排练文艺节目,学习演奏乐器。时任校长龚益亮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不挡,李永智老师的二胡和风琴、李彦青老师的笛子演秦水平更是一流。我当时参加了文艺宣传队和笛子兴趣队。记得1975年冬季,一个大雪漫飞的一天,学校文艺宣传队去云河公社进行农业学大寨慰问演出,那时候没有汽车,全部背上铺盖卷和道具步行数十里山路,记得有个叫陈云翠的年轻女老师半道上就走哭了,下午到云河公社时,热情的观众己座满操场,顾不上吃饭休息,演出马上开始。二个小时的节目,赢得阵阵掌声。公社领导表扬了宣传队,一边烤上炭火,一边吃了可口的红烧肉、米饭、面条,晚上用我们背的被子打好通铺,第二天迎着朝阳打道回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上学五块钱学费,不仅有文化课,还有劳动课。每周的劳动课是挖土方(修操场)、河里抬石头抬沙子、放水胡基,秋天还要勤工俭学,去山里面打松果子、捡茶籽,夏天去采青肥支农。初二的时候,除正常的文化课以外,把学生分成了二类技艺班,一个是医疗卫生班,主要是学习些基本的卫生常识和中医中草药;另一个是机电班,学习基本电工知识和电机原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6年是多事之秋,这一年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月8日 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逝世。15日,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致悼词。当周恩来遗体送八宝山火化时,上百万人伫立在十里长街默哀送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7月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逝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7月28日 河北省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并波及天津、北京。这次地震累计死亡242000多人,重伤164000多人,损失重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9月9日 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全国政协名誉主席毛泽东在北京逝世。全国人民极为悲痛。18日,追悼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华国锋致悼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0月6日 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采取断然措施,对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实行隔离审查。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全国亿万群众衷心拥护,随即举行盛大的集会游行,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的历史性胜利。“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至此结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0月7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华国锋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年是重大转变的一年,三位伟人相继去逝;唐山发生大地震;一举粉碎了“四人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组织师生在新建的操场上举行了悼念仪式。文艺宣传队排练了街头戏“四丑梦”,我也随节目组演员在街头巷尾进行多场演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7年,经严格政审进入黄官中学髙中部学习。这是结束十年动乱即将恢复招生制度的前夕,上高中上大学还是实行推荐,讲的是根正苗红,审的是阶级成分,四类分子子女在当时还是很受打压,不能被推荐上学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的黄官中学算是黄官区最高学府,学校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就连看大门的肖建利老师也是上海人,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因系资本家之后被调整到该校,不让上讲台,当了门卫。我的二任班主任也是响当当的陕西师大毕业高材生,数学老师是川大高材生蒋德寿,当时的黄官中学师资力量非同一般,令人敬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的高中己重视文化课学习了,大家都卯足了劲迎接新的高考制度。虽然没有电灯,点着煤油灯上晚自习,学校还组织各科学习竞赛,高二还分了尖子班。毕业那年参加全国招考,就有数名同学被录取,从此端上了铁饭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上高中那几年条件甚是坚苦,学校条件也很差。同学们每周从家里把粮食背到学校交给食堂,自带些盐菜吃一星期,少有花钱买食堂的菜,很少能吃到肉,这和现在学校的免费营养餐是无法相比较。家住山区云河庙坝的同学更是艰辛,有的同学每周要从山里面背木头或竹子下来卖了买米交给学校才有饭可吃。尽管这样,同学们精气神很好,勤奋好学,没人攀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全国实行计划经济,严厉打击黑市交易。物资凭票供应,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糖票、自行车票、烟票、酒票………总之买啥都要凭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八十年代初,有了电灯,有人买了自行车。政府为了鼓励农民合法致富,争当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开展了“万元户”的评比活动。那时,农民致富的热情高涨,谁要是成为“万元户”,人们会对他投去羡慕的目光!个别富裕人家开始拥有第一部电话,除了收音机、缝纫机、手表、自行车等所谓的老四大件外,又增加了黑白电视机、收录机、单桶洗衣机、电风扇等新四大件。收音机体积开始缩小,真皮皮包风靡一时。年青人流行烫卷发穿喇叭裤,还有的手提双卡录音机放大音量招摇过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要卖一万块钱,则需要种25亩水稻。需要种35亩小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的匠人,一天可挣3元钱,一般的杂工(小工),一天可挣1元2角。吃公家饭的工作人员每月工资40元左右,那时候自建房每平米造价只有50元至80元。在食堂吃饭二毛钱可以吃碗红烧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的农村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土地到户),农民种粮积极性髙,终于解决了吃饭问题。但是农民负担仍然较重,按种田面积和人口交纳公购粮油(菜籽),生猪,公益金,公积金,管理费,干部补助款,优待照顾款,水费,放水员工资等项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八十年代1块钱相当于现在的200元左右, 现在的工资比1980年 涨了一百五十倍以上。很多东西都不再有了,二分钱一合的火柴,一毛三分八一斤的供应粮,七毛六一斤凭票供应的大肉,八分钱一碗的面皮,二分钱一杯的汽水,五分钱一根的冰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翻看老照片,仿佛回到了昨天!那个美好的年代,已成为了心中遥远记忆了!看到这些老照片,很有亲切感,那时是一个纯真的年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是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的年代。那个年代只能去怀念但不可去向往!曾经的过往,年代记录,人生经历,社会脚印,几代人共同走过。时间过得好快,还没来的及品味人生,我们都老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物质条件比那时候强的太多了!远超那个时候追求的目标(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家家有小车,户户看彩电,人人有手机, 但是为什么反而都缺乏幸福感呢? 我认为:一是因贫富悬殊太大而产生的攀比心作怪;二是现在的人普遍自私冷漠,缺乏人情味;三是人们缺乏信仰,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四是教育、医疗、住房新的三座大山压力太大,政策放开生育后,反而生育率下降。由此,人们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我们期待着这些社会问题能够及时引起高度重视,并尽快加以改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