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一日游

月出惊山鸟

<p class="ql-block">十一长假刚过,退去了汹涌的人潮,大明湖也平静下来,蓝天白云,湖光倒影,碧波荡漾。</p><p class="ql-block">这是大明湖南岸,行走在岸边,观鱼嬉莲叶间的情趣,赏“莲子已成荷叶老”的风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明湖公园内的遐园</p><p class="ql-block">遐园,坐落在大明湖南岸,原为山东省图书馆,创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是一座园林式的建筑,参照宁波著名藏书楼“天一阁”而建,也是全国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因藏书丰盛,且物种丰富,历来就有“历下风物以此为盛”的赞语。在当时颇负盛名,有南阁北园之誉。因坐落于科举取试贡院旧址,时任山东提学使罗正均取《诗经·小雅·白驹》“思贤”诗意,从该篇择一“遐”字,雅称“遐园”并手书二字。正中门匾为当代书法家金棻所书,北侧石头上刻篆书“遐园”二字,由罗正均1909年题写。</p><p class="ql-block">园内杨柳垂荫,山石嶙峋,曲径通幽,泉水叮咚,景色如诗如画,被誉为闹市中的一方净土—“济南第一庭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遐园内亭台水榭,花木扶疏。时值深秋,退却了蝉鸣聒噪,水流淙淙伴随着鸟鸣三两声,清幽静谧。</p> <p class="ql-block">遐园内假山西侧,有一水榭名曰“明漪房”,青砖灰瓦,飞檐翘角;檐下门窗,绿隔红框,楹联醒目,不知哪年哪月所建,据说,因船不能驶进遐园,故造一船形亭以象征。</p> <p class="ql-block">“明漪房”四周绕有小溪,溪水北流,沿溪西岸,有一长廊。</p> <p class="ql-block">溪水西岸的长廊壁上,嵌有各种字体的石刻,龙飞凤舞,渴骥怒猊,气势豪放,酣畅淋漓。只是有些内容,何人所题所书,落款者谁?我实在看不懂,可能很多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如我者,只恐欣赏半天,连猜加顺也不能读懂其中一段内容的意思,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学不可以已啊!</p> <p class="ql-block">欧美风格的二层小楼——“奎虚书藏”</p><p class="ql-block">穿过飞檐翘角的门楼子,紧挨着就是“奎虚书藏”楼,它建成于1936年,“奎虚书藏”名字的由来:“奎星主鲁,虚星主齐,以二星之分野,括齐鲁之疆域”。</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扬眉吐气的庄严时刻—受降仪式,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9日,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同时,将中国战区划分为16个受降区,受降时间长达半年,而山东战区的受降地点,就选在“奎虚书藏”,受降的时间为1945年12月27日,因为12月27日是济南抗战沦陷8周年纪念日,山东战区受降官,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延年,把受降仪式定为12月27日。受降仪式结束后,李延年发表演说,随后写下“我武维扬”四个大字,后被制成匾牌,现收藏于图书馆。</p><p class="ql-block">“奎虚书藏”见证了济南被日军侵略,最终向中国人民投降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山东战区受降旧址</p> <p class="ql-block">读书堂—山东战区受降旧址</p><p class="ql-block">刷身份证进读书堂</p><p class="ql-block">来到“读书堂”,眼前豁然开朗,一套套书籍林立在书架上,在这里就能发现书海的浩渺,平时读的那点书,充其量不过是海水溅起来的几滴小水珠,我突然想象着,这些书籍就是宫殿的大门,只要打开,一派金壁辉煌就会呈现在眼前。由于我们安排的游玩时间有限,一扇门里的风景也没能看尽,只能望书兴叹了。出来后,李老师告诉我,新的省图书馆在市里,大着呢,你要查哪一年的报纸,几月几号的内容,都能给你找出来,保存的全着呢。这里只是省图书馆的一小部分,为了打造景区留下来的一个阅览室。</p><p class="ql-block">室外欢声笑语,室内凝神静读,动中取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也算是景区的一大特色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稼轩悠韵</p><p class="ql-block">辛弃疾是济南历史上的著名词人,有“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之美誉。“辛弃疾纪念祠”作为明湖八景(鸟啼绿荫、七桥风月、秋柳含烟、曾堤萦水、竹巷清风、稼轩悠韵、明昌晨钟、超然致远)中“稼轩悠韵”的主题建筑,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名副其实的济南文化符号代表</p> <p class="ql-block">稼轩祠</p><p class="ql-block">“辛稼轩纪念祠”简称“稼轩祠”,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原为李鸿章的祠堂。解放后改为稼轩祠,1964年,陈毅在大明湖亲题“辛稼轩纪念祠”匾额。1922年9月16日,在中央代表陈为人的主持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团,在稼轩祠正式成立。1995年被济南市政府定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山东济南历城人,济南历史上的著名词人,词风豪迈奔放,雄起跌宕,内容精神思想博大,后世评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p><p class="ql-block">辛弃疾有“人中之杰,词中只龙”之美誉。曾历任南宋地方行政长官,为主张抗金多次上书朝廷。著有《美芹十论》、《九议》等文章。《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p> <p class="ql-block">稼轩祠坐北朝南,现有东西两个跨院,东跨院是传统的官署型三进院落,建在一个中轴线上。</p> <p class="ql-block">一进门的院内有一块影障奇石,仔细端详,似龙如虎,又仿佛觉得像凛然而不可侵犯的壮士的化身。</p><p class="ql-block">人们常用“心如磐石”来比喻意念坚定不可动摇,我想,在这里是不是也可以象征辛弃疾恢复中原的信念如磐石一样坚定呢?</p><p class="ql-block">为了收复失地,他渴望驰骋疆场,为国效力,然而却遭到朝廷主和派的打压排挤,几造贬谪,到死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据说六十八岁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其实,辛弃疾的军事活动也曾为他的一生画上了浓彩重墨的一笔,他冲锋陷阵,有万军之中勇擒张安国之壮举,有一月平定茶商军志功绩。后力排众议,创设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p><p class="ql-block">《中国通史》上说:“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然而,他回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词作之中”。</p><p class="ql-block">有人说他“掉书袋”,胡适先生却说:“他那浓厚的情感和奔放的才气,往往使人不觉得他在那里掉书袋。”</p><p class="ql-block">辛弃疾的词,有人喜欢他“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含蓄婉转,余味绵绵;有人喜欢他“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丰收年景的夏夜;更有人喜欢他“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的收复河山的渴望。</p><p class="ql-block">我最喜欢的一句是“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因为喜欢这句词,我读了作家霍达在香港回归祖国之时,百年国耻,一朝洗雪后,写的长篇小说《补天裂》,小说中人物浓烈的爱国激情,爱国志士的英雄群像和辛弃疾何其相似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进院的东厢房内有毛泽东手书辛词,龙蛇飞舞,气势磅礴。</p><p class="ql-block">辛弃疾的词有六百多首,主席手书这几首,一定有我们所不知道的意义吧,出于好奇和对诗词的热爱,我百度查了一下我所不熟悉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这组词的写作背景:辛弃疾写这组词时已经五十九岁了,又谪居多年,因此发出“甚矣吾衰矣”的慨叹,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引用了孔子的“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这里以陶渊明自况。“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和“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情与貌,略相似”,指词人之情,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作者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词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p><p class="ql-block">结尾“知我者,二三子”,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p><p class="ql-block">从词的写作背景和词的内容来看,主席对这组词的喜爱,大概是因为词人对国家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吧。</p> <p class="ql-block">二进院内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为当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1959年撰书。</p><p class="ql-block">据说“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也是辛弃疾墓的一副挽联。</p><p class="ql-block">上联“铁板铜琶”的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用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比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岁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铁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卫之绝倒,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p><p class="ql-block">下联“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杨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十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史书记载,周室东迁以后,有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p><p class="ql-block">这副楹联是我国新诗词的奠基人,郭沫若先生在济南为历史名人留下的珍贵墨宝,是辛弃疾文采和渴望朝廷收复失地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被誉为“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的辛弃疾,像一颗耀眼的明星,将大明湖景区照耀的闪闪发亮。</p> <p class="ql-block">二进院大厅迎门处有辛弃疾塑像,四壁悬挂着辛弃疾生平事迹展、年谱、行迹示意图等。</p><p class="ql-block">此展厅最生动处,最让人生发出无限遐想的便是这尊塑像了,塑像应该是辛弃疾之暮年吧,一脸沧桑,三寸胡须,右手捧书,左手握剑,身后的背景墙上是他那首《破阵子·为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p><p class="ql-block">“可怜白发生!”词人的一生喟叹让我们为他的壮志难酬而感到惋惜!</p><p class="ql-block">“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遭受排挤,打压,贬谪,武途政路不通,当权者不使为官,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造就了一个辛弃疾,写出了一串串千秋不朽的词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进院西跨院的厅堂里,陈列着当代书法家诵赞辛弃疾的书画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些名人赞语,联想到辛弃疾的一生,我想起了《把栏杆拍遍》里一段话“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逢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p> <p class="ql-block">天主堂</p><p class="ql-block">天主堂位于济南老城将军庙街西首路北。济南人以地名称为将军庙街天主堂。这是济南第一座天主教堂,教堂高二十六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被罗马教廷批准为济南教区总堂。将军庙天主教堂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体现了中西文化相融的特色,整个建筑石墙到顶,卷棚屋面,小青瓦覆盖,仅在门窗部位保留了一些西洋建筑特征。</p> <p class="ql-block">大殿开阔宽敞,能容纳百余人,祭台装饰精美,墙上画有圣母玛利亚像,下面是耶稣苦像,教堂内有八扇半圆拱卷窗,墙壁上是表现天主教教义的精美壁画,耶稣十二宗徒圣像等。画面人物栩栩如生。这座济南最古老的天主教堂,让无数人膜拜和仰望,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信仰和情感。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以其独有的内涵伫立在老城中,静望着时光的变迁,经历着岁月沧桑。</p> <p class="ql-block">济南的老巷子</p> <p class="ql-block">能扫码聆听老巷子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散落在老巷子里面的泉子,有的已经停喷,即便不能看到它当年翻珠吐玉的壮观景象,但可以扫码聆听泉水的故事和传说。</p> <p class="ql-block">升阳观(吕祖庙)位于大明湖畔,始建于金代,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升阳观原名吕祖庙,因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有碑为证:明末,济南知府樊时英曾重修吕祖庙。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在吕祖庙西院又修建了一座大殿,名为升阳观。</p><p class="ql-block">相传吕祖庙建成后的一天,道观主持看见一位道人进入,但遍寻无踪,却在大殿左墙壁上新题写的这样一首诗:</p><p class="ql-block">曾否当年旧酒楼,松亭水色静悠悠;</p><p class="ql-block">熏风日跻蓬莱岛,筇杖常经此地游。</p><p class="ql-block">世法须从身上想,机关宜向哥中求;</p><p class="ql-block">离离青草会心处,何事浮生空白头。</p><p class="ql-block">诗末署名“木石道人”。道众认定为吕祖化身留书于此。嘉庆八年,因墙壁字迹有脱落,道观又修建了戏楼,并定名为题壁堂,用于道观谢神、舍粥、扶危济困等用。1905年有历城人张景堂等捐资扩建。题壁堂也是古城内保留较完整的一组清代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过题壁堂门前,左拐可以看到整修完毕的升阳观,道路右侧是记录此次重修升阳观的功德碑。</p> <p class="ql-block">珍珠泉</p><p class="ql-block">珍珠泉位于历下区老城中心,泉城路珍珠泉礼堂内北面,明清时期为山东巡抚驻地,匾额为乾隆皇帝玉笔亲题。它周围许多小泉,如溪亭泉瞬泉等,被称为珍珠泉泉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珍珠泉泉池长42米宽29米,周围砌以雪花石栏杆。泉水清澈透明,一个个泉眼像串串珍珠,滚动着你追我赶涌向水面,泉的西北角有濯缨池,是由泉水汇集而成,泉水向北流经百花洲进入大明湖。</p> <p class="ql-block">珍珠泉畔的桂香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