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即墨古城望月</p><p class="ql-block">王熙远</p><p class="ql-block">古城望月甚亲切</p><p class="ql-block">犹见先魂天上歇</p><p class="ql-block">慈祥目光盯后裔</p><p class="ql-block">世上有失才有得</p><p class="ql-block">题记:琅琊王觅踪从陕西到山东,追寻了王翦王贲王离王元王吉王骏王崇的陕鲁行踪,还拜访了己故岳父华香亭在即墨华家周疃的堂哥华泽竹一家,古城的月亮似乎是先人的灵魂悬挂高空,与我对话。仿佛见到岳父小时候的模样。感慨万千,诗以志。</p><p class="ql-block">为什么琅琊王氏兴盛于魏晋南北朝衰落于隋唐</p><p class="ql-block">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琅琊王氏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的后代,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任司徒,时人称为“王家”,子孙遂以“王”为氏。从宗敬下传到十五世为王翦,王翦与其子王贲、孙王离,三代皆为秦国大将,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功勋之臣。秦末,王离之子王元为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徒临沂”。西汉昭、宣时期,王元四世孙博士、谏议大夫王吉始家皋虞,后徒临沂都乡南仁里,成为于史可考的琅琊郡临沂王氏家族的始祖。</p><p class="ql-block">王元为琅琊王氏开基始祖,传四世至西汉著名经学家王吉,其子比较出名的就是汉成帝时期的御史大夫王骏,历任谏大夫、赵内史、幽州刺史、司隶校尉、少府、京兆尹、御史大夫。王骏所历职务皆显能名。班固把王骏比作周朝的伯夷、叔齐,汉代的园公、绮里季、夏黄公、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等。其父王吉著有《鲁论》,王骏后来重编注解为《鲁王骏论》。其孙王崇,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在西汉末年贵为三公。王崇之子王昇、之孙王遵。王遵为汉代著名经学家,仕历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三朝,拜将封侯,安邦治国,并奉朝廷诏命,西方拜取佛典,传承文化,功绩卓著。为中国儒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还为佛教东传,开拓了新局面,比玄奘大师早了几百年的时间。传至魏晋时期,王祥于东汉末隐居二十年,在曹魏,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等职,封爵睢陵侯。西晋建立,拜太保,进封睢陵公。有《训子孙遗令》一文传世。王祥侍奉后母朱氏极孝 ,为传统文化中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p><p class="ql-block">到西晋后期,五胡乱华,中原士族相随南逃,衣冠南渡,王敦王导一同辅佐晋元帝建立东晋,此后琅琊王氏权倾朝野,王导内掌朝政,王敦外握兵权,王氏子弟皆位居要职,以致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但也因此引起了司马睿的忌惮。而在同时,王敦亦渐见专擅,如私自擢用降将杜弘,自行加任割据险处的何钦为将军等。司马睿更是厌恶。他为了减弱琅琊王氏的影响力,重用丹阳尹刘隗、尚书令刁协等亲信,并逐渐疏远王导。王敦对此也是极为不满。君臣之间逐渐产生嫌隙。司马睿扶持刘隗对抗王氏,王敦举兵叛乱,名为清君侧。刘隗请求司马睿诛杀留在京中的琅邪王氏族人,却被司马睿所拒绝,王导率宗族子弟二十多人,每日至台城待罪,最终都得司马睿宽恕。这一时期的朝廷中四人有三人是琅琊王氏,司马睿为了政权稳定,只能妥协。王敦起兵打的旗号是清君侧,之后朝廷兵败,刘隗北逃后赵,司马睿无奈求和,王敦专掌朝政。司马睿因大权旁落,于是年末忧愤而死。司马绍即位,史称晋明帝。王敦曾想废除晋明帝,被众大臣阻止,此后晋明帝无奈征召王敦入朝,授其假黄钺以及“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覆上殿”等殊礼,赐班剑甲士二十人。而后表露出篡位的意图,但在当时,王氏兄弟如王导、王彬、王舒、王棱等,都或明或暗地反对王敦。 王棱甚至因此被王敦暗杀。司马绍面对“王敦专制,内外危逼”的局面,命郗鉴以兖州刺史之职镇守合肥,欲以其为外援对抗王敦。但王敦却表举郗鉴为尚书令,迫使司马绍将郗鉴召回朝中。郗鉴在入朝途中被王敦扣留于姑孰,但因素有名望,使得王敦未敢轻易加害。他最终还是被放回了建康,遂与司马绍共谋讨伐王敦。当时,王敦与钱凤等亲信密谋篡晋,不慎被堂侄王允之(王舒之子)获悉。王允之假装酒醉沉睡,骗过了王敦。 他不久便以回京探父为由回到建康,通过王舒、王导将王敦的图谋报告给了司马绍。以王导为首的王氏族人明确反对王敦,配合朝廷。不久王敦病死,叛军兵败,司马绍又命起出王敦的尸首,焚毁其所着衣冠,摆成长跪的姿势斩首戮尸,随后将王敦、沈充等人的首级一同悬挂在城南朱雀桥上示众。 时为太宁二年七月,王敦之乱至此被彻底平定。“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其后进位太保。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并反对庾亮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苏峻之乱”平定后,他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太尉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咸康五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晋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 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p><p class="ql-block">此后东晋南朝时期,琅琊王氏可称得上南朝第一豪族,可以说当年的琅琊王氏在文化艺术上也是累世风流,在书法、音乐、绘画及文学上均取得了卓越成就,南朝的史学家沈约这样评价:“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其中王羲之的书法更是名誉千余年。王羲之是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其子王献之在书法上也是有很深的造诣,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p><p class="ql-block">在整个六朝时代,山东琅邪王氏家族,为官做到五品以上的,有161人,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仕。在整个南朝间,琅琊王氏家族明显是声望高于实力。“王谢”也成为了当代后世名门望族的代名词。梁武帝重用寒人,琅琊王氏的政治权力渐渐丧失,但是不乏文学名人,如齐梁时期的王俭就是一代儒学宗师,梁时的王融、王籍、王褒、王肃等是当时知名的诗人。王融便是永明体诗歌的几位创作家之一。南朝梁武帝后期,经侯景之乱的打击,本已走向衰微的琅琊王氏家族,因族人减少或湮没无闻,逐渐丧失了豪门世族的地位。此后王氏族人大多迁往江陵。不久江陵被西魏攻破,城破国亡之后,王褒与王克、宗懔、殷不害等大臣及数万百姓被当作战利品驱往北方,王冲、王通、王固、王劢、王质诸人不在江陵城中,幸免于难。</p><p class="ql-block">经江陵之难打击的琅琊王氏家族,族人零落,家产毁败,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进一步削弱了。经过隋朝的短暂统一,历史进入了辉煌的大唐王朝。琅琊王氏由隋入唐,并在唐朝统治者大力推行文治政策的背景下,借助其家学,在唐朝历史上一度显赫,相继出了四任宰相。唐朝时期,琅琊王氏各分支,以王褒的后人崛起最早,势力最大。唐朝时期的琅琊王氏,因社会形势的变化,家族优势不再,琅琊王氏后人凭借家学传承,多以科举入仕,或联姻帝室、名族,曾一度显赫。但唐朝统治者采取的推行科举制、编修《氏族志》等打击门阀制度的一系列措施,使琅琊王氏的个别分支仅可以维持中等士族的地位,其他分支则与庶民无异。唐朝诗人刘禹锡作《乌衣巷》,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恰切的描述了琅琊王氏家族的零落: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p><p class="ql-block">有盛必有衰,许多人都发现在晋朝之后,王氏家族出产的名人也是越来越少了,在南北朝时,琅琊王氏还是显赫的一族,但是到了隋唐时期,因为长期的斗争致使很多门阀士族都没落了,再加上科举制度的推行,让许多寒门子弟可以进行参政,这也是对于那些贵族们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到了隋唐之后,所谓的琅琊王氏,实际上已经不再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