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娘子关,是井陉古道上的一处重要关隘,与故关相唇齿,她不仅山美,水美,而且文物古迹多,典故传说多。从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在紫金山上驻兵以来,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她曾为关,为县,为军,为寨,为镇,为都,为区,为乡,为镇,行政建制和地理名称不断演变,所形成的历史记忆见于各种书籍。<br> 娘子关因两位“娘子”的故事而得名,在我国成千上万的长城关隘中独树一帜,这个无可厚非。也正因如此,每年都有许多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游览、消暑度假。但是考证其名称来源,历来争论有二,其一是妒女焚火易俗说(以下简称妒女说),其二是平阳公主驻兵说(以下简称平阳公主说)。清代以来,两种说法的争议一直存在,甚至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口诛笔伐”,目前普遍认可两说并存,才使争论略为消停。但真相如何,仍然是个不解之谜,成为历史文化传承中最大的诟病。所以,有必要澄清缘由,以正视听,消除人们心中的困惑和歧义。<br> 为此,笔者查阅了从南北朝到清代,跨越1600多年的历史文献记载,因相同的书籍版本各异,可信度也多有存疑,经甄别筛选后,尝试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对娘子关得名的来龙去脉做出有益探索。</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第一,南北朝时期,距东汉末年约有300多年的时间,这里有井陉关、苇泽关、董卓城、妒女泉及祠,可能有靖阳亭、猎闾村、晋阳古城等遗址。503年南朝梁任昉撰《述异记》,首次将妒女写于书籍。</b></p> <h5> 关于娘子关地区最早的历史记载,目前仅查到南北朝时期的《水经注》、《述异记》、《魏书.地理志》、《颜氏家训》。</h5> <h5> 《述异记》卷上:“并州妬女泉,妇人不得艳妆彩服至其地,必兴云雨。一云是介推妹。”</h5><h5> <u>品读原文,可知妒女泉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法是具有神话色彩的“泉神”;另一种说法就是具有纪念性的人物介推妹。这也许是金代诗人元好问赋诗“当时大历十才,争谴李湮镵陋语”的主要原因。</u></h5> <h5> 《水经注》卷十.清障水:“绵蔓水上承桃水,水出乐平郡之上艾县,东流,世谓之曰桃水,东径靖阳亭南,故关城也。又北流,径井陉关下,注泽发水”。</h5> <h5> 《魏书》地理志上:“孝昌六年复故名上艾(今平定县)……有井陉关、苇泽关、董卓城、妒女泉及祠” 。</h5> <h5> 《颜氏家训·勉学》:“吾尝从齐主幸并州,自井陉关入上艾县,东数十里,有猎闾村。后百官受马粮在晋阳东百余里亢仇城侧。并不识二所本是何地,博求古今,皆未能晓。及检《字林》、《韵集》,乃知猎闾是旧䜲馀聚,亢仇旧是䜱䜪亭,悉属上艾。时太原王劭欲撰乡邑记注,因此二名闻之,大喜。”<br> 有学者撰文,认为颜之推所说的猎閭村(䜲馀聚)、晋阳城、亢仇城(䜱䜪亭)就在娘子关一带,目前这种结论尚有争议,需要文物考古和进一步研究论证。需要指出的是,娘子关城堡附近的“土城”到底有何来历,还仅限于人们的猜测,至今仍然是个未解之谜。</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第二,隋唐时期,这里有苇泽县、承天军、承天寨、妒女泉及祠。井陉关和苇泽关都已经成为古迹,以“故关”称之。唐高祖李渊之三女平阳公主,在陕西户县招兵买马,与父遥相呼应,所部被称为娘子军,但遍阅史书,仅见其在陕西的军事行动。在此期间,740年以前张鷟所撰的《朝野佥载》首次详细记载了妒女传说,安史之乱时妒女被推崇为妒神,官方和民间的祭祀活动达到了盛况空前的规模。</b></p> <h5> 《元和郡县图志》卷13.河东道2:广阳县.....,泽发水,一名阜浆水,亦名妒女泉,源出县东北董卓垒东。今其泉初出,大如车轮,水色青碧。泉傍有祠,土人祀之,妇人袨服靓妆,必兴雷电,故曰妒女。故老传此泉中有神似鳖,昼伏夜游。神出,水随神而涌。其水东北流入井陉县界......。井陉故关,在县东北八十里。《史记》曰:“汉二年,韩信与张耳欲东下井陉击赵王,成安君陈馀聚兵井陉口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井陉道狭,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假臣奇兵三万,从道绝其辎重,不至十日,两将之头,可致戏下。馀不从,故败”。今按井陉亦名土门。盘石故关,在县东北七十里。苇泽故关,在县东北八十里。董卓垒,在县东北八十里。《水经注》曰:“泽发水出董卓垒东。”妒女祠,在县东北九十里,泽发水源。</h5><h5> 此书成于813年,详细记载了娘子关地区的地理信息,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h5> <h5> 《朝野佥载》:并州石艾、寿阳二界,有妒女泉,有神庙,泉水沉洁澈千丈。祭者投钱及羊骨,蛟然皆见。俗传妒女者,介之推妹,与兄竞,去泉百里,寒食不许举火,至今犹然。女锦衣红鲜,装束盛服,及有人取山丹、百合经过者,必雷电风雹以震之。</h5> <h5> 承天军城记:易称设险,诗曰干城,盖陈述公侯藩捍王室也。晋东井陉者,昔淮阴伐赵之路,连天作险,蹙地成隘,一夫奋守可以当万人。皇六叶,贼臣总燕师者,帅渔阳杂虏逾盟津,突函谷,有窃天下之地。时元戎蓟公虑侵轶于我,乃申命开府张公奉璋严戎式遏。公谋包百姓,雄入九城,名悍赫犬,戎容仿佛麟阁,既至登鹳鹊洪中顶,四顾而叹:“虏在吾目中矣!束其口,扼其候者,兹乎!”遂度地势,笼山截谷,筑登登,削凭凭,末浃辰而毕,其缭崇墉于岩半,百雉云矗,冠小城于峰巅,万仞天削。设以楼檐,实力军府,铁骑千匹,虎贲万计,旌旗霄红,甲曜日白。于是明之以斥堠,严之以赏罚。使夫见可而出。逐彼者易于转圜;知难而守,攻我者难于上天。则虽云梯百,地道千,班输再生,莫吾及矣!其发石也,星落乎九天之上;伐鼓也,雷闻乎六虚之表;饮马也,洿池可汲而竭;奋力也,常山可踏而倒;岂止晘食负刾,屋振瓦飞而已哉!城成,帝嘉之,赐号“承天”,信承于天也!公又于黄沙路筑德化城,示怀也,慕容溢筑沙胡城,示威也。复联建三堡,绝细迳也。由是南北千里,东西两乡,飞禽走兽不逾越矣!<br> 妒神颂并序:粤若稽古,徵诸陈迹,........。晋东之美者,有妬水之祠焉。其神,周代之女,介推之妹。初,文公出国,介推从行,有割股之恩,无寸禄之惠。誓将毕命,肯顾微躯仪形,飘殒於没烟,名迹庶几於不朽。後纵深悔前路难追,因为灭焰之辰,更号清明之节。妹以兄涉要主,身非令终,遂於冬至之後,日积一薪,烈火焚之,以其易俗。谚云:“百日斫柴一日烧”,此之谓也。阖境之内,畴敢不恭,顺之则风雨应期,违之则雷雹伤物。兄则运心以求合,我则处室以全真;兄则禁火以示诚,我则焚柴以见志。惟兄及妹,与世殊伦。《传》曰:“介之推终不言禄,禄亦不及。”《浑天记》曰:“著寒食者,为助阳气,用厌火星。”所说不同,互有得失,其来远矣,安可阙如?纵因事之宜,亦自我作古。《祭法》曰:“有其废之,莫敢举也;有其举之,莫敢废也。”东北至土门之口,西南距磐石之山,方圆百里,别成一境。天宝中,以贼臣背化,国步犹艰,涂炭生灵,焚烧甲第,伊我遗庙,岿然独存。簪裾近叶於当时,庭宇更新於往日,性惟孤直虚见,授予“妬”名.........。</h5> <h5> 《隋书》卷30.志25:井陉,后齐废石邑,以置井陉。开皇六年复石邑县,分置井陉。十六年于井陉置井州,及置苇泽县。大业初废州,并废苇泽县及蒲吾县入焉。</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第三,北宋时期,这里曾有承天军(后降为寨),有记载称:承天军建在“镇州娘子关”,经查证,不足为信。</b></p> <h5> 《宋史》:平定军,同下州。太平兴国二年,以镇州广阳寨建为军,....................。太平兴国四年,设有故井陉关、柏井寨。</h5><h5> 井陉,次畿.......,置军使,隶府,有天威军,小作口、王家谷二寨。</h5> <h5> 宋代有关承天军记载的疑问:清代出版的宋代《续资治通鉴长编》、《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均记载:“建隆元年以镇州娘子关地建承天军”、“建隆元年......冬十月......升镇州娘子关为承天军”,<u><font color="#333333">疑为清人增补,并非宋代原著所述。</font></u></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第四,金元时期,这里先设承天镇,后废,隶故关巡检司,娘子关作为非正式地名,曾出现于元好问所作的诗词《游承天悬泉》中。“只知晋阳城西天下稀,娘子关头更奇崛”,这是娘子关名称闻世的可靠来源。南宋胡三省在元初撰《资治通鉴音注》,说:承天军在井陉县娘子关西南,印证了“娘子关”名称的存在。</b></p> <h5> 《资治通鉴音注》卷286.后汉记1:承天军在井陉县娘子关西南太原府广阳县界。宋朝太平兴国四年,改广阳为平定县,置平定军。县有承天军寨,在太原府南三百五十里。</h5> <h5> 《金史》卷26志:河东北路平定,有浮山、孚乐水,镇二:承天、东百井。</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第五,明代时期,这里重设承天镇,俗称娘子关,后为承天都,曾修复成承天寨,并修筑了娘子关城堡。娘子关作为地名和关名,开始被写入地方性的书籍。其中:娘子关地界隶太原府,因妒女说得名;娘子关关隘属真定府,未述其源。</b></p> <h5> 《大明一统志》:卷19.山西布政司太原府,【关梁】苇泽关,在平定州东北八十里,隋于此置县,后废。井陉关,在平定州东九十里,汉韩信击赵东下井陉,即此,今有巡检司。</h5><h5> 卷3.正定府,【古迹】苇泽城,在井陉县东北二十五里(表述似误),隋置县,属井州,后并入井陉。【关梁】恶石口,在真定西,自是而南凡一十五关口至故关。故关,在井陉县西界,接山西平定州。</h5> <h5> 《真定府志》:卷16.【兵防】,娘子关口,至关二十里,嘉靖二十一年设,常守千户一员,军20名,防守真定,*指挥一员,真神二卫旗军300名,赵州义官二员,民壮500名,宁晋县义官一员,民壮393名,获鹿县义官一员,民壮227名,栾城县民壮69名,井陉县民壮95名,冀州壮勇171名。加峪沟口,至关二十里,嘉靖二十一年设,常守井陉县民壮5名,防守镇抚一员,井陉县乡夫50名,冀州民壮50名。</h5> <h5> 《太原府志》(1612年,关廷访修,张慎言纂):【古迹】承天镇,平定州九十里,古妒女祠在焉,俗谓娘子关。唐建承天军,后唐庄宗会赵王镕于承天,即此地也,宋太平间废。今名承天都,其地有张果老洞。(1408年,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的《永乐大典》,亦有此记载) </h5><h5> 【山川】绵山,在平定州东九十里娘子关,一名紫金山,泽发出水,介子推避文公*中,有介子庙、妒女祠;承天山,在平定州东八十里,山形峭拔,上薄**,中有老君庙洞丹炉遗址;故关山,在平定州东九十里,两山险隘,关居其中,隘口有巡检司,今裁革,盖晋之咽喉,即古井陉口;水帘洞,在娘子关妒女祠下,半崖间泽发水悬流散漫如珠帘。洪武中,郡人郭罕然得异书于此,通志云:赵闲闲吕介轩俱有悬泉赋碑,在故关隘口.......,老君洞,在承天山半,旧名保阳庵......;张果老洞,在平定州东北七十里,洞有二,一在塔崖上,一在坡底村北,爽豁幽邃,遗像尚存,有唐宋人题咏。</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第六,清代时期,康熙皇帝下令重修志书之后,娘子关才成为正式关名,雍正9年的《井陉县志》首次出现平阳公主驻兵与此的说法,接着雍正13年的《大清一统志》持同样观点,此后《畿辅通志》(乾隆版)、《平定州志》(乾隆、光绪版)都引用这种说法,但光绪版《畿辅通志》予以否认。《山西通志》则先为两说并存,后不再有平阳公主驻兵的说法。</b></p> <h5> 《大清一统志》(康熙年间初修,乾隆年间重修,和珅主编):卷18.正定府.关隘。娘子关,在井陉县西三十里北,相传唐平阳公主驻兵于此,因名。明嘉靖二十一年筑城置戌守,与固关相唇齿,稍西南即承天寨也,详见平定州。</h5><h5> 卷112.平定州.关隘。故关,在州东九十里,接直隶正定府井陉县界,魏书地形志:“石艾县有井陉关”,通典:“广阳县东有故关........”,盘石故关,在州东北,唐书地理志:“广阳县有盘石故关.......通正定府平山县界”。苇泽故关,在州东北,一名娘子关,接正定府井陉县界,魏书地形志:“石艾县有苇泽关”,元和志:“苇泽故关在广阳县东北八十里,通鉴胡三省注井陉娘子关西南即承天寨,西北即平定军...........”,王存九域志:“<b>建隆元年以娘子军地建承天军</b>”,旧志:“唐乾元初置承天军于此,长庆二年........”。</h5> <h5><br></h5> <h5> 《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平定直隶州关隘,井陉故关........,盘石故关.......,苇泽故关......<b>.建隆元年以娘子关地建承天军</b>......,北汉时军废,宋初复置,明时为承天镇,亦曰娘子关,设兵戌守,嘉靖二十一年增置官兵,明年筑城,与固关相唇齿。直隶正定府关隘,娘子关,在井陉县西三十里、固关北,相传唐平阳公主驻兵与此,因名。明嘉靖21年筑城置戌,与固关相唇齿,稍西南即承天寨也,详见平定州。</h5> <h5> 《畿辅通志》(道光年间李鸿章主修):卷68.舆地略.关隘二,娘子关,在县西(舆图作西南)三十里(府志),北至驴桥口三十里,西至山西磨河滩四里(畿辅舆图),相传唐平阳公主驻兵于此,因名(大清一统志)........。谨按旧志皆谓娘子关因平阳公主驻兵得名,今考唐平阳公主置幕府唯在长安畿疆,非其临莅地,方舆纪要、山西通志云承天镇有妒女祠,介山氏之庙也,唐武后幸河东道出祠下,镇有关,俗因谓之娘子关,乾元初置承天军于此,据此关以妬女祠而名,平阳驻兵之事盖附会也。</h5> <h5> 井陉县志(雍正9年刊刻):卷二关隘,娘子关,在县西三十里,属山西平定州,唐平阳公主驻兵如此,即苇泽县城也,固关营设把总一员分守。</h5> <h5> 《山西通志》(光绪18年,曾国荃主修):卷47关梁考四.二十六,井陉关亦曰故关,又称固关,则明代所建也,在平定州东九十里,其北十里曰娘子关,古苇泽关也,并与直隶井陉县界,明代内边自龙泉关而下,历故关三十六隘至赞皇县之后沟口、邢台县之马岭而止,在州之董南界,今多废戌,惟诸关仍驻以畿辅军*重防,其分汛属盂寿营者有甘桃、柏井二驿,槐树铺,石门口、泥登口、西家庄、新*滩诸厘卡,而苇泽关一卡为总汇.........。苇泽关,一名娘子关,盖以妬女祠而名,旧志云承天镇有妒女祠(介山氏之庙也),镇有关,俗因谓之娘子关,乾元初置承天军于此,宋白曰承天军近太原东鄙,土门路西出之冲也,宋初亦为承天军,属河北路,后为承天寨,属平山县。明仍为承天镇,亦曰娘子关,设兵戌守,嘉靖二十一年增置官兵,明年筑城为固,与固关相唇齿。</h5> <h5><b> 追根溯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b></h5><h5><b> 其一,娘子关地区原来的名称,从东汉到清代,经历了董卓垒(东汉)→苇泽关(北魏)→苇泽县(隋末唐初)→承天军(唐代)→承天寨(北汉)→承天军(宋初)→承天寨(宋代)→承天镇(金代【南宋】,俗称娘子关,后废,隶故关巡检司)→承天都(明清)的历史演变。</b></h5><h5><b> 娘子关先为平定承天镇的俗称,因“妒女祠在焉”得名;后为故关所辖隘口的名称(称为娘子关口),未详其故;最终成为井陉娘子关的名称,因“相传平阳公主驻兵于此”得名。</b></h5><h5><b> 其二,从查到的历史文献中考证,娘子关在南宋至金元时期方有此名。此前,《续资质通鉴长编》“建隆元年升镇州娘子关为承天军”,《元丰九域志》“平定军,军境,东北至娘子关接镇州井陉县界九十里”,以及《大清一统志》“建隆元年以娘子关(一说为军)地建承天军”,均为清代编修有误,并非原文表述。</b></h5><h5><b> 只有南宋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所说的“承天军在井陉县娘子关西南太原府广阳县界”,因查不到早期版本,暂且无法考证。但同一时期比胡三省年龄仅长40岁的诗人元好问作《游承天悬泉》“只知晋阳城西天下稀,娘子关头更奇劂”,后人是不可能篡改诗词的。</b></h5><h5><b> 其三,平阳公主说,为清代直隶《井陉县志》所创,在娘子关一带广泛流传,现有遗存为:宿将楼、避暑楼、点将台、练兵场、洗脸盆等。后来,《大清一统志》始终沿用这种说法。《平定州志》不仅引用这种说法,还否定了妒女说。《畿辅通志》则不同,乾隆年间和珅主修版本引用此说,光绪年间李鸿章主修版本予以否定。《山西通志》则先坚持两说并存,后仅保留妒女说。</b></h5><h5><b> 各种历史文献的相互矛盾,是造成两说争论的始作俑者。平阳公主是否真的在率领娘子军在“井陉娘子关”驻兵,想必难以考证,而后人刻意编撰不符合逻辑关系的故事,以讹传讹,导致了争论的不断升级。</b></h5><h5><b> 其四,妒女说,源自春秋,萌芽南北朝,创于唐宋,早在晋冀两省交界处广为流传。现有遗存为:妒女泉、妒女祠、妒神碑。虽偶有学者提出质疑,但妒女的事迹深得人心,在民间并未引起明显的争论。美好的传说,无需再花费不必要的精力去刨根问底,只要知道妒女这个神圣的名字出于南朝梁国时期的民间传说,其事迹初见于唐代即可。</b></h5><h5><b> 平阳公主的传说何曾不是这样,既然没有历史记载印证,以空对空又必然会引发更多的争论,何必过于执着自扰,权且当作对这位巾帼英雄不让须眉,驰骋疆场,推动社会变革的一种怀念。</b></h5><p class="ql-block"><br></p><h5><b> 罔顾历史,必然弄巧成拙;审慎而为,方可开创未来。</b></h5><h5><b> 在全民旅游兴起的新时代,还望有关人士尊重历史,珍惜两位“娘子”赋予这座名关的文化内涵,以负责的态度,以务实的精神,以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为依据,不断创作出有价值、无争议的文化作品,为广大旅游观光者献上高品质的文化大餐!</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