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结缘美篇,是笔者晚岁的一件幸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笔者从记事起,在故乡的桑干河边生活学习近20年。那里是一片百里方圆的塞外盆地,龙首山、洪涛山罗列东西,内外长城横亘南北,桑干河等多条河流从平原交汇流过。蓝天白云下,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相交融的地带,金戈铁马烽鼓不息的古代战争风云,留下了古都土堡残阳夕照的苍凉遗迹;风霜雨雪间,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建设的美好家园,春播秋收牛羊遍地的耕田草坡,孕育出淳良憨实的民风民俗。这片广袤的热土让我永远爱恋,因为这里是笔者知识启蒙、人生起航的地方;这片土地上的人文发展让我关注和铭记,因为这里曾是笔者初出茅庐、走向社会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花甲之际,笔者离开从事37年的繁杂公务,走进了悠哉游哉的退休生活。笔者的桌前床边,原前闲置的书籍逐渐归拢,我想用它们浩瀚的文字信息继续充实头脑,当个具有一定知识、一定素养的老年人;笔者也曾每日扑入自然怀抱,风雨无阻地到公园到街头闲走散步,为的是有一健康之躯,适应逐渐衰老的晚岁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己亥年中某日下午,笔者信步于文瀛湖畔,斜阳若影,柔风轻拂,满湖碎金。那一刻,蓦然回想起桑干河上夏日里夕阳西下一汪静水的乡村美景,遂心生一念:乘此脑可用手可写的时光,把20世纪六七十年代桑干河边笔者亲历亲闻亲见的一些轶事往情回忆、挖掘、整理而集于笔下,先期铺陈为篇,甚或连缀成册。对于家乡父老,供他们怀旧忆往,悉晓沿革,在特定的文字场景中,回望桑干河边20世纪后半叶的一些社会风貌,增添他们对家乡的自豪之感和热爱之情;对于周遭的同仁友人,通过笔者的篇篇小文可以从不同侧面管窥雁北桑干河边山川河流、风土人情的一些情况,让更多的人了解雁门关外这片土地古往今来的部分历史方面或片段。而对于后来人,特别是有志于研究桑干河两岸乡村发展历史的学者,也许是某文的几句话,若能为他们研究问题提供线索、寻找依据有一点小小帮助,就不枉笔者数年的努力,算作对生我养我的家乡的点滴回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意既有,在全网具有很大影响的《美篇》APP就成为笔者不断成篇文章的承载之地。数年春秋,笔者因缘际会,锁定桑干河两岸的乡村乃至三晋大地自然人文的百余话题,思绪驻情于家乡的山水田园和村镇世相,文思关注于一代代桑干河人的喜怒哀乐言行笑颦,读写流连于美篇诸多话题中浩瀚的文字海洋。百余篇怀旧文章投笔在美篇《乡村乡土的记忆》《时光印迹》等话题栏目,它们成为笔者原创文章的驿站和港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试图从多个侧面把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汇集起来,立体式地反映出斯时斯地社会风貌的一些方面。虽然关注题材有限,挂一漏万,但在“河边旧事篇”60余篇文章中,有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乡的桑干河水、塞上长风、滩涂渡口、古堡古庙、野雪盐碱、杨林老柳、木筏石碾、老屋炊烟、火炕土坯、农灌老井等题材,还是依次回映到我的脑际,来到我的笔下,成为我美篇的核心内容;赶车人、板报人、演剧人、教书人、薅苗人、冰车人、货郎人、赤脚医生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从历史的土街陋巷中向我走来,他们饱含沧桑的面容使我的美篇谱写出生动的生命旋律;而时令、放牧、戏水、竞技、野食、农节、风味等人生片断中许多难忘场景也频频再现于我的小作,使笔者的美篇奏出了那个时代乡村社会跳跃的音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笔端还延伸到表里山河的三晋大地,在“窗外杂记篇”的40余篇文章里关于塞上山河风光人文古迹等山西的故事,也成为笔者文集的重要内容。而“滩前红菱篇”中收录了笔者200多首诗句,时间跨度达30年之久,大多为笔者周日坐于窗前、徜徉于沿湖小径或外出流连于青山秀水人文景点时诌出,虽接地气,但起承转合过渡不顺,平仄韵律罔顾不周,仅能算作记游记事而已,忝充美篇,实是胆壮,算作河边旧事篇、窗外杂记篇的补充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笔者与美篇结缘已逾四个春秋,深深感谢关注我的美篇的读者朋友,是他们的关注和鼓励,使我获得了笔耕不辍的动力;是美篇话题主持人的看重和厚爱,使我取得了自认为较好的成绩。四年来,在我进入美篇平台的140余篇文章中,曾获读者60多万人次点击,获点赞数27000余次。专栏访客16000余人次,粉丝2300余人,魅力指数达4.2万点。曾获话题主持人推荐认定的精选文章共109篇,占总篇数78%,其中获美篇平台和美友双重认可的“美篇精选”称号6篇。获话题主持人推荐平台有18篇。许多省内外读者在美篇的评论区多次给予了热情洋溢的鼓励和中肯的点评,有些读者还成为我美篇的长久粉丝。虽然许多美友的点击未留下宝贵的信息,但不断增长的点击量却无数次地给了我继续写好美篇文章的勇气和信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笔者美篇的创作中,始终把美篇内容的写实性和接地气作为创作的重要前提,许多美篇都经过故乡的同学朋友甚至乡贤老者对美篇素材进行印证或确定,力求准确、生动地反映出当时的情况。即便是自己曾经亲历的事项,也多和当年的发小玩伴联系互为印证,以求最大限度地接近事情的真相。笔者的美篇还注重了素材地域性和普遍性的结合,突出素材的广泛性,力求反映出所取素材的整体面貌。因此,大部分美篇字数都在2000字左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畅游在美篇浩瀚的文字海洋,激发了笔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思情,笔者由多年公文撰写过渡到现今的自由写作,实现了写作的华丽转身。改革开放使故乡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需要我们再了解、再发掘、再整理,美篇将继续作为笔者文章的承载之地,希望她越办越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