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大师故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人说“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秋光如许的时节不出去走走,岂不负了秋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就听说湘西很美,山水钟灵,人文丰厚,民族风情浓郁,而凤凰又是湘西最美的地方,享有“北平遥,南凤凰”之名,更是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故里,最能感受到历史的韵味。这里有他魂牵梦绕的小溪,白塔,渡口,独户的吊脚楼,守望在古城沙湾河边的“万名塔”,淳朴貌美的翠翠,个性豪爽的天保,心地善良的傩送。很多人都是因为沈从文而爱上凤凰的。当然,这里还有第一任民国总理熊希龄,“鬼才”画家黄永玉,陈宝箴的“陈门五杰”,还有宋祖英的歌。 有机会和美程的朋友一道去凤凰,去那个一等千年的古城,来一次文学朝圣,自然再好不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凤凰说是古城,其实地方并不大,倒更像是一个古老的边镇。绵亘逶迤于武陵山脉深处,倚山而筑,环以石墙,濒临沱江,群山环抱,河溪萦回,关隘雄奇。这里“西托云贵,东控辰沅,北接川鄂,南连粤桂”,是湘黔来往的交通要道,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它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五年,距今300多年历史,虽有九街七巷之说,却实在是小,小到仅有一条像样的东西大街,好在美丽的沱江穿城而过,一下子就让古城有了灵气。千万别小瞧了沱江,它可是凤凰人的母亲河,润养着凤凰儿女,滋润着沈老的笔墨。“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词人李清照当年留恋不舍,终日凝眸的就是这条古老的沱江,而沱江也正是沈老笔下倾情描绘的峒溪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去的时候,前几天古城正好沐浴过一场雨水,天空湛蓝,阳光明媚。雨后的古城显得格外青翠欲滴,空气清新,灰瓦白墙相互映衬,颇有江南水乡的风貌。“身在山中不见山.山前行客未能闲。何人水墨秋毫外,十里湖西尺寸间。”一千多年前,宋代的文人胡寅行游至此,就对这里的湖光山色作了绝美的描绘。</p> <p class="ql-block">接待我们的是个名叫石头的小伙子,脸色黝黑圆润,耳朵上戴着两个大耳环,一看就是苗族人。听说我们是安徽来的,石头先就打开话匣子,没说两句就热乎起来,讲起了沈从文的故事。他说沈从文的爱人张兆和是安徽人,沈从文是安徽的姑爷,安徽人和凤凰人是亲戚。谁说不是呢?“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看过很多种类的人,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段滚烫的文字,历经百年后,仍然流露出灼热的温度,感动了万干挚爱的年青人。一个代号“青蛙13号”的湘西乡下人,三年零九个月写了千封情书疯狂追求,终于走进苏州的九如巷,喝上了张家三姐张兆和沏的热香茶,抱得美人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凤凰城里凤凰游,人自堤行江自流。笑语时传浣纱女,轻舟频载木兰舟。衣牵石巷青如染,光映㾿檐淡若浮。遥望危崖红树上,片云飞过那山头。”石头热情地领着我们徜徉于凤凰古城,一山一水,一砖一瓦,到处都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品味大师的文化基因。我禁不住四下张望,努力寻找《从文自传》里小主人的身影,那个被腊八粥、锅粑社饭馋过的少年,那个逃学、偷着下河洗澡的少年,那个白日里爬树掏鸟、捉蚱蜢的少年,那个山上偷人家园地里李子枇杷、被主人骂着追着还不忘贪吃的少年……</p> <p class="ql-block">漫步曲巷里堂,有很多的民居、城楼、古桥都保存了明清建筑风貌,看上去略显陈旧却逾见古朴,仿佛穿越时空,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转。最令人一眼生情的便是虹桥下面的吊脚楼,长脚临水,飞檐峭山,悬在沱江上面,前面就是古时候的官道,为土家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面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小巧玲珑的古色古香,一幢幢的吊脚楼群高高低低,参差错落的十分稀罕。沱江水从窗下缓缓流过,吊脚楼倒映在水中,时不时有乌蓬船划过,带起层层轻波,水中倒影也跟着悠悠荡开,意趣不可状。有人说沈老的文字是水墨,恬静平淡而多风情,看来正是凤凰的山水和吊脚楼调和了他文字的底色,是他创作的源泉。</p> <p class="ql-block">华灯初上,石头领着我们来到沱江边。沱江的夜景非常魔幻,只是人头攒动,要费劲蹚过熙来攘往的人潮。倚住石栏向左眺望,横卧在沱江上的虹桥,古朴典雅,风姿绰约,在霓虹灯的闪烁中不断地变化着,真是风情万种。两岸的吊脚楼,门楼,红灯笼,红石跳岩和水交相辉映,鳞次栉比的如油画一样次第展开,每一轴都让人惊艳,美的让人震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大早,石头和我们来到沈从文的故居。他说来到凤凰,有两个地方,一定要踏访,特别是安徽人,更不能错过。一是沈老诞生的故居,他的来处;一是沈老安息的地方,他的归处。</p> <p class="ql-block">故居在一条名叫中营街,窄窄的小巷尽头,光滑的青石板上巳过百年旧痕。一座典型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的四合院,大小九间,为沈从文祖父沈宏富同治五年辞官归家所建,沈宏富曾任过贵州提督。1902年12月28日,沈老就在此诞生,15岁离开凤凰前,一直住在这里。他的学生汪曾祺说过,“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干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故居的大门上,悬挂着一块“沈从文故居”的匾额,黑底金字,陈旧斑驳,落款为刘祖春,刘也是凤凰人,是前中宣部的副部长,和沈家也有些渊源。字写得苍老,很有碑味,是个书法高手。可惜来得太早,故居没能进去。</p> <p class="ql-block">离开故居后,我们来到听涛山,沈老安息的地方。听涛山位于南华山南麓,居沱江右岸。说是山,其实只是南华山麓一堵残崖断壁,崖石呈赭红色,且有各色卵形砾石融杂其间,又称五彩石。1992年沈老去世,他的骨灰一丰撒入沅江,一半就安放在这里。沈老的墓地背靠听涛山,面朝沱江水,建在一块狭長的小草坪上,四周绿树环抱,清幽静谧,只是很“奇特”,甚至有些简陋,没有墓碑和坟冢,只树有一块6吨多重的天然五彩石,其状侧看如伏牛,正看又似灵芝,静静地伫立着,成为沈墓的标志。碑石上的两幅铭文由雕塑家刘焕章所刻。巨石正面刻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刻有:“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前者为沈从文《抽象的抒情》一书中的名言,是先生生前用章草自书,字字珠玑,发人深思;后者为沈从文妻妹张充和为其写的一副诔辞,字迹清灵隽秀,透出浓浓的书卷气。她的书法、诗词、昆曲皆妙,被誉为“民国最后一个才女”。其联尾四字“从文让人”一句话概括了沈老的一生,处卑下而不争,涵养了水一样的人格魅力。</p> <p class="ql-block">旁边还立有一块石碑,是沈从文表侄黄永玉的题词,“一个战士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一个人生于斯,长于斯,归于斯,还有什么比这更幸运的呢?先生长眠于此,拥着他满腹悲悯的乡情,拥着他一腔无奈的乡愁。他没有离去,他仍在“等 一城烟雨,渡 一世情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