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洛阳

月牙儿

<p class="ql-block">因为诗歌,“豫”见洛阳!</p><p class="ql-block">第五届“阳光杯”全国诗歌征文比赛中,我的“榆次老城组诗”荣获三等奖,受邀去阳城参加颁奖典礼。</p><p class="ql-block">参会人员除了获奖诗人还有来自全国各地各大文学、各大诗刊的主编,我没有一个熟人,爱人开车陪我前往,适逢周末,路上临时决定典礼结束后奔赴洛阳!</p> <p class="ql-block">洛阳古称豫州,因居洛河之阳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正统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p><p class="ql-block">司马光曾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p><p class="ql-block">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p><p class="ql-block">寺院的大门为牌坊式拱券三门洞,正面镶嵌“白马寺”匾。三个门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愿门”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槃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p><p class="ql-block">山门外有两匹石马,左右相对,头戴辔络,身置鞍鞯,性情温顺,雕工精细,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之后,位于白马寺南北中轴线东西两侧的分别是钟楼和鼓楼。</p><p class="ql-block">从北魏到唐、宋,白马寺久盛不衰,殿堂巍峨,僧人逾千,晨钟暮鼓,香火极盛。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或晨光初露之时,寺内击罄撞钟伴诵,声传数里,人们以此计时。</p><p class="ql-block">白马寺由南到北排列依次是天王殿、大佛殿、观音殿、大雄殿、接引殿五大殿。位于寺庙最里端的是毗卢阁,它的左右分别是法宝阁和藏经阁。</p><p class="ql-block">整个寺庙建筑殿宇恢宏,静谧祥和,香烟缭绕,翠竹环绕。</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除了古朴典雅的中国建筑,还有另外三座充满异域风情的外国建筑(分别是印度、泰国和缅甸三国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千年的时间里,白马寺不断被损毁被重建,它既是“钟鸣河洛山门外,一缕佛香汉韵浓”的佛源圣地,又是“劫乱今犹昔,焚香悟佛哀”的风霜之地,如今,曾经的繁华与沧桑都已成历史,却给予了白马寺最深厚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洛阳自古谓“河山控戴,形胜甲于天下”。滔滔黄河,从北侧东去,伊、洛、瀍、涧四河在洛阳城区交汇。</p><p class="ql-block">伊河,古称鸾水,伊水。伊河流域是河洛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和洛河经常并称,共同构成的“伊洛河文明”被历史学家称为“东方的两河文明”。</p><p class="ql-block">伊河一路蜿蜒曲折,进入城区的地理标志是龙门,亦即古之伊阙。据《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南郊。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佛光山色,风景秀丽,是宋代苏轼所描绘“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的天阙奇观。</p><p class="ql-block">整个景区被伊水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伊水西岸为西山石窟,是洞窟像龛的主要分布区,龙门石窟最精彩的石像就主要在西山;而伊水东岸景区则由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居易墓园共同组成。龙门山可作东西两山的统称,在其被伊水(伊河)分为两半后,其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大多已褪色。</p><p class="ql-block">“剪刀手”佛像位于“宾阳三洞”中的宾阳北洞,高约10米,结跏趺坐,双手平分指天地。</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像服饰讲究“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话,和</span>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对比,龙门石窟的佛像服饰有了较大的改变。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偏袒右肩式袈裟,而是身着宽袍大袖袈裟。</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主要有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雕刻的卢舍那大佛、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又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外国人开窟造像,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南部山腰,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p><p class="ql-block">奉先寺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其右侧为大弟子迦叶,左侧为小弟子阿难,继而为普贤菩萨(左)、文殊菩萨(右),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居中的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通高17.14米,梵语“卢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而来。现在,卢舍那大佛已然成为龙门石窟的“代言人”,是龙门石窟的标志性形象。</p><p class="ql-block">据《大卢舍那佛龛记》载:“实赖我皇,图兹丽质”,以皇帝本人的形象去造佛像,历史上早有先例。这尊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宛若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p><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p> <p class="ql-block">洛邑古城</p><p class="ql-block">洛邑古城被誉为“中原渡口”,位于洛阳市老城区九都路柳林街口。</p><p class="ql-block">“洛邑”系洛阳古时的旧称,由古至今是华夏文明的代表,历经十三朝古都,被喻为“文化圣城”。</p><p class="ql-block">洛邑古城以文峰塔为中心,建有河南府文庙、妥灵宫、四眼井、金元古城墙遗址等多个历史时期保护建筑,把老城几千年的古风古韵还原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文峰塔始建于宋代、清初重建的文峰塔是密檐式砖石塔,四方形,高约30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砖砌的塔身塔檐很短,有点像竹节。文峰塔是供奉文昌、魁星两帝君的。文昌又叫文曲星,被视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p> <p class="ql-block">古城以唐、宋、元、明、清、民国各时期建筑风格为建设主基调,发展和继承洛邑古城原有的文化景观和人文气息,一步一景。</p> <p class="ql-block">在洛邑古城中,随处可见身着汉服、藏服、朝鲜服,束发盘髻、手提宫灯的年轻女孩在拍写真,真可谓一梦回千年!</p> <p class="ql-block">中唐诗人张籍的七言绝句《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p><p class="ql-block">一是因为时间赶不上,二是2017年去过开封,游过清明上河园,“又开封”真是不错的选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