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王艳霞

<p class="ql-block"> 图片拍摄:王艳霞</p><p class="ql-block"> 文字介绍:摘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10月11日,成都之行第四天,天气阴有中雨,下午雨中游都江堰。雨中游虽然多有不便,但烟雨蒙蒙中的都江堰呈现出一种朦胧美,在我的眼中是美若仙境!</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仍长盛不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将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赞誉其为“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018年8月,都江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p> <p class="ql-block">  未进都江堰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南桥。南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原名为“普济桥”,桥长约133米,4排5孔,曾多次损毁,南桥的最后一次改修,仍为5孔,桥长45米,宽10米,有三列走廊,桥梁有八个龙头,桥头重檐彩塑,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天府第一桥”、“水上画楼”、“览胜台”。</p> <p class="ql-block">  南桥在元时叫凌云桥,但何时初建,已不可考。清光绪四年(1878年),灌县县令陆葆德奉四川总督丁宝桢之命,将岁修都江堰积余银两二千余两用于重修此桥,取名“普济桥”,取普济众生之意。从此,南桥作为灌县往南的重要通道,结束了灌县“出南门无路”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在经历一百多年来的重修和改造,如今的南桥已成为历史名桥。是都江堰景区主要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  傍晚亮灯后的南桥。</p> <p class="ql-block">  景区大门</p> <p class="ql-block">  路过伏龙观。因时间紧未进入参观。</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后路两侧有多尊古代名人雕塑。</p> <p class="ql-block">  游人需要经过南索桥进入都江堰景区。</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都江堰。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建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出山口处。这里海拔700多米,是川西高原向成都平原过渡的地带。在此修建,可借助居高临下、自然倾斜的地形优势,扼住岷江咽喉,发挥工程的最大功效。都江堰修建完成后,彻底解决了岷江水患。</p> <p class="ql-block">  离堆</p> <p class="ql-block"> 宝瓶口</p><p class="ql-block"> 宝瓶口长 40 米,底宽17米,是从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进水口,其形前窄后宽状如大瓶,控制流向成都平原的内江水流量,确保成都平原防洪安全,故名“宝瓶口”。</p> <p class="ql-block">  李冰凿离堆建宝瓶口,“辟沫水之害”,将岷江洪峰引走,从而削减了岷江沿岸的洪水压力,同时,“开二江于成都之中”,将岷江水引进缺水的成都平原,“百姓飨其利,旱则引水灌溉,雨则杜塞水门,由是,蜀,沃野千里,天下谓之天府也。”</p> <p class="ql-block">  宝瓶口视频</p> <p class="ql-block"> 飞沙堰</p><p class="ql-block"> 飞沙堰是都江堰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它的主要作用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千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确保内江通畅,确有鬼斧神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  一只白鹭在飞沙堰岸边觅食。</p> <p class="ql-block">  飞沙堰视频</p> <p class="ql-block">  鱼嘴</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鱼嘴是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得名鱼嘴,是因为它外露的形状特别像一个鱼的嘴巴。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p><p class="ql-block"> 鱼嘴位置选择的科学性:在岷江上利用河心州的淤滩修建分水工程,可以将宽阔的岷江河道缩窄,将河道形势由宽浅式转化为窄深式,一方面有利于非汛期沱江口的进水,另一方面,利用凿开的宝瓶口将汛期的洪峰引进成都平原,可以最大限度地削减岷江洪峰对沿途带来的洪水威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面一张照片请您横幅观看。</p> <p class="ql-block">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目前,安澜索桥已比原址下移100多米,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p> <p class="ql-block">  安澜索桥的对面是二王庙,因时间紧我们没有参观。</p> <p class="ql-block">  南北朝齐明帝建武元年(494年),二王庙创建,后迭经修葺。</p><p class="ql-block"> 该庙原为望帝祠,后为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儿子修建都江堰的伟绩更名为崇德庙。</p><p class="ql-block"> 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改称为二王庙。</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四年(1925年)曾遭火焚,灾后募资重建。</p><p class="ql-block">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二王庙受损,后按原样修复。</p> <p class="ql-block">  三只白鹭飞越江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