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之美 跨越时光的友情

觀海聼濤

…… 法眼寺前,有两颗千年白果树,一棵结果,一棵不结果。<br> 法眼寺旁,有两人将自己的名字永远留了下来,一个是出家人,一个没有出家。<br> 出家人法号无念,俗姓熊,名深有,诞于明末嘉靖年间,十六岁出家,历游五岳名山。来到黄柏山后,见唐时所建的报恩寺石狮倾倒、破败圮废,仅剩门前两棵千年银杏,感慨之余,起念重修。<div> 历经万难,古刹终得重建,改名法眼寺,取晋慧远大师“智能照法,故名法眼”之意。后人将法眼寺门前的一汪天然湖泊取名“无念湖”,以纪念这位开山祖师。</div> 无念禅师有一位俗世挚友,名曰李贽。李贽其人离经叛道、狂放洒脱,12岁就写出《老农老圃论》,对圣人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加讽刺,震惊世人。26岁中举,却不应会试。30岁起为官,官至云南姚安知府,官路通达之时却辞职返乡,著书立说。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等现象大加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李贽提出“男女平等”,在明代这样一个封建思想接近顶峰的时期,这需要多高的见识、多大的胆魄。 李贽与无念禅师亦师亦友。明“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的《袁宏道集笺校》中记载:“无念服膺李贽之学,执弟子礼。”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李贽自老家湖北来到位于河南商城黄柏山的法眼寺,投奔无念禅师避难,并著书讲学于花潭书院,其晚年最后一部著作《九正易因》就在此定稿。离开黄柏山后,李贽终未逃脱厄运,被诬入狱,自尽而死。<br> 为纪念李贽,近人重建了花潭书院,更名为李贽书院,书院位于法眼寺东侧,建有李贽纪念馆、花潭客舍和净心讲坛,环境清幽、意境幽雅。如今这里是李贽(亚洲)研究中心,也是中国李贽研究协会学术研究基地所在地。 敢于收留“异端”,并与这样一位“离经叛道”的思想家交好,无念大师的思想与智慧也不遑多让。李贽就曾称赞无念禅师“学道精勤,真实贤也”。<br> 寺院与书院毗邻,这是法眼寺独有的特色。<div> 而相互毗邻的李贽书院与无念湖,不仅是李贽与无念禅师数百年后的化身,更是两位故人友情的见证。</div><div> 一座书院,一泓湖水,为法眼寺这座隐藏在大别山深处的古刹,平添了一份韵中有慧的书卷气和拙含天趣的大智慧。</div> 近年来,国内很多寺院,包括一些著名寺院商业化气息浓厚,五台山的僧人到周边做一场法事,起步十万元;少林寺引起的社会争议,更是风波不断。<br> 而法眼寺,则保持了佛门乃清净之地的初心,始终没有背离宗教本义。走在法眼寺,迎面而来的出家人,无论僧尼,多恬淡平和、从容自若,这种举手投足间见素抱朴、超凡脱俗的风度,是我在其他寺院中未见的,代表了法眼寺的智慧与传承。 秋阳曈曈,层林尽染。再访法眼寺,又近深秋,两棵银杏树被金色的光晕包裹,阳光下枝叶婆娑起舞、熠熠生辉。<div> 暮鼓晨钟,青灯古佛。宝刹庄严的法眼寺外,书院静雅、湖水长平,组成了一幅静谧的画卷。</div><div> 而数百年来,李贽与无念禅师流传下来的遗风余韵,便是这幅画卷的神韵,于天地间长存,让人感动,更让人感受到一种莫可言状的意境,一种直击心灵的美。<br> 这种美,给予我们的,不只是千年韶光中关于友情的时光记忆,更有文化的传承、智慧的传递。</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