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阳城雄居山西东南部,西南被太行王屋二山环抱,东北处于太岳山之余脉低山丘陵地带,古称濩泽,地处中华文明发祥地晋南豫北之核心。阳城初始以濩泽为名越数千载,直至唐天宝元年易名阳城,又逾一千二百余年。千百年来,濩泽大地一直是阳城之代称,濩泽儿女一直是阳城人民骄傲的名称。濩泽易名阳城,使濩泽成为了阳城人民心中一个美好的回忆,同时易名之说也众说纷纭,成了一个千古之谜。</p><p class="ql-block"> 一、阳城县的历史沿革和易名的基本脉络</p><p class="ql-block"> 据清同治《阳城县志》序言:"阳城名治始唐,其址濩泽于魏,由汉以后,地俱属濩泽而溯自陶唐……。"表明阳城之名伴随着中华文明肇启的脚步而来,濩泽远在尧舜时期甚至炎黄时期就有了,特别是近年来在阳城掀起的析城山昆仑古墟之热度,使更多的阳城人民心中有了处于中华文明最早发祥地的自豪。</p><p class="ql-block"> 《阳城县志》(1994年版)载:汉置濩泽县,县境以濩泽命名,治所在今城西15公里的泽城村;东汉立濩泽侯国,三国魏废侯国复置县,属司州河东郡;魏正始八年(247),濩泽改归平阳郡管辖;西晋永安元年后,在十六国时期,濩泽相继属前赵、后赵、前燕、前秦等国管理,后归北魏;北魏初,濩泽属建兴郡;北魏兴安二年(453),县治由泽城移至今县城;孝昌元年(525),在境内另置西濩泽县,治所在今泽城村,属建州泰宁郡,濩泽县属建州安平郡;北齐天保七年(556),泰宁郡与西濩泽县并废;隋开皇三年(583),废郡,改建州为泽州,濩泽属泽州;大业元年(605),改泽州为长平郡,濩泽属长平郡;唐武德元年(618),于濩泽置泽州,武德八年移州治于端氏。唐天宝元年(742),改濩泽县为阳城县。</p><p class="ql-block"> 二、濩泽的历史变迁轨迹</p><p class="ql-block"> 濩泽本系阳城县域内上古时一个深山大泽,古籍《墨子》载"舜渔于濩泽"、《穆天子传》载"王休于濩泽",可以想象,远古时期,在太行、王屋等名山怀抱,这块风光旖旎、渔猎农耕条件皆俱的风水宝地,引得远古圣帝名君经常亲践此地,留下了"唐尧访舜"、"舜渔于濩泽"、“大禹治水”、"汤祷桑林"、"王休于濩泽"“穆王西巡”等等众多古籍记载的传奇故事和动人传说。古濩泽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历史一路走来,与伏羲女娲、尧舜禹汤的名字紧紧相连,是阳城人民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精神之本、心灵家园,阳城地以泽为名实至名归。</p><p class="ql-block"> 历史久远,时过境迁,古濩泽水深几许、面阔多少,当年景况现已无从稽考。我们现在只能在历史典籍中去寻找、推导、还原其本真面目。据《阳城县志》,阳城县山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北魏兴安年间县治从泽城迁往车辐山(今县城),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泽区下游地势开阔、人烟稠密、农耕发达。其下游最深最宽处当为鹫峰岭以西、走马岭以东、坡底以北、车辐山(今县城城墙以上)以南的地域,鹫峰寺山门额上“临濩水”三个古篆字足以说明,泽水可延伸至今西河乡、北部的酒庄、会庆村和东北部的清林沟,汇水面积估约900平方公里。在阳城民间口口相传至今的记忆是:可从城南开福寺上船到酒家口(今坡底村)下船,之间相距2公里;走马岭东下端的甄家岛(俗称甄阳圪套)系东南北三面环水的半岛高出水面;阳高泉和山头之间山岭因延伸入水中很长且临水长有满山杨柳树而将水沟称作清林沟、村庄称为青杨里,山岭前称青杨梢,县城车辐山与此岭之间出县城东跨宝带桥(现保定桥)绕青杨梢跨羊沟小桥上鹫峰就是县城东出之古官道(现仍有部分遗迹)。 </p><p class="ql-block"> 古时,一遇洪涝,泽区下游积水成患。因此,开凿下游"石门"瀑布区放水就是必然的选择。县志载:金明昌五年(1194),由于火药的推广使用,“石门”被彻底凿开,(泽水下泄)河流畅通。"石门"旁的山岩上原刻有:“是年闰六月二十四日,天下龙门一齐开"的石刻,于本世纪70年代毁于取石爆破。元明以来,采伐进一步加剧,占全县总面积四分之一强的濩泽流域基本变为光山秃岭,濩泽河变为季节性洪水河。 一个深山大泽,随着时代的变迁,苍海桑田,由一个高山大湖成为了一条季节性的河流,到现在再难寻觅她的踪迹。</p><p class="ql-block"> 三、县域改名的几种版本</p><p class="ql-block"> 在现今介绍阳城名称来历时,一种说法好象一直占据着上风,即阳城因处于太岳山之南被称之为阳城,但仔细推敲,中镇太岳之南数十之县,已处于低山丘陵地带末端的阳城硬要牵强附会未尝不可,但遍寻史籍金石无任何依据,所以改名之由无凭无据,仅是一种猜测臆想而已。但若以依附之名山大川来定方正名的话,阳城直接面临的太行王屋二山及昆仑墟四渎之济水黄河何不是个首选,何必去舍近求远呢?还有一说是因县治内原有阳陵驿、阳阿故县而名阳城。查阳阿阳陵的解释有:1、乐曲名。 2、古之名倡阳阿善舞,后因以称舞名。 3、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朝阳初升时所经之处。4、大陵。与阳陵、阳阿这两个名称相比较,显然阳城也无法全部还原这样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近来武忠明先生有一篇濩泽易名阳城的探究很流行,也具有相当的说服力:唐天宝元年(742),改濩泽县为阳城县,猜测主要是政治原因,唐玄宗李隆基为了改变一生中对执政影响最大的两个女人(女皇武则天、他的姑姑太平公主。武则天是他的杀母仇人。他曾经历了逼迫祖母武则天退位的神龙政变,和太平公主因涉嫌谋反被赐死的惊魂事件),为去晦气、图吉利,急须将一些极阴之地改为极阳之地,所以决定改元天宝。同时也改了天下不稳之县名一百一十处。在改县名时,通过选择将极阴之地濩泽改为阳城,改掉了两个带三点水的字,以此来暗喻两个强势女人,既不显山露水,又达到了扭转风水的目的。在唐代这个道教极盛之时,为了服务唐玄宗巩固统治、改善风水、消除心理阴影的目的,延用数千年的濩泽之名,才被阳城之名所取代。</p><p class="ql-block">四、易名阳城之真实原因探究</p><p class="ql-block"> 以上三种说法,如果前两个易名的说法理由不充分的话,第三个改名的理由可能就会占了上风,但在众多的名字中,为何偏偏挑选了以阳城为名进行更改呢?虽然有了易名的理由,却没有为何选用阳城这个名称的确切原因。这个就应从“禹都阳城”谈起:</p><p class="ql-block"> 史载,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改定历日称为夏历。《孟子·万章上》载“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古本竹书纪年》载“禹居阳城”,《世本·居篇》载“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史记·夏本记》则说“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从上述诸多的文献看,夏禹与阳城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那么,禹居的“阳城”是否就是现在我们所在的阳城呢?唐天宝年间改名是不是为了还原其本来面目呢?我认为有极大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根据史书记载,大禹之父鲧,虽因治水不力被杀,但在之前因建造城郭有功,帝尧封他于崇地,故后人称鲧为“崇伯鲧”。韦昭注释《国语·周语》时指出:“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就古人的活动能力和范围,是不会离开其居住地很远的,从“夏居阳城,崇高所近”结合大禹治水的主战场,可以看“禹都阳城”就位于大山的附近,也就是说,这个在夏朝之前就有鲧建造城郭的小邑--阳城,在以析城山昆仑丘为中心的附近,结合尧舜禹汤经常活动在濩泽周边,大禹治水历经十三载,其间在古濩泽地区长期生活,带领大家治理水患,其父又以建造城郭有功,在此地形成建筑群落理所当然,禹避商均的阳城就应在濩泽境内,将此地称为禹都也未尝不可,唐时改名阳城,在没有更有说服力的原因之前,我们有理由推定,这是在恢复古濩泽之前的本来面目,是阳城之名比濩泽之名更有意义,更自豪。</p><p class="ql-block"> 从以下内容去分析判断,禹都阳城就在古濩泽之地:</p><p class="ql-block"> 一、大量的古籍中可以看出,阳城县西南所在的王屋山区就是大禹治水的主战场:1、《尚书·禹贡》云:“(禹)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可知发源于阳城董封索泉岭上辅山(鳔山)下的沇水(《水经》称教水),是济水的源头,后伏流地中,东至济源,涌出后叫济水。2、《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的轨迹:“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就可以看出其具体的地点就在现如今阳城南部的王屋山区,这是印证大禹治水发生地的直接依据。3、《山海经》其所记"禹所积石之山"就是今之山西阳城的索泉岭:“赤水(现盘亭河)出东南隅,------入禹所导积石山。”;“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蓬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大荒北经》);“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海外北经》):“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海内西经》);……《山海经》所描述的上述所有内容都可以看出,积石山相传就是大禹治水时,为了把洪水导入下潜的沇水而堆起的山,描述中可以看出其方位在距昆仑丘不远的西北方向,现今的索泉岭。</p><p class="ql-block"> 这条重要的山川,因上古暧湿时期充沛降水的不停冲刷,加以特殊的地质构造,形成了北方少有的喀斯特地貌,受此地貌的影响,发源于此山岭两侧的众多河流,方向飘忽不定,冒出下潜无序,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时便充分利用了此处河水的伏流特性积石进行导水,所以这才有了古籍中记载禹积石导水之说。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介于此传说在当地流传的广度和深度,人们形象地将这条分析两条大河(济水和沁河)水源的山岭高地称之为锁泉岭,兵荒马乱的年代这条强人出没的交通要道又被叫成了索钱岭,直至现在的索泉岭。</p><p class="ql-block"> 其次,从所有的古籍分析去看,禹都阳城是位于冀州之域而非豫州</p><p class="ql-block"> 1、《竹书纪年》:“(禹)三年喪畢,都於陽城。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 </p><p class="ql-block"> 2、《正义》曰:“冀州者,天下之中州,唐、虞、夏、殷皆都焉。”</p><p class="ql-block"> 3、《谷梁传·杨士勋疏》云:“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虞及夏殷皆都焉,则冀州是天子之常居。”明确指出尧舜夏商时期的都城在冀州,而不在黄河以南的豫州。</p><p class="ql-block"> 4、《路史》卷12注,禹都阳城“乃泽之阳城”。明确指出禹都阳城即“泽州府”这个阳城。</p><p class="ql-block"> 5、《诗·商颂·殷武》载:“昔有成汤……设都于禹之绩。”</p><p class="ql-block"> 6、青铜器《叔夷钟》铭文载,成汤灭夏“咸有九州,处禹之堵(都)”。明确指出商汤都城建在禹都阳城之处。</p><p class="ql-block"> 7、《竹书纪年》载:“(汤)王即位,居亳,始屋夏社。”明确指出商汤灭夏后,汤建都于亳都时,开始居住夏社。</p><p class="ql-block"> 8、清同治版《阳城县志》记载,“商,冀州之域,相传为畿内地,曰桑林汤祷雨处。”</p><p class="ql-block"> 9、《阳城县乡土志》记载,“古称濩泽,今曰阳城,夏禹弼成为畿甸。”即:夏朝的开国之君大禹,在诸侯的拥护下,成为天子,阳城为当时的京城地区。</p><p class="ql-block"> 从以上内容可看出,夏禹是在诸侯的拥护下,在山西阳城建都即位,成为天子,占据冀州之域。</p><p class="ql-block"> 既然阳城是禹都阳城,那么,阳城在夏朝的历史地位就极其重要,夏禹在诸侯的拥护下,在阳城登基,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的第一个都城,在中国历史上所有都城中是“甲冠天下的”。后来,夏禹的儿子启即位后,从阳城西迁都城至安邑,也就是夏县一带,因为这里有盐池,还有历山西侧开展祀和戎这两项国事的丰富铜矿资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之所在。</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山西省博物馆所展出的图文中,一幅《山西夏时期重要遗存分布图》赫然标注着我县中李丘为夏时期重要遗存分布点,国内一些专家也提出了今阳城县是大禹和商汤早期活动区域的观点。诗经《长发》中的诗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从中可以看到商文明起源地与大禹治水之地有着密切关系。商汤所建都城——“处禹之都”,即商汤都城遗址位于禹都阳城的位置上,更有邑人刘学鹏先生多年考证,提出了商汤时都于阳城的众多依据,其所提出的商汤首都的王曲和中李丘竟位于同一个地点,说明商汤首都和夏禹都阳城是一脉相承的,如此看来,阳城在名濩泽之前就是大名鼎鼎之“禹都阳城”,濩泽改名阳城就顺理成章、实至名归了。</p> <p class="ql-block">阳城古县志</p> <p class="ql-block">古县志内县境图中标有大禹治水之析城,砥柱,锁泉岭等地名</p> <p class="ql-block">古县志图中大禹治水导潜之沇水和相邻沇水的舜耕之历山。</p> <p class="ql-block">大禹治水之积石之山,后称锁泉岭,索钱岭,索泉岭。</p> <p class="ql-block">锁泉岭一角</p> <p class="ql-block">析城山古昆仑墟地貌图</p> <p class="ql-block">还原之古濩泽图</p> <p class="ql-block">古济水图</p> <p class="ql-block">古济水之流域全图</p> <p class="ql-block">大禹治水图</p> <p class="ql-block">汉代济水图</p> <p class="ql-block">沇水之出处锁泉岭西端</p> <p class="ql-block">远眺沇水相邻之舜王坪(历山)</p> <p class="ql-block">阳城在地形图中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济水源头之一,析城山黑龙洞</p> <p class="ql-block">上古帝王活动之地域,王屋山区范围</p> <p class="ql-block">县志中古濩泽图</p> <p class="ql-block">县城东出古官道鹫峰寺山门上所嵌的“临濩水”石刻匾</p> <p class="ql-block">县城旧地之石刻匾一一一古濩泽</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博物馆所藏山西夏朝代主要活动图中标名的中李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