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女排的军营往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李人毅</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女排世界杯比赛中,以七战七胜的成绩荣获冠军。</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杭州亚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决赛中力克老对手日本队,第9次获得亚运冠军。比赛结束后,姑娘们围成一圈欢庆胜利,赛场内外的中国观众为之欢欣鼓舞。是啊,在国人心中,“中国女排”不仅代表了一支队伍,更代表了一种始终传承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回首这支队伍的成长经历,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军营往事。</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中国女排刚刚起步,没有冠军的头衔,有的是对胜利的渴望和追求。</p><p class="ql-block"> 在1974年德黑兰第七届亚运会上,中国女排首次出征,仅得到第三名。当时亚洲女排的冠军是日本队。为了备战1978年的第八届亚运会,那年夏天,中国女排将训练基地选择在了素有“排球之乡”美誉的辽宁省盖州市。这里的体校有室内场地,设施较齐全。</p><p class="ql-block"> 女排到来之后,惊奇地发现,驻扎在这里的原沈阳军区第39军第115师排球队,多次获得军区冠军。球队的骨干多是辽宁省队和原沈阳军区排球队的主力队员,是一个可以陪中国女排进行高强度训练的男子排球队。</p><p class="ql-block"> 115师不仅排球多次夺冠,而且在文化领域也人才辈出,那首脍炙人口的《打靶归来》就是由该师王永泉作曲。战争年代,这支部队英勇战斗,屡建功勋。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英雄主义基因,骨子里渗透着“有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的气概。选择在这里集训,对中国女排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召唤,女排领导当机立断:走进军营!</p> <p class="ql-block"> 1978年盛夏,中国女排在教练袁伟民的带领下,来到原115师师部的训练场。</p><p class="ql-block"> 说是训练场,其实就是一个简易的室外篮球场。场地在师部招待所小楼南窗下,三面是新建的三层红砖楼,一边是俱乐部的东墙,只有中间一小块空地仅够一个篮球场的面积。打排球时,球常滚到南楼警卫连的灶房门里去。构成风景线的,是一圈高高的杨柳和可供散步的小路。</p><p class="ql-block"> 为迎接中国女排,战士们将球场平了又平,修了又修,可再平坦,也是泥土地。</p><p class="ql-block"> 女排经常夜间训练,球场的灯光配备,必须按要求安装好。当时,我正负责俱乐部的工作。我和俱乐部的电工陈家宏、电影组长林志昌、放映员王汉志等一起忙里忙外,事无巨细地全程配合着女排的训练工作。</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块训练场,常常传出袁伟民教练的喊声:“不要怕阳光,一定要顶住日晒;不要怕泥土,就当是地板了!”“前扑要勇猛,翻滚要到位!”</p><p class="ql-block"> 太阳火辣辣晒着,球场热得烤人,女排队员没有一个人退缩,紧张地进行着训练。</p><p class="ql-block"> 露天、烈日、泥土,这里奔跑着一群追梦的人。</p><p class="ql-block"> 我想在中外排球训练史上,恐怕都没有过这样的训练场景:一支国家队,在露天的泥地上摸爬滚打。一场训练下来,汗水与泥土混合在一起,姑娘们的前胸后背沾着泥痕,胳膊、腿上留着擦伤。</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姑娘们欢快的喊声,仿佛是一种天籁之音。</p><p class="ql-block"> 球场有时气氛紧张,常听到教练的训斥声、队员与他激烈的争辩声,有点剑拔弩张的阵势。训练场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场所,更是各种矛盾的交汇点。在这里没有温良恭俭让,只有磨练、对抗和较量。“不近人情”之举,更是时有发生。</p><p class="ql-block"> 8月的天说变就变,女排在进行滚翻训练时下起了雨。我们都看着袁伟民教练,以为他会喊停,可他站在雨中一动不动。队长则继续领着大家训练,队员们在泥水里滚翻着,动作一丝不苟。课目结束时,姑娘们都成了泥人,大家互相看着都呵呵地笑了。</p> <p class="ql-block"> 训练场,就是向胜利挺进的加油站和集结地。</p><p class="ql-block"> 训练场,更是洒泪挥汗、忍耐熬煎的拼搏之地。</p><p class="ql-block"> 我师的一位战斗英雄说:“应该让我们的连队来看看女排的训练,这样的球队一定能打好球,一定能夺冠军!”</p><p class="ql-block"> 那个夏天,我们的陪练队员们都绷紧了弦,努力配合着。</p><p class="ql-block"> 训练期间,女排与115师排球队进行过多次比赛,互有胜负。让我最难忘的还是女排临别时的那一场比赛。这是检验训练成果的一场比赛,女排主力阵容孙晋芳、陈招娣、周晓兰、张蓉芳、郎平等都在场上。</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保障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着。尽管前两天为球场安装大灯时,王汉志扭伤了脚,但他依然忙里忙外。</p><p class="ql-block"> 有压力的是115师排球队队员。他们反复问教练王晓民:“这场球应该怎么打?”王教练说:“不让球,放开打。这是对女排的尊重,也是激励。”</p><p class="ql-block"> 这毕竟是一场强弱不对等的比赛,因为球网的高度是按女性标准定的位,高大的男队员常把球扣到3米线内;尽管主攻手张蓉芳与郎平打对角,攻势很猛,结果中国女排还是以2∶3输掉了比赛。</p><p class="ql-block"> 比赛结束,两支球队合影留念时,女排队员的情绪不高,从表情上就有股不服输的劲头。</p><p class="ql-block"> 输给陪练男排的中国女排,就是带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离开军营的。记得部队领导在送别时,说出了全体官兵的心声:我们这里条件不好,可你们的精神很感人。你们一定会取得好成绩,拿到世界冠军!</p> <p class="ql-block"> 后来,中国女排有了福建漳州训练基地,就再也没回到那块泥土训练场。可许多目睹过女排训练的老兵却有了引以为豪的谈资:“不是吹呀,女排的‘五连冠’是从咱师部走出去的。”</p><p class="ql-block"> “女排精神”之火一路传递着,延伸着。原115师的官兵与全国人民一道,始终关心关注着这支球队的成长,赢球了为之高兴,输球了为之鼓劲。随着时光流逝,女排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部队也不断变化着驻地,可心系女排的情感却一直延续着,尤其是目睹过当年女排训练的老兵们,更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和难以割舍的“女排情结”。</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成功,在于锲而不舍;一个群体的雄起,在于整体素质的优良。这种优良品质和高尚情操,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养成和一代又一代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8年初秋,中国女排这一群从泥地里摸爬滚打的姑娘们,怀着为国争光的决心,从英雄的部队出发,迈着新的步伐,开启了冲击世界冠军之旅。</p><p class="ql-block"> 1978年,曼谷亚运会,也就是离开泥土场地两个月后,中国女排获得了亚军。</p><p class="ql-block"> 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p><p class="ql-block"> 1982年,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中国女排夺得冠军。</p><p class="ql-block">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获得奥运金牌……</p><p class="ql-block"> 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创造了国际女子排坛史无前例的“五连冠”。中国女排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体育本身,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成为激励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 不管走到哪里,在初心的年轮上,中国女排都打着军营泥土的印记,还有这支红军部队深情的热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9年9月29日,第十三届女排世界杯颁奖仪式在日本大阪举行,中国队在本届比赛中以十一连胜的战绩夺得了冠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