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米面,是我老家黄岩的地方小吃,又称鲜面、粗面、粗米面……相对于干面、小面,麦面而言,如云南过桥米线、温州面。<div><br>鲜米面,如名字一样,肯定要鲜,肯定是米做的,肯定是和面一样的。</div> 我记忆中最好吃的鲜米面,是在1976年冬至前后我父亲做的一道大餐……<div><br>那一年的十月,我们党粉碎了“四人帮”。那一年的冬天来得有点早,我的父亲将自留地里的乌桕挑到供销社卖后,买回了鲜米面和猪肉之类。一来一去到家就晚上了,他亲自炒了鲜米面,用的佐料是土鸡蛋、冬笋、猪肉和山东大白菜这几种,这么好的味道是我最早的最好的记忆,至今难忘。<div><br>父亲看我们姐弟吃得很开心,又教我们唱歌,他唱了《南泥湾》等好多歌曲,我觉得父亲是我的音乐启蒙老师,我至今都没有超过父亲的声音。<div><br>从父亲做的最好吃的鲜米面往前追溯,是那时左邻右舍的婚礼时。那个时候的婚礼一般都在冬天,很喜庆的。</div><div><br>冬至前后正是乌桕叶最美的时候,那个时候只知道好看,不知道欣赏。</div></div></div> 第二碗好吃的鲜米面是我高中时在伯父家吃的。那天恰遇中秋节,我父母回老家了,我要留在城里学习。我的伯父母用海鲜煮出了至今难忘的中餐,好像特别欢迎我一样的。<div><br>当时情境历历在目,伯父是讲故事专家,伯母是非常善良的长者,还有大姐非常懂得关心人。伯父那天中午讲了好多故事,用台州话“大话”的语言告诉我父亲年轻时的奋斗故事,让我第一次为父亲的事迹而自豪!<div><br>父亲出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伯父比他长三岁。伯父说了一句肺腑之言,至今我才知其中的含义。前辈的革命友谊是从心中来的!</div></div> 第三碗鲜米面是我工作后多年才吃的,是在九峰路上。那是在新世纪初,我与父亲早起去九峰散步时,问他要不要吃个点心,父亲非常开心,与我一起在那里用了早餐。<div><br>实际上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早餐店,鲜米面就是用豆牙、葱做的。我们到得正逢其时,服务生刚好送上新炒的鲜米面,我与父亲各自点上后,我立即开吃,父亲在那里盯着看了好久。我问他:“为什么不吃?热的好吃,冷了就不好吃了。”父亲轻轻地说:“我就喜欢清淡的,不用那么多的佐料,不像你妈妈喜欢重口味……中国美食,就是注重鲜与美,鲜不用多,味不用浓。”</div> 突然间,我领会到“室雅何须大?花香不用多”的意境。我懂得了父亲追求的“食鲜何须多?味甘不用浓”的精神。<div><br>这几年,我在杭州工作并生活,领会了同事们讲的“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意韵,才解构了“父亲简单的愿望!”鲜与味,回甘好,才是甜美的体验!</div><div><br>这是我这几年新朋友对我最好的提示,也是对父亲往生十周年的一点体会。</div>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拍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