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等大事”话题多

王中民

<p class="ql-block">  这还真是个“头等大事”。</p><p class="ql-block"> 日前读了老战友周兄发的贴子《带着情怀理次发》,引发我极大兴趣。他说在汉口三眼桥北路一小巷见到一部锈蚀斑剝的老式理发椅,原上海理发厅退休的董师傅在此理发。周兄请她理了发,并赞口不绝,说理得好!老传统,老手艺!</p><p class="ql-block"> 如此好事,心动不如行动。次日我也赶去体验了一回,完成了“头等大事”。又余兴未了,不吐不快,于是有了本篇。</p> <p class="ql-block">  这天一大早,我从武昌赶往汉口,上了车就给周兄发了条微信,说也要来“带着情怀理次发”。下车时发现周兄已在路口等着了,让我深感意外,周兄是刚刚在医院拔了牙,含着满口血水就赶来了。我再三劝他回家休息,他却执意要带路陪同。想当年,我们同甘共苦在一个连队当兵,他对我们无微不至格外关照,还是一位热心为战友理发的高手。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成为古稀之人依然感受到老战友浓浓的深情厚意。</p> <p class="ql-block">  在巷子口,我们见到董师傅的理发招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进入巷子,就可看到安放在过道边的理发椅。椅子空着,旁边有一条长櫈,几位婆婆坐那里聊天。见我们走过来,其中一位婆婆站起来,显然她就是董师傅。简单的寒暄后我就入座了。</p> <p class="ql-block">  董师傅给我围上围裙。我担心个子高,问要不要将椅子放矮一点,她说不用。我说简单修剪一下就行,不要剃的太短。她说请放心,你的头发和发型很好啊,我一看就知道你想要的发型,我剪的头包你满意!几句客气话令人舒舒服服,又是满满自信,句句说到人的心坎上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坐椅的对面</span>围墙上嵌着<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块大玻璃镜子,地上有一个小篮子摆放理发工具,车辆行人就在我身后来来往往。脑海里快闪,自从离开兵营回武汉,这五十多年来还是头一回在大露天马路边理发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她的顾客大多是老年人,以附近邻里和慕名而来的回头客为主。理发师傅一般都很健谈,董师傅也不例外。她说是她父亲让她出来学艺,说学一门手艺不怕没饭吃。她十六岁进上海理发厅学徒,那时当学徒一年半后才能上岗。她提起年轻时最得意的两次经历,一是参加市里的技能大赛,有八位理发高手摆擂台,每个赛手须完成一个发型,她超前完成拿了大奖。二是店里因装修停业,他们几人被抽调到友谊理发店上班,每天到店时都受到友谊店师傅的泡茶礼遇,友谊店师傅说他们是大店的师傅,必须尊敬。</p><p class="ql-block"> 她说,当年武汉有三家一级店,长生堂、上海和万国,其他店都是二、三级店。当然,一级店的价位决定了来客多半是政要名流和有钱人。</p> <p class="ql-block">  我童年在一元路住过,青年时代工作地点也在那里,与车站路近在咫尺,却视而不见大名顶顶的武汉长生堂 的存在。长生堂理发店创建于1911年,是江南扬州剃头匠张聚年开设。张聚年来汉初衷,是为了“求生”二字,他以一技之长,奉献万民之心,借此以作“长生”之处。在店门前挂出“文武长生堂”理发店的招牌,以“文武”理发吸引顾客,所谓“文武”理发,就是将“文”的理发与“武”推拿按摩融为一体,匠师除了对顾客剃头修发外,还附加对顾客从头到脚浑身的按摩推拿,开创了中式理发之先河,故老一辈好的理发师一般都会推拿按摩、落枕脱臼复位等技能。据说,按照经营规范和规模长生堂堪称中国第一家正规的理发店,更令人欣慰的是,百年老店历经沧桑,至今仍在开门迎客。这不由让我联想到老汉口曾经的辉煌。1906年,为阻止外国资本染指汉口水电业,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批准浙江商人宋炜臣在汉创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电灯和自来水业务。汉口是中国少有几个最先用上电灯和自来水的城市,三十年代就拥有了三家跑马场 ,可谓亚洲第一(上海曾有两家、香港至今只有一家)。以及众多的著名电影院、剧团剧院、照相馆、钟表店…。可见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汉口经济繁荣发达,社会崇尚新潮时尚。</p> <p class="ql-block">  董师傅在修剪脖子后面时,我总是习惯性低下头配合,她就扶正头大喊“莫低头”!“我给您剃头是不用低头的”!她说现在做理发不懂规矩,怎么随便让顾客低头呀!</p> <p class="ql-block">  头发理完了,她从篮子里拿出剃须刀。啊!好稀奇!又是久违的老物件。记的小时候常随老爸去理发,感觉大人理发刮脸费时又费功。师傅要放倒理发椅子,敷上热毛巾、抹肥皂沫,换毛巾再敷…。剃刀总要在趟刀布上趟几下,保持刀刃的锋利。刮脸是不紧不慢的,连眼皮、耳朵都要刮一刮。我在一边总是等的不耐烦,而老爸闭着眼躺着似乎是很享受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过去理发用剃刀绝对是必备技术活。剃光头、刮胡子,还要给抱着的婴儿刮头,刮破皮是业内大忌。</span>成年以后我也被躺着刮过几次脸,但始终不喜欢不习惯,后来理发干脆让师傅免了这道程序 。不知从何时起,现在一般理发都省去了刮脸这道工序,当然现在年轻理发师傅也没有了这门技术。</p> <p class="ql-block">  这种路边理发属于当下比较流行的“快剪”,只理发不洗头,当然更没有刮脸一说。董师傅今天要为我刮脸(没有热水不刮胡子),从左到右先刮两个鬓角,再从上至下,刮额头、面颊、脖子的汗毛,来回几刀下来,一张老脸<span style="font-size:18px;">果然</span>光亮多了。</p> <p class="ql-block">  董师傅您请坐,我们拍照留个影。</p><p class="ql-block"> 周兄不顾刚拔牙,一直在为我们拍照,留下这难忘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  董师傅也为我和周兄拍了一张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兄专收藏,是个非常有心文化名人。他善于观察和升华,人物轶事、史料沉积,路边所见、身边趣事,信手拈来,引人入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海理发厅曾经立于汉口江岸区黎黄陂路至兰陵路间的一块三角地带红楼房—巴公房子,显示了她尊贵的身份。令人惋惜,昔日辉煌早已不在,理发店在一二十年前就关门歇业了。</p> <p class="ql-block">巴公房子航拍图</p><p class="ql-block"> 武汉地标建筑、百年优秀历史建筑、摩登风情的老汉口“巴公房子”,1910年俄国茶商巴诺夫兄弟兴建。房子整体采用砖木结构,地下1层、地上4层,由“大巴公”和“小巴公”两座相邻的建筑组成,平面呈三角形。它不仅是当时汉口最大的公寓楼,也是茶麻古道和东西方商贸文明交流的缩影。经过保护加固及装修,呈现出全新容貌,成为游客、网红打卡热点。</p> <p class="ql-block">  董师傅一直在理发厅工作,店子改制时退休,她就将这把伴随了几十年的理发椅带回家作纪念。她说,这把椅与她同龄,65年前由黄陂一家铸造厂制造。她对这把椅怀有特殊的情感,没有刷漆翻新,而是原汁原味保留它的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再仔细瞧瞧这个65岁的老物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街老房子,老店老物件,老人老传统…,这难道不是一个城市的味道所在、岁月留痕的碎片再现吗?</p><p class="ql-block"> 磋砣岁月,往事如烟。绕过光鲜的高楼大厦,流连背街的小巷,静心细<span style="font-size:18px;">品那流逝渐远的时光,致敬这片土地上曾经的辉煌时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谢谢观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27日于武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