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很久以前,我曾经看过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一座青山傍古城,一湾绿水绕墙流,一排茶峒吊脚楼,一户人家塔旁生,”他的《边城》犹如山水画一样秀美, 读之让人犹如进入了桃花源。</p><p class="ql-block"> 疫情三年后,在我心中一直萦绕着去湖南《边城》的想法,主要想看一看沈从文书中所描述的这座“边城”,看一看翠翠和她爷爷生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小说中,沈从文凭借翠翠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湘西“桃花源”: “ 茶峒依山傍水,而山是高大的,翠色逼人眼目,水却为白日所映照,清澈见底,明明白白。”</p><p class="ql-block"> 小巧的吊脚楼黄泥墙,乌黑瓦,一排排掩映在桃杏花里,无一不朗然入目,大自然的美,在沈从文的笔下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茶峒的山水很美,这里不仅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边城,也是凌子风导演电影《边城》的拍摄地。</span>这里除了自然风景的宁静美,还有传统风俗的诗意美,更有天然人性的纯净美。三者交相融合,映入眼帘的便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终于来到了这个湘西边陲一个安静的小山城,漫步茶峒,仿佛再一次走进沈从文的文字中……。</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边城》是沈从文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孙女翠翠曲折的爱情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寻梦文学大师沈从文笔下的美丽边城茶峒小镇。我曾经一直以为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凤凰古城,后来,才知道凤凰古城只是沈从文从小生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看着河边人行道路两旁的古建筑,至今还存留着一些古朴原始的味道, 整个古镇仍是是那样的古朴、宁静。</p><p class="ql-block"> "边城胜景令人醉,疑是身在画中游。" 走在茶峒,就是走在古镇的故事里。 </p> <p class="ql-block"> 沈从文在《边城》一书中描写的自然风光之美,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清澈见底的小河,高高耸立的白塔,窄窄的小蓬船,古色古香的吊角楼,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p><p class="ql-block"> 群山逶迤,青石古道蜿蜒曲折,吊脚楼古色古香,景色如诗如画,“遇见边城,也遇见了美”。只因为那一缕清澈见底的清江水,令无数人心生向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茶峒地方凭水以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码头,湾泊小小蓬船。”</p><p class="ql-block"> 《边城》把茶峒优美的风景、善良的风俗和淳朴的人情等融为一体,勾画出田园牧歌般的边城风貌,引得国内外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光采风。</p> <p class="ql-block"> 清水江沿着边城洪安和茶峒潺潺流过,茶峒古色悠悠,楼阁相连,垂柳依依的岸边,人们闲庭信步,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边城茶峒的文化,人文底蕴独特,潇湘楚韵,苗族文化和巴蜀文化相互包容。</p><p class="ql-block"> 徜徉在古镇里,很多的重庆人说着很容易听懂的“普通话”,古镇有许多讲不完的故事。 </p> <p class="ql-block"> 一个位于两省一市交界的湘西古镇,酉水从镇前流过,这条河是重庆和湖南的天然分界线,西与重庆边城洪安古镇隔江相望,南与贵州省松桃县的迓驾镇山水相连。</p><p class="ql-block"> 湖南部分属于花垣县,比较有商业气氛,有很多餐馆,酒吧,小吃。重庆部分是洪安古镇,相对比较安静,在这里,可以找个客栈好好地住上一两晚,慢慢走、慢慢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一脚踏三省,三省闻鸡鸣”的说法,曾是湘黔渝三省边区重要的交通中心、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地,也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原型地。</p><p class="ql-block"> 茶峒的“茶”,苗语中指汉人的汉,“峒”意为山中的小块平地。顾名思义,茶峒的意思即为汉人居住的小块平地。茶峒宁静而祥和,自然而和谐,恰如一个美丽而纯朴的少女,让人倾心,让人遐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 </p> <p class="ql-block"> 从岸边往古镇而去,茶峒古镇依山傍水,绿树成荫,清水江碧波荡漾,自然风光很美。最有味道的是拉拉渡河船,由一根钢丝连接两岸码头,老梢公坐在船屋内或站在船头,用一根挖有细槽的两尺圆木作绞杆,卡在渡河钢丝上一点一点把船拖到对岸。</p><p class="ql-block"> 一条缆绳横跨 、牵链两条古街集市,河船悠悠往返 ,拉动着茶峒与洪安的商贸往来。</p> <p class="ql-block"> 洪安茶洞大桥连接重庆和湖南,在重庆这边打卡拍照的居多,大概是因为有块“川湘黔边城”的纪念碑吧。</p><p class="ql-block"> 《边城》以兼具柔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p> <p class="ql-block"> 巍然耸立在洪安这边桥头上的牌坊,就是渝东南第一门。</p><p class="ql-block"> 牌坊右侧的石碑,由当时所属的四川所立。石碑前书“东南门户”几个大字,并配“车行万里今登天府,足下咫尺先入秀山”的对联。后书“川湘黔边城”</p> <p class="ql-block"> 洪安边城依山傍水,绿树成荫,河水碧波荡漾,风景如画,有着土家苗寨别具一格风情的边城小镇,这里也是沈从文笔下《边城》的原型。</p><p class="ql-block"> 泥墙、灰瓦、木门,老街上,老人在门前晒太阳,小孩子奔跑在巷子间;斑驳的墙内是可供参观的老宅和不为人知的久远生活,这些仿佛亘古未变的景致,是旅行者不会错失的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 屋檐下,歪歪斜斜挂着“鸡鸣三省”的牌子,它们早已被风吹雨打褪去颜色,和缓慢的老街日子融为了一体。</p> <p class="ql-block"> 一到雨季,边城总是雾气缭绕,水汽在山间久久不能散去,浑不似千沟万壑的大地。 远山淡影像一幅淡雅水墨,绵延在老街之上。</p><p class="ql-block"> 登上洪安高处远眺,古镇灰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茶峒被包裹在层叠山峦之中,诗意浓浓。那深翠的竹林中,有许多鸟雀的交递鸣叫着,十分悦耳,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众多文艺青年理想的心灵栖息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 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自然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给人一种超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边城茶峒景点还有保存完好的古镇城墙,太平天国军西征将士牌位,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宿营指挥所,清政府在边城设置的协台及练兵校场,古朴典雅的国立茶师(今茶峒中学)等等。另外,还有"龙凤呈祥"、"酉水回澜"、"水帘百尺"、"银泉涌翠"、"仙人石室"、"龟蛇献瑞"、"虹桥月影"、"石炉飘烟"等八大景观,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边城茶峒由于地理位置险要,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七年(1802),这里建成了一座石堡城,设东西南北4门,门楼上各有4座炮台,420个垛口。</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的残兵败将经此地逃往四川。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也是从这里推进大西南。</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城墙城门虽被毁坏,但翠翠岛、吊脚楼、石板街依然保存完整。</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建起了34级石头台阶,组成的近万米沿河观光带,城内有吊脚楼,城边有河,河中有岛,岛上有林,林中有碑,碑中有文,成为一个闻名世界的边城。</p> <p class="ql-block"> “三不管岛”最初得名于当地的一座无名小岛。解放前,这座岛屿既不属于湖南,也不属于贵州和当时的四川(今属重庆),每当群众矛盾冲突激烈时,他们便相约到岛上械斗或决斗,三方官府则概不过问。久而久之,该岛成了远近闻名的“三不管”岛。</p> <p class="ql-block"> 《边城》是沈从文“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他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p><p class="ql-block">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在国内外具有重大的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 汪曾祺曾经这样评价《边城》:“它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然而在浓郁的湘西风情背后,是沈从文饱蘸生活的辛酸,勾勒出负重前行的众生相。</p><p class="ql-block"> 在沈从文的笔下,平淡质朴的文字,写出对浓浓的湘西风情<span style="font-size: 18px;">的眷恋,</span>就像《桃花源记》“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正是这份美丽,才演绎了下面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回到《边城》的原文中,一边感受沈从文小说的意境,一边去体味黄永玉插画所要塑造的情境:</p><p class="ql-block"> “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翠翠还记着先前祖父说的笑话。耳朵又不聋,祖父的话说得极分明,一个兄弟走马路,唱歌来打发这样的晚上,算是怎么回事?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p><p class="ql-block"> 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翠翠走回家里去,在房门边摸着了那个芦管,拿出来在月光下自己吹着。觉吹得不好,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p><p class="ql-block"> ——摘自沈从文所著《边城》</p> <p class="ql-block"> 世上能让黄永玉心悦诚服的人并不多。但在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中,沈从文无疑排在最前面。</p><p class="ql-block"> 在黄永玉与文学的漫长关联中,沈从文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环。</p><p class="ql-block"> “他不像我,我永远学不像他,我有时用很大的感情去咒骂、去痛恨一些混蛋。他是非分明,有泾渭,但更多的是容忍和原谅,所以他能写那么多的小说。</p><p class="ql-block"> 我不行,忿怒起来,连稿纸也撕了,扔在地上践踏也不解气”。有时候 黄永玉就是这样将自己和沈从文进行比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7年,黄永玉来到上海加入了上海中华全国木刻协会,还当上了理事,每每提及此事,黄老的脸上依旧会掠过少年般傲娇的表情。”</p><p class="ql-block"> 在上海,黄永玉不仅认识了李桦、野夫、陈烟桥等木刻界的前辈,还交往了巴金、臧克家、楼适夷等文学名家,认识了诸如黄裳、汪曾祺等一群年纪相仿的挚友以及张光宇、张乐平、黄苗子、陆志庠等漫画家。</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顽童画家黄永玉,曾为沈从文小说《边城》边城一书配插图,《翠翠和爷爷》、《花环》,创作了不少湘西的风情画闻名于世。</span></p> <p class="ql-block">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p><p class="ql-block"> 这是文学大师沈从文《边城》的开头,这座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更以它的美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弦。</p> <p class="ql-block"> 故事中的翠翠和祖父,生活在茶峒附近小溪的白塔旁边,以撑渡船为生。每日里,与渡船、黄狗、歌声、竹管、翠竹、虫鸣相伴,日子过得清清淡淡,安静祥和。 </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民风古朴而淳厚,《边城》中的人物,没有一个坏人,每个人都是善良的,甚至因为善良有一些话就不便于直接说出来,而总是拐弯抹角暗示着,可就是因为这份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让故事变得有些沉重、凄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船夫的家位于四面翠竹之间,老船夫为外孙女取名“翠翠”、祖孙俩相依为命,日子虽然清苦,倒也算安稳。</p><p class="ql-block"> 白天,老船夫带领翠翠在青山白水间,摆渡来往行人,忙碌而充实。可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老船夫常常会陷入无尽的思念之中。</p><p class="ql-block"> 月光如洗,虫鸣啁啾。老船夫点起烟,烟雾弥漫开来,他似乎看到了离开的老伴,死去的女儿,还有无数的老友在向他招手……</p><p class="ql-block"> 巨大的孤独如同漫天夜色席卷而来。</p><p class="ql-block"> 老船夫尽量把生活安排得丰富有趣,他养了一条小狗,爷孙俩常常牵着狗,晒晒太阳,或者唱着歌谣,清冷的生活慢慢变得热气腾腾。</p><p class="ql-block"> 和翠翠一起生活久了,笼罩在老船夫脸上的阴霾,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温暖知足的笑容,其实,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孤独。</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山水秀美,这里的人们善良淳朴,因为船是公家的,撑船的老人不要一分钱,有人过意不去,硬要给钱,老人会气呼呼硬塞回去,就连卖身的女人也会因为人熟而不在乎钱。相较于当时现状的动荡不安,边城的美好,一览无余,这也许就是沈从文先生心中的理想国度,也是每个人心中美好的一隅。</p> <p class="ql-block"> 翠翠长大了,出落得越发标致,越来越像她的母亲,这令老船夫忧从中来。他害怕翠翠重蹈母亲覆辙,所以迫切希望在有生之年,给翠翠找到一个稳妥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老船夫相中了舵主顺顺的大儿子天保,而天保也非常中意翠翠。然而令他们不知情的是,两年前,天保的弟弟傩送早已邂逅翠翠,两人暗生情愫。</p><p class="ql-block"> 兄弟二人同时喜欢上了同一个女孩,为了公平竞争,他们采用当地唱歌的风俗一决高下。</p><p class="ql-block"> 夜色降临,兄弟俩走上山头,作为哥哥的天保将首唱权让给了弟弟。可当弟弟清亮的嗓音一开口,哥哥就知道自己输了,于是果敢地选择放手,就在我们以为傩送和翠翠好事将近时,命运却没有让人如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他俩同时爱上了翠翠,傩送想念翠翠时,只能对着青山放声歌唱,哥哥天保自知不是弟弟的对手,便毅然放弃远走他乡,却命遭不测。</p><p class="ql-block"> 磨坊主以新磨坊为嫁妆,要把女儿嫁给傩送,然而,傩送宁愿继承一条破船,也要和翠翠成亲。</p><p class="ql-block"> 傩送因为抢走了哥哥天保所爱,让哥哥外出跑船,死于非命,心中十分自责,于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迫于无奈,在唱了一夜山歌后,也背井离乡,离开了边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书里的结尾写道,傩送离开后,翠翠一直在摆渡,也一边望向渡口。翠翠心里想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p><p class="ql-block"> 然而,傩送再也没有露面,让我们心存幻想和遗憾。其实,纵观生命的本质,不正是由若干大大小小的遗憾编织而成吗?</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释怀所有,就会发现,那些沉重的过往,是我们独一无二的徽章,正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种种辛苦,构成了你我这不一样的烟火。</p> <p class="ql-block"> 白塔犹在,艄公已远行。</p><p class="ql-block"> 唯有淳朴的翠翠仍然在一年一年的守望……那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总在心中萦绕,痴情的翠翠一直站在江边等傩送!</p><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渐渐地翠翠变成了一尊雕塑,傩送不知去了哪里,原以为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没想到会是长长的悬念,故事凄美而感人,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句话说:“风无定,人无常,人生如浮萍,聚散两茫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翻开这本薄薄的书,百年前的故事依然历历在目,扣人心弦。<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船夫的伤痛,翠翠的心事,天保的死亡,让我们感叹人生无常,生而不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翠翠本该拥有的美好爱情,却是断了线的风筝,音信全无。原来在这茫茫世间,每个人都是一叶扁舟,独自漂泊,悲喜自渡。</p><p class="ql-block">古语云:“世间之法,独生独死,岂复有伴。”</p><p class="ql-block">孤独是生命的底色,每一个人都是奔走其间的独行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沈从文在《边城》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的湘西地域风俗画。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于是,记忆中的《边城》有了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p> <p class="ql-block"> 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p><p class="ql-block"> 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文章中的每一个人物基本上都是美好和热心肠的,翠翠的美丽善良,老船夫的忠厚老实,船总顺顺的性情豪爽,大佬二佬这两兄弟的朴实、真诚以及在文章中一略而过的渡河的人,他们都是那么纯朴,那么真挚,在他们的身上,都体现出了一种人性的美,这是本文所要极力表达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边城》的主体的感情基调是忧郁的,从大佬因为爱情得不到回应而落水身亡,到二佬因为和老船夫发生的隔膜、误会而远走他乡,再到老船夫因担心翠翠的婚姻大事而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溘然长逝。这一切都是一次由悲剧导致悲剧的结果。 然而,作品的忧郁色彩并没有削弱作者的魅力,反而增加了作品的厚度。</p> <p class="ql-block"> 人们的感情随着人物关系的曲折变化而跌宕起伏,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推进而时喜时悲。</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无不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寄托,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慨和寄托,化为了《边城》里一曲美丽凄凉的乐曲,借发生在小小边城的一件爱情往事抒发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结尾发人深省,让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矗立的白塔,古朴的吊脚楼,翠绿的河水,高耸的青山,一位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构成了一幅秀丽的山水画。既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园,又让人联想到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悠闲恬淡。然而,沈从文要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有这样和谐的田园牧歌的生活,还有重塑民族品格的忧伤。</p> <p class="ql-block">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胡远近有了小小的差异。”“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这就是茶峒小镇,正安静地伏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看过小说《边城》后,我第一次来到这里,已被深深沉浸到边城的人间烟火与文学大师在这里的时空交织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 沈从文用一种独特而清新的笔触,描写了茶峒的风土人情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小说不仅叙述了一个纯美的爱情故事,更是一曲诠释人性美的生命赞歌。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边城》中,沈从文故意淡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调去抒写自然美。作者在描写时又是用一种温柔的笔调来写的,这就创造出了其独特的审美意境,体现了小说清新、淡远的田园牧歌情调。由于沈从文在作品中重视创作主体情绪的投入,使得《边城》具有了强烈的抒情性,产生了一种诗化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山山水水正是沈从文漂泊流浪的最后家园,是其最温暖的心灵寄托。他笔下所表达的游子对自然的渴望与回归,满怀深情地描摹熟悉的田园风光,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感人的诗。</p><p class="ql-block"> 作家笔下的灵山秀水其实是心灵与生命的栖所,也正是沈从文为自己设置的最后的真正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 沈从文曾写过一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的文章。文中说道:“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他所写的故事,也多数是水边的故事。他最满意的文章是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他说:“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是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沈从文爱水,而水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具有柔性(水遇圆则圆,遇方则方,顺其自然。故老子用水来比喻最高的品质:上德若水)。这水上的人与事,便也都有了水一般的柔情。在《边城》中,把这柔情足足地体现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 司马长风说:“《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p><p class="ql-block"> 或许每一位初读《边城》的人,都会为作品中所呈现的如此美的人性,如此淡的意境,如此清的氛围,如此醇的回味而沉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 沈先生笔下的茶峒,如同一个心灵纯洁的孩子出的童话世界,美好、单纯与凄婉。<span style="font-size: 18px;">淋漓尽致展现出来湘西小镇如山间小溪潺潺流淌般的宁静、温暖与悠然。</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代,凡是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索着人性的本质。<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span></p><p class="ql-block"> 沈从文通过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桃花源似的小镇,结合自身的经历,给都市文明中的茫茫人性指明了一条道路!</p> <p class="ql-block"> 沈从文的《边城》生活,让我们如身临其境般访寻着边城里的善与美,品尝边城美食。</p><p class="ql-block"> 《边城》是沈从文心中的圣地,在他的笔下,展现出了茶峒小镇一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为世俗所沾染的淳朴之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少时,读《边城》,没有过多的感悟,只是觉得沈老的文字很淳美,喜欢这种描述。后来看了《边城》电影,觉得银幕上的翠翠远不及沈老笔下的翠翠美。当《边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漂洋过海到其他国家后,引起了无数外国人的骚动,都想到湘西来寻找纯真善良而又美丽的翠翠姑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人到壮年,当我再一次读《边城》,这时的感觉,就像我听到葫芦丝演奏的《竹楼情歌》的曲调,夜深人静的时候,脑海里漫过的是一种淡淡的凄凉和哀伤,顿时,不由自主的泪流盈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夜深了,我独自伏案执笔, 一段美丽的《边城故事》,浮现在眼前,斑驳的古城墙,古老的拉拉渡,还有那静静矗立的白塔……</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幕爱情的悲剧,将成为了永恒的经典,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期待与遗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