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 猪 往 事

田野白云

<p class="ql-block">作者/孙文汉</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p class="ql-block">编辑/李瑞芬</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在河北北部,与内蒙南缘接壤,是蒙汉牧业与农耕文化碰撞交融之地,历史先人从山西大榆树流落到坝上草原安营扎寨以来,就形成了农牧并举的生产体系。其中家庭小养殖以猪羊鸡兔为主。但,猪是家家户户的养殖之首。</p><p class="ql-block"> 从我记忆的六七十年代起,老家的农户就家家养一两头或三五头猪,还有养母猪的,专卖崽赚钱。那时的顺口溜是 :“ 要想富,养活老母猪。猪是半拉天,全靠它来钱”。当时的当家品种以黑猪为主,有八客夏、约客夏、大马神等,也有老品种长白山,但为数不多。</p><p class="ql-block"> 平时溜溜跶跶,喂时吆喝回家。是对农家散养猪模式的确切写照。各家各户不论养几头猪,不论母猪还是肉猪,通通散养。只有在春季开始播种时才成立猪群,生产队选派一名较强劳力担任大猪倌,另外配备一名半劳力的半大孩子当小猪倌,叫猪伴子,级别相当于猪倌助理。因此,一些农村学校的老师对油盐不进的学生常预支以“放猪的材地”之名。事情的来源就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猪受约束的时间,就是近五个月上下。庄稼一进场院,猪群马上解散,猪儿们又如脱缰之马,开始我行我素。其实,既使在入群期间,猪倌也是组织它们去最喜欢的地方游荡觅食;水淖边、水沟边、有嫩草的凹地里。这些地方有吃有喝,可以摄取到它们需要的某些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可以打滚洗澡,互相嬉戏打闹,生活一点也不枯燥寂寞,兴致堪比皇帝游山玩水。广阔的空间、新鲜的空气、充足的阳光等天赋条件,超越圈养猪千万倍之多。运动环境的开阔,大量粗纤维的摄入,也造就了它们有特色的强健体质。现在圈里养着的白白胖胖的猪儿,连当年猪儿们的半小时自由也沒有享受过。当年的猪儿连现在圈中之辈的工业饲料见也没见过,更别提享用了。两个时代的猪儿犹如古代一名草根百姓与一名皇帝,两者身上的肉质是有着分明区别的。</p><p class="ql-block"> 大集体时代,家庭养猪是一项最受国家支持的家庭副业。所产粪肥投入生产队肥地,出售生猪支持国家调配。那时,从县到公社,一直把养猪指标下发到生产大队又落实到农户。人民公社常驻一名养猪助理员,负责专项工作。在大砍资本主义尾巴年代,养猪是给农人们开启的唯独一扇窗户,形成了家庭收入的半壁江山。</p><p class="ql-block"> 那时人均土地虽然不少,但缺乏科技助力,产量低,集体分配人口口粮。养猪虽然有些饲料奖励及其他优惠,但只是杯水车薪,对家庭养猪形成了一定局限。整头生猪从小到大,吃到的精饲料数量达到机体需求指标的几乎为零,只是在出售临上刑场时,狠喂一顿精料送行。故称:“断头料”、“送行料”、“压称料、“出聘料”等等美名。但其目的只有一个,多赚三两块钱而已。甚至我还听说曾上过老山前线,反击越寇的一个亲戚,给临赴刑场的猪精料中加了两捧沙子。饿伤了的猪儿竟然是饥不择食,一阵狼吞虎咽,舔净锅底。反正是即刻转手,不死在我手里就行。杀过敌的人就是如此的心狠。</p><p class="ql-block"> 平生,猪饲料是莜麦鱼子、小麦鱼子炒熟磨成的面、麸皮、小山药、胡萝卜、曲曲菜、马齿苋、苦荞籽、叶、胡麻糠等农作物下脚料组成的饲料结构。由于质量低劣,营养成分差,猪体发育平衡失调,往往体瘦膘单,长成有骨缺膘的架子猪。农人们还冠名为“大马㺅”,“老响马”贬低之名。明明知道自己穷的养不起,还八戒发火儿--一倒打一筢。当年的养猪人就是如此的化解着心中的无奈!</p><p class="ql-block"> 我曾目睹过距我二里多地邻村的老母猪,在农时霜降封冻之季,还跑到我村边的山药地拱土求食。那瘦骨伶仃的肢体,饥寒交迫的奔跑步伐,看了实在令人心酸。面对粮食紧缺,饲养阶段手头拮据,后期出手时才急于育肥,酷似拔苗助长之势,心急吃热豆腐心态,临上轿现扎耳环眼儿行为。形成一种通病。穷家的女儿早出聘。所以,当时收购标准只订在130斤起步,并分12个等级,按照出肉率定价。当时卖一头猪收入大多在40多元,卖到50多元属一等猪,是能令卖家高兴好些天的事儿。最次的末等猪只能卖到37、8元。</p><p class="ql-block"> 当年,在老家负责收购生猪的是县食品公司的一名叫张宝的老技术员,工作认真,把握尺度很严,难以满足人们的渴望心理。时间一长,有人竟然给他编了一套顺口溜: </p><p class="ql-block"> 时气不好,卖给张宝。</p><p class="ql-block"> 猪是不赖,做了个等外。</p><p class="ql-block"> 有心不卖,家有外债。</p><p class="ql-block"> 咂咂嘴巴,人成呆瓜。</p><p class="ql-block"> 真是啼笑皆非!猪也受罪,人也受罪。猪也熬煎,人也熬煎。</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粮食农产品实行流通,家家有充足的土地,不断加大科技含量,老天帮忙,粮食大囤满小囤流,家庭养猪开始锋回路转。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人们又狠养了十几年的猪。喂食好,生长快,质量高,收购开放。每年秋天生猪出栏旺季,操着各种囗音的猪贩子,开着大小不一的各种车辆,走村串户,争抢收购。那是农户散养猪的朂高光时期。</p><p class="ql-block"> 就在那个时期,有一年,我家喂了两头猪,一头隔年猪,一头当年猪。秋后,小的长到300多斤,大的长到580斤。小的自杀,大的卖了3700多元。加上农业地里的收入,家庭收入超万元,生活进入小康。不像从前,好不容易杀一头猪,卖得只剩下少量的肉和头蹄下水过年,感觉还是腰里掖茄子--一不赖呆了。</p><p class="ql-block"> 时光进入二十世纪后,社会改革更加深入。农村养殖大牲畜、内外地流动打工、商业流通等致富门路四通八达。农村进入退耕还林,土地实行流转,蔬菜种植业开始兴起,并不断扩大规模,形成另一种新型产业,种粮面积大量减少。时局的改变,更新了人们的观念行为。农户散养猪的数量也随之大幅下降。不少农村出现了小型养猪场,行业开始向专业化转变,使消耗人力物力的家庭小养猪业,沦落成为后娘的孩子,曾经的半壁辉煌江山一落千丈。养猪能手们一返常态,纷纷腾出人手时间,去挣短平快或更大的钱,只养一头隔年猪或当年猪,喂的肥肥胖胖,自杀自用。农人们结束了与小老猪们熬煎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发展,养猪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小规模化养猪场如遍地繁星,国营私营大规模养猪场星罗祺布,撑起了一片蓝天。百姓的餐桌上每天都有价廉物美的猪肉,生活其乐融融。出售生猪到定点收购站,分等化级成为历史,操着南腔北调的猪贩子走街串巷喊收猪,也成为了历史。收购价市场化,生猪生产集约化,亿万人民每天都在享受着改革开放的红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