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于静涛1949年生人,著名摄影家、摄影教育家。300余幅摄影作品在国际、国内摄影展览中入选或获奖。先后出版了《摄影艺术与表现方法》等多部专著。多次获各级摄影组织颁发的“优秀摄影组织工作奖”,教育部艺教委、中国高教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授予的“中国摄影教育突出贡献奖”、中国摄影艺术教育最高奖“中国摄影教育红烛奖”,辽宁高校摄影学会“摄影终身成就奖”。2016年被评选为沈阳市“十佳最美志愿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节选自《沈阳文艺界》2017年第二期</p> “农民韩老汉”—侧逆光勾勒出了人物轮廓,黑里透红的皮肤表现出了极好的质感,清晰地人物形象与虚化的院墙产生明显对比,很好的刻画出了老农民的形象。 “红辣椒”-侧面光使人物具有了良好的立体感,落下的辣椒富有动感,同时红色的辣椒与红色的楹联形成颜色呼应。表现出了普通农家老人筛选辣椒的和谐瞬间。 “写照”--看似姜佑军老人夫妇在家中的合影,实际关键予以在于背景中。左侧镜子上写着“毛主席著作闪金光”和“听毛主席的话”,右侧悬挂着习近平主席大幅挂历的封面,彰显出农民内心由始至终诚挚的信念,内涵深刻。 “张老汉”--侧逆光勾勒出老人的轮廓,使人物格外突出,拿着镰刀,背着筐篓,展示出良好的农民形象。<br><br> “耕作”—画面运用地面与背景山林1:3的构成符合黄金分割率,劳作中的人物动作自然,运用自然美的手法较好的展示出农民耕作的瞬间形象。<br><br> “垦荒地”—从地面垒砌的石头可以看出太行山寸土寸金的自然状态。从地面放着的水桶、扁担,看出老人为了侍弄自己开垦出的一小片山地付出的艰辛。 “抽一袋”—画面中。老农民叼着卷烟,手伸进兜里掏打火机的瞬间格外自然。身后的农药箱,背景虚化的山地烘托了老人纯朴憨厚的形象。 “夫妇开荒小康梦”--弧形山坡与曲线型垄沟形成极好的线条感,三角形中景和远山形成良好的几何图形。人物恰在地面与天际线分割处,有力的突出了主体,表现出夫妇开荒小康梦的内涵。<br><br> “欢乐农家”--地面晒着收获的栗子、花生、辣椒,窗下摆着收获的玉米,老人在筛选种子,儿媳在制作腌菜。三个人情感呼应表现出和谐的氛围。 “陕北老汉”—花白的长胡须,头戴白毛巾,略有前倾的身姿,慈祥的面容,较好的表现出陕北老人的形象。 “梨花盛开”—盛开的梨花树下,侧面光勾勒出农民耕作的场景,前景小毛驴有利于增加画面的变化。地面与山林斜线相称,尽管是普通的场景却构成美丽的光影画面。 “春暖大地”—。远处广袤大地上梨花盛开,中景绿树成荫,前景一个正在耕作的农民成了画面点睛之笔。 “农妇”,老年农村妇女—身着新棉装, 石头墙、台阶交代出山村环境,老人挎着筐明显嵌入了劳动内涵。 “剥核桃”—农家院里,老人手中正在剥成熟的核桃,从她回望的眼神,引导观者注意到老式窗棂,老人安居老宅以及辛勤劳作的状态得到很好地展现。 “大娘”—黑里透红的面部质感、朴实的装束以及背景虚化的秫秸秆较好的展示出了以为农村老大娘的纯朴形象。 “农家”—墙上除了报纸、张贴画以外,毛主席挂像在这里张贴了数十年,格外醒目。运用室内自然光线抓拍到农家自然瞬间,寓意深刻。 “远眺”—古朴的宅院前两个圆形石墩如同一双眼与老妇的眼神相互呼应地注视着前方,老式房屋露出一角,一切都在昭示着古朴与沧桑。 “赵老汉”—花白胡须、黑红脸庞、深刻皱纹等元素都在刻画着这位老农民,其背后一头黄牛更直接交代出老人的身份与环境。画面简洁,主体突出。 “夫笑妇随”—主体人物通过秫秸建立了联系且有了构成变化,背景中陈旧的竖线条秫秸与老人手中斜线条秫秸形成了线条变化,尤其老人开心的笑容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梨花盛开的季节”—盛开的梨花几乎占满画面,空隙中留守老人与自己的小狗面面相觑,留守老人无奈与孤独的情绪充满画面。盛开的梨花似乎预示希望。她们将迎来明媚的一天。 “小康梦”画面中老大娘在猪圈前面喂猪,饲料从盆里徐徐落下具有动感。老汉坐在台阶上抽起烟卷,一缕烟雾同样具有动感。两个人一个站着,一个坐着,一高一低形成变化。典型的农村院落,硕大的肥猪点明了农民小康梦的主题。 “春耕”画面中,耕作中的三个人错落有致,从郁郁葱葱的山林交代出这里应该是山村,碎石也交代出土地比较贫瘠。但是,农民仍然执着地耕种着,追求着。 老农”画面中人物戴着东北人典型的棉帽子,皮毛上结着霜花,夹着刚点烟的香烟,似乎远方有景物深深吸引了他眯缝的眼睛。大光圈使得眼睛清晰,其它虚化,产生画面简洁人物突出的视觉效果。 “赶车人”,老人头部处于最佳趣味点,他依靠在杂物中,一根长鞭子交代出了他赶车人的身份。棉大衣、棉帽子以及满目皑皑白雪显示出了天气的寒冷,右侧仅仅交代出2匹马的尾部,有利于突出人物。 “家园”,山坡上两个大小不一的窑洞交代出人物所处的地域环境。描写的是老汉在修理家具,其老伴缓步走下土坡。土坡上用来铺路的砖已经残缺不全,房顶上用砖头压着油毡,一切都是那样的真实自然。<br><br> “回眸”表现的是64岁的新宾农民工老高回眸瞬间,健硕的身体、自然的微笑在背后脚架衬托下,人物显得格外自豪。画面显示出农民工为城市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美感意蕴。 “农民工老谢”,画面简洁地表现出老农民在工地休息时回眸的瞬间,逆光很好的勾勒出了人物轮廓,面部质感细腻,神情自然,清晰的方砖与远景虚化的脚手架都有助于突出人物良好的形象。<br><br> “憨笑”表现的是农妇挎着篮筐准备到门前去卖自产的水果。远处的山林以及石头垒就的房屋交代出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旅游车交代出这里已经成了旅游景点。这里用浓缩的画面刻画出山村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寓意。 “果园”用相互交织的果树枝干构成了透视感较强的画面,中央突出了正在劳作中的果农。红花绿草编织着果农美好的希望。 “垒”,画面非常简洁,高光处人物轮廓清晰,暗处层次良好,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几何图形巧妙组合,突出了处于亮处的人物形象。 “瞬间”是一个农民工极其自然的表情瞬间。虚化的背景突出了人物,半圆形安全帽斜线形手臂,画面构成简洁合理。下垂的眼睑交代出他是年近七旬的劳动者。 “心境”用简洁的画面语言显示出这个陕北农民喜悦的心情和朴实的形象。黝黑的皮肤与洁白的毛巾反差极大却都很有质感,人物面部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尤其是眼神光更是增添了老人精神矍铄的活力。 “扮猴人”表现的是喀左农村一位扮演孙悟空的农民从街面走过。远处的彩灯、彩旗交代出这时寒冬佳节,棉手套进一步强调除气候的寒冷。反衬处农民参加演出活动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内心状态。 “藏族老汉”,帽檐与衣领形成的弧形圈住了人物面部,这个弧形与老人胡须形成的圆形相映成趣。老人面部黑里透红,质感极好,较好的表现出了纯朴藏族老汉的良好形象。 “话进城”,逆光极好的勾勒出了两个老汉的轮廓,服饰格外具有典型性,特征性。他们正在交流进城的感受,身背的褡裢、背篼等有利于丰富画面的情趣。 “演出之前”描写的是两位化了妆的老人攀谈中的瞬间。前景演出服饰、电风扇以及背景中镜子里反射的人影,交代出许多农民都在紧张的准备着演出。墙上悬挂着的剪纸和花束交代出节日氛围。画面较好的表现出了农民乐于参与娱乐生活的心态。 “过大年”,前景玉米垛和后景房舍交代出典型的农村院落,中央是农民群体敲锣打鼓扭秧歌的场景,很好的反应出了农民过年中的传统习俗。 “仰笑与沉思”表现的是扮演八戒的农民休息瞬间的一个情绪。面具中的八戒大笑与人物的沉思形成对比,手套与人物紧闭的嘴唇交代出气候的寒冷,画面极富情趣感。 “丑角”,从人物皱纹可以看出他不小的年龄,从粉饰来看他有极富朝气。自然地神情刻画出了他对演出信心满满的内心状态。 “好着哪”!老人华丽的装饰中金戒子与金牙格外抢眼,用深红色时尚手机在告诉家人,“这里好着哪”!寓意老人幸福的晚年生活。 “农民工周双清”用纪实手法表现以为农民工劳动中的喜悦心情。逆光下人物突出,自然的笑容显现出他为了提高家境状态乐于付出的内心世界。 辽宁高校摄影学会名誉主席、沈阳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辽宁大学教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教学会摄影教育委员会中国摄影教育最高奖“红烛奖”获得者。<br><br>数十年来潜心摄影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出版了《摄影基础》、《摄影艺术与表现方法》、《摄影艺术与创作》、《现代旅游摄影教程》等专著。<br><br>作者近几年经常深入农村,专注于拍摄农民、农民工以及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变化,与农民交朋友,并把100余幅放大的照片赠送给农民,深受农民欢迎。 <p class="ql-block">选自津门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