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木关遐想

华干林诗文

<p class="ql-block">游武夷山,住桐木关。这里是世界红茶发源地、极品红茶“金骏眉”的故乡。但在满山青翠中,我认识了另一种树,叫桐油树。桐油树的果实榨出的油叫桐油。在这里,桐油树漫山遍野地长着,桐木关由此得名。  </p> <p class="ql-block">我家苏北里下河水乡没有这种树,桐油似乎也与我们的生活渐离渐远,但关于桐油的许多往事,至今却仍鲜活地存在我记忆的深处。</p><p class="ql-block"> 农耕时代的家庭中,基本用具大多都是木制品,为了防止这些木质家具变质、变形,需要在上面涂上桐油。大到造屋的梁柱,小到洗漱的木盆,还有许多农具,虽是铁制的,为了防止生锈,也需要涂上一层桐油。  </p> <p class="ql-block">水乡的交通以船为主,那时候没有水泥船和铁船,都是木船。每年夏季,是木船翻修的季节。修理木船的程序,是把木船从水里拖到岸上来,架空。然后去除船体上的污垢、疤痕,修补磨光后,再刷上几层桐油。最难忘修船的木匠师傅,顶着炎炎烈日,用斧头有节奏地敲打钝口凿子,把用生石灰、细麻丝与桐油拌和而成的油腻子,打进船板之间的缝隙里,那是一种极富乐感的节奏:</p><p class="ql-block"> 嗒,叮叮嗒,叮叮嗒嗒叮叮嗒……</p><p class="ql-block">上学途中听到这种声音,往往会驻足停留,以致上课迟到。</p> <p class="ql-block">修船的最后一道工序便是上桐油。重新上过桐油的船,鲜亮光滑,通体金黄。需要将它覆过来,船底朝天,晾晒几日。这时候,新刷过桐油的船,便成了乡村孩子们夜晚乘凉、做游戏的最佳场所。闻着桐油的香味,小伙伴们有的钻在下面捉迷藏,有的躺在上面数星星。等到修过的船再次下水的时候,又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场欢乐的水上游戏……  </p> <p class="ql-block">除了家具农具以外,那时候有许多生活用品也需要桐油。比如农民戴的斗笠,雨天穿的钉鞋。尤其是雨伞,南方人就直接把它叫做油纸伞的。在江南,油纸伞,各种各样,五颜六色,是一件件艺术品呢。</p><p class="ql-block"> 说到油纸伞,就不能不想起戴望舒那首著名的《雨巷》:</p><p class="ql-block"> 撑着油纸伞,独自</p><p class="ql-block"> 彷徨在悠长、悠长</p><p class="ql-block"> 又寂寥的雨巷</p><p class="ql-block"> 我希望逢着</p><p class="ql-block"> 一个丁香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结着愁怨的姑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桐油,除了在过去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之外,它还扮演过更加重要的角色。桐油曾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最重要的出口战略物资,而且是独占性资源。因为中国独有的桐油有毒,具有天然的防虫性、防酸性,是武器钢材外表必备的油漆材料,尤其是对于舰船、潜艇,更是必不可少的防护涂料。  </p> <p class="ql-block">哦,伫立于桐油树下,我心中仿佛点亮了一盏灯,一盏古老的、燃着桐油的灯。那是清朝嘉庆年间,有一举人名叫张瑛,一生为官三十余载,他最为重视教育事业。每到午夜交更时分,他都会派两个差役挑着桐油巡城。如果见到哪户人家有人在挑灯夜读,便去帮他添一勺灯油,并且送上鼓励,这便是“加油”典故的由来。张瑛的儿子,名字叫张之洞,为晚清重臣。</p> <p class="ql-block">桐油灯下,我还见到一位更遥远的诗人,在江淮春夏梅雨时节的一个夜晚,邀约一位好友来家中对弈。他将棋盘摆好,香茶泡开,静等友人到来。也许是因为春雨绵绵,路滑难行;也许是因诸事纠缠,脱走不开,诗人等到子夜时分,客人也没到来。主人便独自摆弄着棋子,打发着略略郁闷的心情,反复地自语着:“这仁兄,都半夜了,怎么还不来呢?”等着等着,一首精美的绝句信口流出:</p><p class="ql-block"> 黄梅时节家家雨,</p><p class="ql-block"> 青草池塘处处蛙。</p><p class="ql-block"> 有约不来过夜半,</p><p class="ql-block"> 闲敲棋子落灯花。 </p><p class="ql-block">一幅至静至美的雨夜守静图画,画中的人物叫赵师秀,南宋诗人,有“永嘉四灵”之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