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饱与道德

禾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中的时候去隔壁表演厅过一场辩论,论题是人是先有温饱而后有道德还是反之?当时觉得道德独立于温饱,一个是思想上的事情,一个是肚子的事情,怎么会有关系?饿肚子的人就没有思想了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想法发生了改变。我发现人的性格是大方或者小气,跟他的家庭环境有关系,准确来说跟他家是否有钱有关系。如果一个人出生在比较富裕的家庭,每天不愁吃,不愁穿,他会更大方,甚至会把消耗品——比如纸巾——借给别人。此外,这样的人会更友善,因为家境宽裕,不需要斤斤计较,同时也能接触更多的人,肚量也会更大。总之,这种人看起来道德会更加高尚。而出生贫寒的人,因为家境窘迫,生活拮据,只能节约,性格变得小气也是生活所迫。他们的生活费只够他们买一卷纸巾了,还要他们把纸巾借给别人,这实在是强人所难。这时候,我之前的想法开始动摇,道德跟温饱真的没有关系吗?没有温饱,何谈道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后来,看了更多的书,接触了更多的人,发现我的结论并不绝对。邓稼先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原本可以接受美国的邀请,给美国做研究,享受优厚的待遇,他却因为爱国,不辞劳苦,历经千辛回到了中国,在艰苦的条件下,带领中国的科学团队研发出了原子弹和氢弹,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不过,准确来说,这不再是温饱与道德的关系,而是是物质与道德的关系了。世界上,为了道德抛弃物质的例子不胜枚举,还有英勇就义的夏明翰,视死如归的文天祥等等。其实,只要他们抛弃了心中的道德,生活也许能过得更加如意,但他们没有这么做。对他们来说,恪守心中的道德就是活着的意义,就像李清照说的那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成为老师之前,总听别人说当幼儿教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当时不太能体会这“幸福”里边儿的含义。当老师之后,才对所谓的“幸福”有了更深的理解。首先,幸福感毫无疑问来自于合适的工资,这我是体会不到的。其次才是来自于孩子,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关心,甚至于孩子的一声老师都会让我感受到幸福。这是在幼儿园里最大的幸福了。最后是来自于自身的成长。但是,在幼儿园并不总是幸福的,工作要么(做资料)繁重,我感觉自己就像在沙漠上行走,总以为看到了绿洲(任务完成了),其实不过是海市蜃楼,真正的绿洲在哪儿啊?因为钱少活儿多,有人在教学上就开始敷衍了事。我这个时候就会很困惑,到底要不要学他们呢?反正你做得再好,也得在沙漠中煎熬,何不让自己更轻松一点?可看着孩子一张张活泼可爱、憧憬期待的脸,我就没有办法去敷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后来,想通了一件事,人跟动物不一样,是可以作出理性选择的。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贫困时做一个鸡鸣狗盗的鼠辈,亦或是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圣人,全看个人的选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