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鞭子一甩嘠嘎地响,一挂大车下了岗哎……郭颂老师这首《越走越亮堂》是影片《青松岭》的主题曲,我们七零后或更年长的人都耳熟能详。其天籁般的声音着实令人赞叹,充分表达了那个年代农民丰收后卖粮的喜悦心情!待我们长大后,也遇到了更大的丰收,但去粮库卖粮,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p><p class="ql-block"> 粮库是粮食仓库的简称,是粮食仓储企业的习惯性称谓,属于全民所有制企业,是中国粮食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粮食部门统一管理,担负着国家粮食储备、地方粮食储备,粮食流通的主要渠道作用,其主要任务是完成粮食的接受保管和吊运输送等粮食流通各个环节。以上是网上资料百度搜来的,较全面权威。粮库,咱普通农民最直观的印象,那就是收粮的地方。说起粮库,那些年去过粮库卖粮的农民大都有说不完的故事,诉不尽的心酸。 </p><p class="ql-block"> 卖粮难的问题,在上个世纪末较为突出。虽然1998年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将所有的低洼地块变成了水乡泽国, 但高岗处的山地玉米,因雨水丰沛长势异常不错,产量颇丰。丰收带来的喜悦未过,卖粮难随之而来。第二年的春季,外甥家晾干的玉米足有300袋左右(这在当时是大户)。我村本是景星粮库辖区,却因景星的北山粮库早已车满为患,排成几里地长。且如果化验不合格,几天几夜白等!无奈,有亲属在附近的杏山粮库上班,听说能借上光,便前往卖粮。(农民非常憎恨不正之风,有时却又身不由己,生活就是这么复杂) </p><p class="ql-block"> 第一日晨,我们五辆四轮车满载着玉米向南进发,刚出村子,便开始误车(道路泥泞),待到杏山时,已是下午两点多钟了,离粮库多远尚未得知,只是尾随大家排起了长队,在饥寒中挨过了第一天。第二日,随着车流缓缓地移动,傍晚才来到粮库的大门前,无奈天色已晚,又下班了。永远忘不了那路边摊的菠菜汤,尽管满是沙子,我也一饮而尽;永远忘不了那蘸酱油吃过的干豆腐卷大葱,尽管不对味,也吃得贼香…… 第三天上班的时间到了,当扦样子的化验员一出门,整个卖粮的农民车队疯了,四排小四轮车队并驾齐驱,齐头并进,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传说当地民风剽悍,这回眼见为实!他们只恨自己的小四轮不是变形金刚!无序的拥挤只有一个后果——撞车!有的灯撞坏了,有的前脸撞出坑了,有的水箱撞漏了……人的叫骂声,四轮车的突突声混合在一起,用大白话说,乱成了一锅粥! </p><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找到关系,经过疏通(你懂得),算是进了门,已然中午。我们在临近粮库的亲属家煮了一大锅面条,准备饱餐一顿,下午卸车后想早点回家,毕竟三天了!来到粮堆前,我们又傻了眼。虽然传送带不停地转动,但上面的玉米一条条,且倒粮口前又排成了长队,没有看堆人的签字盖章的粮票子形同废纸一张!上前定睛一看,巨大的漏斗底部被一块大石头堵住了,所以玉米才涓涓细流!任凭大家如何央求,戴着眼镜口罩的看堆人,就是无动于衷。人家这是混时间等下班呢!眼看日薄西山,二哥上前说了许多好话,她尊口才开:看在大爷的面子上,把石头挪开吧!二哥,大爷!?二哥才30多岁,只是胡子较重,三天未刮就混成大爷了!其实未必是二哥面子大,看堆人也想早回家吧!顺便说一下,那时哥身强力也壮,卸粮时别人负责解袋嘴绳,我负责倒,五车粮我卸了三车! </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回到家,已然是晚上十点了。有鉴于此,我的玉米只好在景星通过村长“拼缝”卖给粮贩子再转卖粮库。虽然让人“扒皮儿”少卖些钱,但是痛快省心,往返只须几个小时!尽管它上得黄澄澄,晾得嘎嘎干! </p><p class="ql-block"> 九年后,也是春天,村子里修坝用石,我们来此装石头。偌大的杏山粮库,如今空空如也,就连粮囤子底下的石头都卖,原因无它,解体转制,用老百姓的话讲——黄摊了!一次聚会,粮库下岗的李姓同学自嘲道,我知道老百姓对我们有意见,一次途经某村,摩托车没气可屯子借气管子借不着! </p><p class="ql-block"> 去年夏天,与粮食系统的文友任老师相识。谈起此事,任老师鼓励我写下来,与之分享。并分析说卖粮难,粮难卖在当时是多种原因促成的,当然也有一些“粮耗子”玷污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如今粮食市场开放,活跃着各种收购主体,作为全国玉米第一县的龙江大地,烘干塔林立,几乎成为每个村子的标配。村民在自家门口就可以卖粮,且可以是手机转帐,网上支付,连钞票都不用数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