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藝術是一門比較特殊的傳統藝術,所謂特殊,它不是鴻篇巨製,不像書畫可以任意無限制擴展載體,即印石,現在一些篆刻家為了展覽的視覺效果,印越刻越大,實際上這應該和以方寸之間為要義的篆刻已經沒有多大關係,它最初是以印章的形式出現的,經過幾百年的風格和形式演繹,現在依然沒有改變它的特性。篆刻所謂的小中見大,關鍵就是一個“小”,除去了小,就等於削弱了它的表現意義。譬如我們把陳巨來的元朱文放大,你就會覺得已經沒多大“意思”了,可看性大打折扣,原本因小而精彩的細節都沒了,尤其是綫條的精緻和圓潤已不可同日而語。當然也有例外的,譬如有的寫意印,放大了就比較有震撼力,但放大呈現和原大鐫刻還是有本質區別,前者是表現展覽的視覺效應,增強感官衝擊力,這是篆刻作為獨立藝術予以強化的一種呈現方式,當下的篆刻展覽大多都在用。後者是篆刻的本義,方寸之間看你如何運籌帷幄,所謂螺螄殼裏做道場,如何智慧把控三法並協調之,如何在極其有限的空間裡處理字法與空間的關係,又能展現出游刃有餘的能力,以致氣象萬千,這就是篆刻藝術的特質,也是它原本的表現意涵。 所以,原則上我以為刻印宜小不宜大,大印偶爾為之可以,一是我自個兒沒能力刻大印,膽怯得很,以前嘗試刻過若干方,現在來看大多是失敗的案例。二是以為印刻得越大越有衝擊力,它只是體積的增大,並不一定能刻出大的氣象,越出了“小中見大”的界綫,某種角度講也就脫離了篆刻藝術的表現要素。當然也有刻得很好的篆刻家,擅長刻大印,對大印全局的把控能力特強,說實話我是很羨慕的,但一個人的能力和他的擅長,總有長短之分,不擅長的不逞強,揚長避短也是藝術創作的一種策略,無須趨之若鶩,智者為之。<h3>大幸</h3></br><h3>2021年3月刻</h3></br><h3>邊款:古印有此語,今以古璽文刊之,尚可與古人相抗衡,石為。辛丑三月重刻。</h3></br><h3>尺寸:0.9×0.9×5.8cm</h3></br><h3>巴林石</h3></br><h3> <h3><strong> </strong>無門為法門</h3></br><h3> 邊款:</h3></br><h3> 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丁酉夏至張銘</h3></br><h3> 刻石。</h3></br><h3> 尺寸:1.6×1.6×5.3cm</h3></br><h3> 青田石<strong><br></br></strong></h3></br><h3> <h3>學有恆</h3></br><h3>2021年3月刻</h3></br><h3>邊款:取甲骨文字,得清麗之氣,已卯二月石為作於三步齋。辛丑三月重刻。</h3></br><h3>尺寸:0.9×0.9×5.7cm</h3></br><h3>巴林石</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3NFhaBarhby4aAltGJp7P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