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为了推进宁陵县教体局“12610”工程,践行高效课堂理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宁陵县第一实验小学每周听随堂课。10月24日上午第3节,我们课改组的老师走进了二年级5班刘岩老师的课堂。刘岩老师执教的是古诗《登鹳雀楼》。</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登鹳雀楼》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里的第一首古诗。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和《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三篇课文,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的渴望和赞美家乡的感情。</b></p> 课堂展示 <p class="ql-block"><b>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诗歌配有插图。《登鹳雀楼》的诗意,画的是在山上的古楼,诗人登上最高层,眺黄河的情景。整节课,刘老师设计了让学生想象画面进行学诗,背诗和悟诗。</b></p> <p class="ql-block"><b>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特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诗传诵已久,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刘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语言的幽美,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b></p> <p class="ql-block"><b> 教学中,刘老师利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诗画对比,观察与想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大致读懂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与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刘老师整节课真正做到了重诵读,轻分析,学生对诗意理解的不断提升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水到渠成。</b></p> <p class="ql-block"><b>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相互评价等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b></p> 听课篇 <p class="ql-block"><b> 我们课改组的成员全程参与教研活动和随堂听课,与二年级语文组全体老师认真地倾听并记录着,边听、边记、边思考。</b></p> 评课篇 <p class="ql-block"><b> 听课后,课改组的老师马上趁热打铁,纷纷说出了自己与之不同的见解或意见,诚恳地提出了课中美中不足的地方。刘老师对于大家的坦诚欣然接受,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b></p> <p class="ql-block"><b> 随堂课是有别于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的一种课堂形式,无论是教学预设、课前准备,还是教学实施、活动组织都不可能那般精雕细琢,趋于完美。它更多地体现出一种随堂性、随机性,考验的是教师的驾驭性、应变性。古人尚熟知“教无定法”,静水深流,方是课改本色。面对课改,更需要每位课改人以昂扬的姿态积极参与,以谦逊的态度取长补短,以教研者的身份躬身前行,唯有这样,才能让课改展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独特魅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