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全国巡展,上海保利大剧院座无虚席,三天的演出,场场爆满,可谓一票难求。</p> <p class="ql-block">《只此青绿》脱胎于《千里江山图》。</p><p class="ql-block">《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全卷1190.5厘米,宽51.5厘米,长度是《清明上河图》的两倍。</p> <p class="ql-block">一、用料考究,只此一卷</p><p class="ql-block">《千里江山图》构图采用绿(孔雀石)、青(蓝铜矿、青金石)、红(朱砂)、黄(雌黄、赭石)、白(砗磲贝)等矿物质材料,可谓五色备焉,且历经日夜不歇之提炼,方成此卷,堪称独步千载之巨作。此外,这幅画已存世九百多年,已然超过了八百年的理论寿命,因此每次展出更显难得。</p> <p class="ql-block">二、无名无款,天才少年</p><p class="ql-block">年仅18岁的宫廷画师王希孟,得宋徽宗亲授,历经半年绘成此卷。颇具传奇色彩的是,画史文献没有王希孟的相关记载,《千里江山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清宋荦推测他画完这件作品后“未几死,年二十余”。</p> <p class="ql-block">三、 独步千载,何为青绿?</p><p class="ql-block">“青绿”既是绘画时所用的两种矿物颜料:石青、石绿,也是古人对山峦“近绿远青”这一特征的精妙概括。绿色孔雀石和千年贝壳的化石,使得“江山永固,千年不褪色”,寄托了江山永固之意和浓厚的家国情怀,同时也很好地诠释了宋式美学的细腻典雅。</p> <p class="ql-block">四、实景寻踪,又见江山</p><p class="ql-block">画卷主要由七组群山构成,群山之间或择水而连,或长桥以牵,浑然天成。故宫博物院专家表示,主景构图主要取自庐山和鄱阳湖。原因有三:从地域特点来看,最高主峰与庐山的汉阳峰极为相似;画中的四叠瀑也极有可能是从庐山三叠泉中汲得灵感;另外,湖岸礁石上的庭院与鄱阳湖湖口的石钟山也尤为相像。</p> <p class="ql-block">汴梁繁华成旧梦,只此青绿留人间。</p><p class="ql-block">一代艺术皇帝宋徽宗做梦也想不到,一幅《清明上河图》、一幅《千里江山图》,构成了后世对北宋繁华盛景和秀美山河的全部想象。如今,《千里江山图》中的一抹青绿,在千年之后又一次惊艳了世人。</p> <p class="ql-block">自2022年虎年春晚演出以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好评如潮,收获亿万粉丝,成为国内当下最现象级的艺术精品。被写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入选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布的“百部文艺作品榜单”,入选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最佳创新成果,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等荣誉。</p> <p class="ql-block">略谈几点观剧感受</p><p class="ql-block">一、“展卷人”的出现,绝对是最完美、最成功的设计,让人拍手叫绝。</p><p class="ql-block">一位故宫研究员(展卷人)穿越时空,带着观众回到了900多年前的北宋,走入北宋画家希孟的内心世界,了解《千里江山图》创作的整个过程,徜徉在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趣之中。循着“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的篇章纲目,“展卷人”时而在“圆”的外围观望、翻阅、沉思,时而又穿进“圆”中与“古人”翩翩起舞,感性与现实的碰撞,现代与历史的交织,让人因忧而忧,因喜而喜,最终与这位“天才少年”心心相印。“展卷人”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似乎都与观众的器官相连,实现情感交融。</p><p class="ql-block">最后,当完整的《千里江山图》呈现在世人面前,画的一头是展卷人,一头是王希孟,跨越时空,“当今”与“古代”相互对视,“传承”与“创作”相互致谢:此刻,看到“王希孟”眼里的泪水,我被深深地打动,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是啊,今日的朝阳无不是因昨天的落日才灿烂。</p> <p class="ql-block">二、别出心裁的舞台设计堪称经典,既彰显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又为舞剧“展卷”提供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服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观展效果。</p><p class="ql-block">借助地面四层转台、空中三层轨道等精妙的舞台装置,营造了山水画高远、深远、平远几个维度的有序交错,以美的方式传递东方美学的概念。《只此青绿》的舞台,做了同心圆的巧妙设计,还原了中国传统画卷的“展卷”过程。</p> <p class="ql-block">三、《只此青绿》背景音乐中除了民族乐器之外,还有大提琴和单簧管,特别是大提琴非常给力。古琴给人以悠远空灵之感,而剧中的大提琴,除了含蓄醇美,我听出更多的是沉思与激励,以人以思考,有一种成熟后的向上精神。如果说古琴是“绿”、是“水”,那大提琴便是“青”、是“山”。</p> <p class="ql-block">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近两个小时的演出,浓烈处淋漓尽致,凝练处洗尽铅华,有一种独特的淡雅清丽、飘逸轻柔的美感。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欣赏这种艺术风格的作品,梦幻般的感受同样是从未有过的。</p> <p class="ql-block">演出结束,演职人员一次又一次的谢幕,观众仍不愿离去,掌声如雷。这是观众对舞剧《只此青绿》的最大认可,最好回报。从此现象上看,此剧获得无数荣誉,真乃实至名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