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河南作为中原文化的核心,是文物大省,来河南当然要参观河南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河博的主展馆为一正一反两个叠加起来的斗型建筑,灵感来自于登封的元代观星台,内涵是“会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顶部斗形四周分别镶嵌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是古代天象学中表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星宿,斗居中代表中原。</p> <p class="ql-block">步入展馆,先通过一段庄重的黑色长廊,让参观者心生敬畏,象征从黑夜走向文明的曙光。</p> <p class="ql-block">走进主展馆,迎面是一组铜雕。一远古力士在奋力推开两头大象。</p><p class="ql-block">河南简称“豫”,予代表人,这一组雕塑既蕴含了“豫”字的象形,也表示中原的先民在和自然的搏击中顽强生存下来。</p> 雕塑的背后是一幅壁画,画中有嵩山、黄河、河图、洛书等,都是中原的重要文化符号。 <p class="ql-block">虽然是淡季,来参观的人也是密密麻麻。</p><p class="ql-block">我们9点多入馆,正是人流高峰时段,计划参观时间只有半天时间,想要好好观展,得想办法避开人流。</p><p class="ql-block">多数人的习惯是从一楼开始按场馆顺序参观,我们则先略过一楼,直接上二楼。</p><p class="ql-block">好在我事先大概研究了一下攻略,河博有馆藏文物17万件,1-4层共有16个展厅。半天时间只能看精华了,先看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br></p> 镇馆之宝1:甲湖骨笛,展出地点:一楼1展厅<div>1987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距今7800~9000年,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年代比三皇五帝还早。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八千年前,改写了中国音乐史。<br></div> 甲湖骨笛长23.1厘米,七孔,用鹤类尺骨制成,出土后音乐家用此笛演奏河北民歌《小白菜》,音色仍然优美动听。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2:杜岭方鼎:展出地点:一楼2展厅</p><p class="ql-block">鼎在古代是国之重器,1974年在河南郑州张寨南街出土了两件青铜方鼎,大的被命名为“杜岭一号”,小的被命名为“杜岭二号”,“杜岭一号”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杜岭二号”被河南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杜岭方鼎距今3300~3600年,商代早期作品,是人类所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精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凭一己之力让郑州挺进中国八大古都。</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3:妇好鸮(xiao)尊:展出地点:一楼2展厅</p> <div>妇好鸮尊,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宫殿宗庙遗址西南侧妇好墓,商朝晚期文物。妇好鸮尊共有两件,一件收藏于河南省博物院、另一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br></div><div><br></div><br> 妇好是中国发现最早的一件鸟形铜尊。鸮就是猫头鹰,在古代是吉祥鸟。这件鸮其造型萌态可掬,深受小朋友的喜爱。<div>也正是因其亲民可爱的造型,河南博物院的吉祥物就是这只小猫头鹰。<div><br></div></div> 武丁(?-前1192年)是商朝末期的商王,在位59年,是一代明君,妇好是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第一位女将军,战神的象征。<div>武丁在位期间南征北战,使商王朝疆域得到最大的扩展,奠定了华夏民族大体上的疆域。妇好作为将军多次率军出征,获得胜利。在治理内政方面,武丁从民间选拔贤才(他的一个有名的大臣叫傅说),兴利除弊,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使商朝达到鼎盛,史称“武丁中兴”。<br></div>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4:玉柄铁剑,展出地点:一楼3展厅</p><p class="ql-block">199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虢季墓)出土,西周晚期作品,被称作“中华第一剑”,</p> 玉柄铁剑出土时像一块烤红薯,但意义重大,把中国铁器冶炼提早至2800年前,它昭示着铁器时代降临中国,金戈铁马的史诗,在华夏开始书写! 镇馆之宝5:莲鹤方壶,展出地点:一楼4展厅 <div>1923年8月25日,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为春秋中期青铜酒器。莲鹤方壶为一对,另外一个存于国家博务院。</div><div>壶盖顶立一鹤,展翅欲飞,壶侧双龙旁顾,夺器欲出,壶底两螭抗拒,跃跃欲试。其纹饰细腻,结构复杂,铸造精美,堪称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的典范之作。<br></div> 1923年8月25日,河南新郑李家楼一处菜园内,伴随着春秋时期郑公大墓的意外发现,众多珍贵文物出土,一对“并蒂莲花”的莲鹤方壶惊动四方。<div>经过发掘,“郑公大墓”出土了近百件青铜器。<br></div><div>1927年,河南省成立了河南省博物馆筹委会,这批青铜器文物成了河南省博物馆的首批“镇馆之宝”。有人这样说,“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馆”。<br></div><div>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保护国宝免遭劫掠、破坏,这批文物几经辗转,费尽周折得以保存。<br>1949年冬,国民党政府欲将大批文物运往台湾。幸亏中国人民解放军及时救下了部分文物,其中就包括莲鹤方壶。<br></div><div>2002年,莲鹤方壶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br></div> 镇馆之宝6:四神云气图壁画:,展出地点:二楼5展厅 <div>1987年揭取自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柿园汉墓的主室顶部,柿园汉墓的墓主人为西汉早期的梁国诸侯王。<br></div>四神云气图是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墓葬级别最高的墓葬壁画珍品,比敦煌壁画要早600多年,被誉为“敦煌前之敦煌”。 壁画长5.14米,宽3.27米。壁画主题图案以朱砂红为底色,上面用白、绿、黑等颜色绘有青龙、白虎、朱雀、怪兽等四种神禽异兽,以及灵芝、花朵和云气纹等吉祥图案。 图中巨龙尤为醒目突出,身呈“S”形弯曲,占据整幅画面的中央,龙身长约7.5米,龙舌卷住一怪兽的尾部,龙身覆满鳞纹,背生有双翼,足踏云气、长枝花朵等。龙舌卷住的怪兽为鸭嘴、长颈、鱼身,身覆鱼鳞纹,背生羽翼。下方白虎前爪攀附在仙山上,口衔长枝花朵。上方朱雀长喙啄住龙首的一只长角,长长的雀尾上扬飘摆。四周边框装饰有连线穿璧纹和云气纹等。 镇馆之宝7:武则天金简:展出地点:二楼7展厅 <div>武则天金简又称除罪金简,是现存唯一一件属于武则天的文物,金简长36.2厘米,宽8厘米,厚不足0.1厘米,重228.5克。</div><div>据说,在公元700年4月,77岁的武则天游历嵩山时,在嵩山顶做法事,向上天参拜赎罪,之后派太监胡超将金简抛在了嵩山的最高峰峻极峰。有听说此事的人多次上山寻宝,一直没有结果。<br>1982年5月21日下午7时许,登封唐庄公社农民屈西怀到中岳嵩山最高峰峻极峰采药,在武则天原敕建的“登封坛”西南一米高的大石头下的石缝中,发现了一条长方形的金属片,经专家鉴定为除罪金简。<br></div><div>金简上刻双钩楷书63字,大意为大周国主武曌信奉道教,渴望长生不老,羽化成仙。</div> 镇馆之宝8: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展出地点:三楼10展厅 宋代文物,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古代汝州)汝官窑遗址。 <p class="ql-block"><br></p> 汝窑是北宋五大名窑之魁首,有“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之称,现存汝窑天蓝釉作品总共只有五件,天蓝釉刻花作品仅此一件。<div>“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被宋微宗独爱的汝窑,只有二十多年的烧制史,跟随“靖康耻”汝窑很快湮灭,留存下来的汝窑作品就成了稀世珍品。<br></div> 镇馆之宝9:云纹铜禁:展出地点:四楼13展厅 <p class="ql-block">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春秋中期青铜器。</p><p class="ql-block">禁为古代承置酒器的案子,云纹铜禁整体用失蜡法铸就,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br></p><p class="ql-block"><br></p> 铜禁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重量95.5千克,呈长方形。<br>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2个小时时间,九件镇馆之宝全部欣赏到了,我们欢呼雀跃了一下!因为错峰观展,我们基本未遇到大批的人流,整个观展过程还是轻松愉快的。<div>其余的时间,就是拣自己喜欢的大概看看了。</div> 河南博物院的宝贝实在多,随便一件都是大有来头。 <p class="ql-block">仅次于湖北随州曾候乙墓的编钟。</p> 陶埇都是一批一批的摆放,年头都在千年以上。 这一排房屋的陶制模型,让我想起现在任何一个售楼处都会看到的情景。 这个模型模拟的场景真是细微,连宠物狗都有。 <p class="ql-block">这个像不像我们的旋转木马?</p> 那些个瓶瓶罐罐我尤其喜欢 一大排花瓶啊,任何一个拿家里插花都好看啊 <p class="ql-block">有个词叫秦砖汉瓦,古代的砖瓦不是简单的长方体,上面都有精美的花纹,甚至故事人物。</p><p class="ql-block">这个叫伏羲女娲画像砖,汉代文物,中间是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交尾而坐,尾巴下面是一灵龟。上下还有与野兽博斗的场景。</p> 而这个是真正的汉瓦。 这个南朝的莲花砖就更漂亮了,历经1000多年,色彩依然绚丽。 这批画像砖1958年出土于河南邓州,出自南朝时期同一墓葬。 这个画像砖简单一个画面,把郭巨埋儿的故事表达的清清楚楚。郭巨在挖坑,他的老婆怀抱一婴儿,挖着挖着挖出一罐金子,二十四孝故事结局都是这样的,老天爷被孝心感动了。 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叫《二十四孝图》,是对古代扭曲的灭绝人性的孝悌观念的无情批判,特别提到了郭巨埋儿这个故事,原文是:“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br>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西周时期的玉佩,3000年前古人的技艺和审美,只能发出敬佩的唏嘘! 同一西周墓葬出土,这个更美 其它的一些日用品更是品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喝酒用的器具 碗、碟 好多陶制的枕头,这么硬不是睡觉用的吧! 三彩荷叶童子枕,宋代文物,造型太可爱了 三彩婴戏图枕,图案超级精美生动 枕着老虎枕,一定能避邪 <p class="ql-block">有博物馆的城市很多,敢叫博物院的却不多,有资格的才敢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一上午的时间,匆忙结束了河南博特院之旅,见识了河南的文物之丰富博大,要细看,估计得三天五天。</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