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海:</p><p class="ql-block">这个版本的《白桦林》超好听。歌词——</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俄罗斯的白桦林沙沙作响,为什么白色的树干洞明世事,伫立在路旁,依偎在风中,树叶哀伤地落下。</p><p class="ql-block">我喜欢走在宽广的路上,也许这就是生活中我体验的所有快乐。为什么叶子如此忧愁地飞过,抚慰着衣裳包裹的心灵。内心又一次燃烧,又一次燃烧,而又一次没有答案。叶子从白桦树落在我肩上,仿佛漂泊的我离开故乡。</p><p class="ql-block">和你坐在曾经散步的小路旁,请记住,我会回来,所以不要忧伤。老人家向我挥手告别,身后的小门将要关上。为什么俄罗斯的白桦林沙沙作响,为什么手风琴的声音如此悠扬,手指随着风儿在按键上飞过,而最后一个,唉,终于滑落。内心又一次燃烧,又一次燃烧,而又一次没有答案。</p><p class="ql-block">叶子从白桦树落在我肩上,仿佛漂泊的我离开故乡。内心又一次燃烧,又一次燃烧,而又一次没有答案。叶子从白桦树落在我肩上,仿佛漂泊的我离开故乡。</p> <p class="ql-block">凡:</p><p class="ql-block">艺术反过来启发人。大俄自有欧洲文明的底蕴和特征。运用直接属人的,大量的特写镜头而不是禅意留白空镜头。树叶从白桦树落在我肩上…而又一次没答案…喜乐哀愁,个体和人际(故事)。我们真不必就用些大符号看世界。</p> <p class="ql-block">丁:</p><p class="ql-block">在所有的具体入微中,无不包含了去无限趋近那个动人理式……但永远在路上,并且不会去憨憨的直说岀来,这才是艺术的动人与生活的动人。我们的文学艺术总是低估观众的领悟力(而且愈演愈烈)从而以单调灌输一种观念来做艺术,包括故意留白,总是反着生活去的。</p> <p class="ql-block">高临安 油画 《西盟行组画.母与女》 1980年代</p> <p class="ql-block">凡:</p><p class="ql-block">哈哈,“故意留白”,我们不期然触及中西美学比较的大好玩(课题)!恍兮忽兮,散点透视山高水长,或者齐白石的留白之虾,或者赵无极的彩色大泼墨,几千年下来确实在艺术上“错进错出”,构造了华夏艺术和审美定势的一流,功亦莫大。</p><p class="ql-block">问题是要怎么吸取欧洲文明精华——我们都在旅游中看过了人家从博物馆直到街头建筑上那些人体(神话)雕塑,还有文艺复兴前后那些真假宗教意味的名画。最简单讲,人家长于“拍摄人文”,而我们号称是“拍风光”的,风光本身就蕴含一些道啊妙悟啊。多数西方人看不懂[偷笑]因为老庄对他们来说终归隔膜,出则入仕退而归隐,他们最多只想懂得前半句(出则何必入仕,还有码头商贾、玩决斗的浪子、小公国御用艺术家可做)。所以在欧美市场名振一时的云南画派,好像是留白的悖反,靠变形人体、变化了的工笔勾勒、高丽纸两面作画厚重设色等等。</p> <p class="ql-block">张晓春《远雷》1994</p> <p class="ql-block">丁:</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东方时空》每天发布一首mtv,我每天守着首播,然后决定晚六点半时是否重播时录制,由此攒下三大盒录像带,包括丁薇《断翅的蝴蝶》,马革《女孩与四重奏》,老狼《恋恋风尘》,郁冬《露天电影院》.....但昨天一对比群内转发的俄版《白桦林》,那些可就太单一太浪费了。电影也一样,新时期,除了《城南旧事》及几个老老实实的片子,以及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其余以多是以拖沓冗长琐碎标榜“间离”,或者以为“新浪潮”了,煞有介事,惹人讨厌。苏联电影,除了《两个人的车站》《莫斯科....》《战地浪漫曲》《办公室...》等。我特别推崇“六*四”那天,中央四台(从来不播电影的)午夜12点突然播出的长达3小时的苏联黑白故事片《女政委》,对白很少,非常經典:一组红军与白军骑兵冲锋厮杀的场面,一位年轻的军官栽下,千万铁骑跟上,踏碎了他尘烟中的眼镜;转至女政委在撤退经过一个村庄时,当众枪毙了回家见妻子的士兵,女政委突然腹痛,她怀孕了;女政委被留在一个小手艺人家,这家的孩子乐此不疲的游戏是,红军吊打白军俘虏,弟弟被吊在树上,忘了放下来死了……白军来到的恐惧这样表现:一辆结婚的马车,欢声笑语突然无声,驶过......一个孩子蹲在路边小便,从裆间反看到白军马队从天边行来。小手工业者的家具体而庸常,女政委慢慢竟习惯了,依恋了.....孩子生下后,春天,她怀抱孩子立于原上,微风吹动她的短发和祼穿军大衣的胴体,哺乳的乳房,尽显母性与人性的甦醒....这部影片可以进教科书,用来讲电影语言和画面的有效性,讲苏联诗性与散文性电影,讲人性与阶级性,但似乎没见到过谁留意。九十年代越南陈英雄的电影,也很有感觉。近几十年,伊朗电影尤其值得注意,除《小鞋子》《白气球》等,《随风而逝》很不错。当年我们上大学时,在习惯大部头后,突然接触拉斯普京《活着,并且要记住》,人性有些触动;读艾依特马托夫《查密莉娅》《我的裹着红头巾的小白杨》《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等,心都醉了。记得后来有萨冈的短篇集《你好,忧愁》,越南一个短篇小说集,以及读云南作家刘澍德的旧作《归家》(两个农村男女青年因误会的种种)突然感动了我,仔细想想,就是一种真切入微的文学,一种去大符号的叙事,让我看到文学艺术的意义。阿凡你讲到云南的美术,这也是我关心的。在我上初中后,就关注省博物馆的美展,特别记得高临安学院派的非俄罗斯巡回画派的平涂式的油画,辨识度很高;曾晓峰、尚丁及后来的大毛,特别大毛,能在写实的基础上探索出圭山系列(有点类似塞尚,但保持丰富性个性)与剪刀、椅子(反感专制)的现代风格的系列,都直指人心,当然这些与他多年来的阅读和內心的诘问反思有关,与他使力用劲地做专业有关。丁绍光早期的版画《澜沧江上运输忙》,九十年代末在西站艺术品拍卖会交易,标的五万元,我在现场看到这画,感觉此画有美术的真诚动人,而他后来的重彩画,影响了太多偷懒走㨗径的人,他们以工艺代替艺术,包括蒋铁峰及一大帮学版画的,让人很莫名。所以,后来,当我在思茅看到贺焜、张晓春、魏启聪等人的绝版木刻,其间有类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有从摄影负片发现美术表现力的,一时激动,竟把九十年代兼职挣的倾囊而尽,购了一大批。近年,美术品市场不景气,文学艺术也如此,抖音甚至代替了电视片。昆医90年校庆,校友拍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四集电视片,但传播不广。可南曲文化、梁妈等小视频平台,撷取其中一个点一讲,大家就广为传播。美术界还有人,以老照片为蓝本绘制,标榜为老昆明速写或油画(当然不敢留下作画日期),简直是一种堕落。扯远了吧?先哲说:真理与现实隔着三层,艺术在中间如若不真诚,那就真沒意思了。</p> <p class="ql-block">毛旭辉《圭山三月》1986</p> <p class="ql-block">凡:</p><p class="ql-block">我感觉哈,这是你积累多年,思考和感触颇深的一篇,完全可以独立成文!我呢,老实承认,多年里忙于啃理论,你列出的很多作品都没看过。其次或许还有某种深层次的“性别差异”,就是我其实仍在与大叙事相纠缠,对工艺与纯艺术也持“两可”看法。</p><p class="ql-block">我们就这样专题交流也挺有意思。我在想,在相当的层面上,艺术鉴赏肯定是见仁见智的,它本身以及对它的评判,又需要和政治若即若离。真理和现实之间隔着三层,你写了哲言。我想呢,政治和艺术一样也夹在中间——甚至一切的学问。怎么偏要提到政治?因为我那天提到大符号是有所指,既然涉及俄罗斯艺术,我是借机表达不必要唯意识形态是从(俄被制裁,波及柴可夫斯基的乐曲、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等等的小说……)。</p><p class="ql-block">下面这一段从绘画、留白、视频中不易留白,引申出来。</p><p class="ql-block">新潮艺术,学院派再学院派,抽象再抽象,小众再小众,观众一句话看不懂啊。在欧美类似作品可能跟它的存在哲学、符号象征学派等相关。在我们身边(比如北京798),我看着它们也很解气,无耻谑笑的大嘴巴,拷贝式的无个性脸谱,借各种材质勇敢亮相的男根,超现实梦幻般的人、物、画框(及其突破)…这些谁最先发明的无所谓,我解气是因为我在多年里憋着类似的莫名。可是出门来一想,艺术总不能到此为止,自虐式的抗争,形体化的微言大义,也就算一流吧。展馆里的立体装置,偶尔再借个屏幕、音响在旁边,还是让人觉得外在,大概说明新潮又跟不上视频时代了,如柏拉图理念般的那么抽象和静止,怎么视频得起来?</p> <p class="ql-block">贺焜《蕉林情趣(之三)》1997</p> <p class="ql-block">丁:</p><p class="ql-block">哈哈,还是把我的也放上了,成了文艺对话集。我可以找几张图片,但都是老老实实的看图识字式的,如高临安的画,大毛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尤其是现代变形意味的,摘几句他的精彩思考,贺焜的绝版木刻.....我都有画册。其他,大眼睛、陈丹青西藏系列也好找,反面的假现代派也好找,如果需要,就交给我,提供素材给你来办?</p><p class="ql-block">凡:</p><p class="ql-block">我个人美篇的基本倾向是,适时的换换口味,以免腻味了。</p><p class="ql-block">丁:</p><p class="ql-block">在美篇上突然来点杂文或对话,我觉得特别有意思,自己也乘机过过写此类文章的瘾。但我发现你此类文章的配图绝妙,并不追求切合,是从其中提出了一个意的搞法,如《打架赋》那幅乱象丛生、激烈扭缠的鱼......美篇写作,很多人还停留在某日出门玩的几张自己照片堆积,甚至不愿挑选一下,根本不美,也不篇。我的以资料如昆明、云南、云大百年或抗战来昆知识分子的老照片、画作为一类,个人感觉式的,不验证公共知识的,那时口吻与智力的怀旧类,兼及点杂文.....总之,我们都认真为文、为美篇,就各自继续下去吧!</p> <p class="ql-block">毛旭辉《日常史诗与剪刀》,系列,1994</p> <p class="ql-block">本文图片均由叮叮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