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 我们尊重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而是尊重历史,尊重我们党的历史,尊重人民军队的历史,尊重共和国的历史。他们那一代人值得我们尊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的母亲秦静珍,原名秦静贞,小名四官,江苏省苏州市人,1915年2月6日生于太湖西山岛秦家堡一大户人家,书香门第,教育世家。苏锡常《秦氏族谱》上寻可追溯至宋,有诗人秦观,近代有中共党史名人秦邦宪。早年,秦家在西山、苏州经商,有房产地产,为官者亦有之,官至民国早期财政厅长。秦静珍幼年家境宽裕,衣食无忧,并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其中既包含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又有新式的文化教育。父亲从教多年,为人正直善良,母亲生有二子二女(长子夭折),终年操持家务,相夫教子,一家人在这江南富庶之乡过得还算安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无奈中国连年战乱,时运不济,秦家呈断崖式衰败之势。秦静珍记事时,大人已变卖家产为生,破落为城市贫民。加上父母过早离世,姐姐自由恋爱离家出走,哥哥在外谋事,其只身寄养它家,处境一落千丈,以至于到亲戚家陪读、抱孩子,受够了旁人的白眼和冷漠。这无形中造就了她独立的人格、倔强的性格和谋生的能力。其间也受到姐姐、哥哥及亲戚徐正常夫妇、徐青禾的长期的关爱,体会到人间的温暖。</span></p> <p class="ql-block">( 苏州 西山岛 明月湾码头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山古镇秦家堡,百年沧桑,面目全非,从常居老人流传的依稀记忆里,“四官”投八路了,到北方打鬼子去了…… )</span></p> <p class="ql-block">( 秦家世代经商,明清时乃一方富贾,房产无数, 秦静珍并不以此为荣,至死再没有回来过)</p> <p class="ql-block">( 西山 秦家堡 祖屋)</p> <p class="ql-block">( 西山 秦家堡 祖屋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西山 秦氏族谱 中,秦静珍一辈四人:长兄夭亡 、二官秦宜姐自主婚恋 不入册; 三官华甫哥无嗣、 四官静贞为女 不续谱;爷爷 秦子春 这一脉香火,自此中断)</span></p> <p class="ql-block">( 1972年 苏州 秦宜 秦静珍 同胞姐妹 )</p> <p class="ql-block">( 1954年 苏州 秦静珍 黄俊 与 叔叔: 徐正常 徐青禾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6 年秋,秦静珍阔别了生她养育她的故乡,独自一人踏上了漫长的求学谋生之路。随身携带的小箱里值钱的东西仅有一对母亲留给她的金耳环。这一走就是 20 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先赴上海,找到作裁缝的青禾叔。青禾很爽快的收留了她,不但管吃住,还传授制衣的手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七”事变后,又去南京,进入国民党陆军 130 医院培训队,学习掌握野战医护知识技能。“8.13”淞沪会战后,大批中国军队伤员转到南京,秦静珍即留院作看护,救治伤员和救亡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淞沪会战自1937年8月打到11月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战事一天天紧张,国军节节溃败,日军步步紧逼,离上海仅几百公里的国都南京岌岌可危,达官显贵们纷纷逃离,人心慌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1 月,唐生智被任命南京守城最高长官,随即发表讲话,动员全体军民一致抗敌,誓与南京共存亡。同时下令撤去下关至浦口的轮渡,切断北逃的唯一通道,欲背水一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静珍和大家一样热血沸腾,抱着必死的决心,投入到这轰轰烈烈的南京保卫战之中。医院里挤满了从前线撤下来的伤员,她连续几天几夜不休息,处理战伤,清洗伤员身体,换药,喂水喂饭,接屎接尿,象亲姐妹一样安慰他们、鼓励他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与她并肩作战的还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勤(女,中共地下党员,解放后任甘肃省委机关党委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勤(男,后任广东省卫生厅厅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刘文英(改名 寒星,后任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白琴(后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她们在抗战初期就结下了深厚的战友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 张 勤 [女] 白 琴 </p><p class="ql-block"> 张 勤[男] )</p> <p class="ql-block">( 秦静珍 刘文英 [寒星]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2 月初,南京被围,日军兵临城下,几十万军民准备拼死一战。12 月 12 日唐生智突然向全军下达了总撤退的命令。一时间,各路部队夹杂着难民从四面八方象潮水般地拥向下关码头。唐生智和他指挥的军队一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留下的是几十万老弱妇孺和失去战斗力的伤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静珍所在医院遣散后,她与男女张勤一起,躲进了外交部的一个地下储藏室,备足了水和食物,用垃圾堵住入口,在黑暗中度过了漫长恐怖的十天。当她们走出地下室,影入眼帘的国都南京已变为废墟,街面上静悄悄的。事后才知道,十天的地下生活让她们躲过一劫,日本人几天时间里杀掉几十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span></p> <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六年12月13日,国都 南京城破…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屠城后,日本占领军急于恢复城市功能,建立新秩序,管制逐渐放宽。美国人开办的教会医院在鼓楼招收医护人员。为生存,秦静珍等 130 医院的人陆续加入该院。日本人不久接管了医院。他们以征服者自居,任意欺负中国人,医院上下百十口人几乎都挨过他们的打骂。女张勤就因为抗拒抢劫,被一日本兵殴打得鼓膜穿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亡国奴的处境使大家更加仇恨日寇,怀念独立自由的生活。夜晚,大家聚集在一起唱《义勇军进行曲》,眼泪止不住往外涌。每个人都盘算着如何尽快逃离。女张勤,这个唯一的地下党员发挥了作用,她把包括秦在内的十几个进步青年逐一争取过来,团结起来,使她们知道在遥远的北方,有一个地方叫延安,是全中国有志青年向往的抗日的革命圣地,那里还有一个军政大学在招生。从此,“到延安去”,就成为这十几个人的共同愿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8 年初机会来了,教会医院的院长拟到广州开设私人医院,秘密串联技术人员跟他走,并利用与美国人的关系联系到上海至香港的轮船。秦静珍等趁机加入其中,分期分批离开南京到达上海,随即乘外国邮轮奔向香港,这一行共三十多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过三天三夜的航行,轮船抵达香港。在港停留一夜,换乘小火轮到广东黄埔,又坐汽车到了广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大后方了,人们太兴奋了,太放松了,也太显眼了。三十多从敌占区来的年青人,身揣伪币,成群结伙的在大街上毫无顾忌的唱呀跳的,很快引起当地军警的注意。他们刚住进新亚大旅社,即被污为汉奸抓走,敲了一大笔竹杠后才被放出。秦静珍因为个子矮小,被当成小孩子放过了,没有入狱。这样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同期战友却在后来屡次政治运动中被揪住不放,说不清楚。接受这次教训,张勤等十余人果断摆脱院长和其他人,分散居住,分批北进,约定到武汉会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静珍和白琴结伴先行。战时的交通极为不便,她们或搭车、或扒车、或徒步,一路向北,马不停蹄,历尽艰辛,到长沙时两人已身无分文。不得已,找到一所学校食堂当杂工,解决了吃饭问题。打工一周凑足了盘缠,又继续上路。到武汉时,其他人也陆续抵达,十几人一个不少。</span></p> <p class="ql-block">( 广州 新亚大旅社旧址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董必武亲切接见了大家,说这么多医务人员的到来极为难得,现在我们正在华东地区组建新四军,那里非常需要你们,请你们考虑是否参加新四军。结果秦静珍、男女张勤、白琴和刘文英坚持去延安,其他人留下去新四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8 年五月初,她们顺利到了西安。在八路军办事处徐特立的安排下,奔赴延安。不同的是唯有女张勤是八办派汽车送去的,其余人徒步。秦静珍途中被恶狗咬伤,在老乡家住了有半个月,到延安时已到六月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终于到延安了,南京至延安,几个年轻人从沦陷区到国统区,又从国统区到边区,途经上海、香港、广州、长沙、武汉、郑州、西安,横跨了大半个中国,历时数月,行程几万里,历尽艰辛,锲而不舍,百折不回,难以置信。若没有坚定的信念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span></p> <p class="ql-block">( 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 )</p> <p class="ql-block">( 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到延安,秦静珍就被这里的革命气氛所感染。与沦陷区、国统区完全不同。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为救国救民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一起学习,一起战斗,到处是歌声笑声,自由、平等、博爱在这里体现到极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延安的学习是丰富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到延安,秦静珍被分到抗大总校四期二大队女生队,学政治、学文化,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到中国社会阶级分析,从党和军队的历史光荣传统到抗战方针路线,从语文数学到野战医学,无所不及。人们求知的愿望得到极大满足。教员是从全军全国各地抽调来的,教材是自编自印的。室外露天讲课。这里还可经常亲耳聆听中央领导的现场报告,除了毛主席、朱总司令外,张闻天、王稼祥、王明都去过。他们讲话不但博大精深,且深入浅出,还风趣幽默。秦静珍身处这优厚的政治环境中,思想觉悟逐渐提高,她的世界观就是在那时确立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延安的生活是艰苦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陕北气候干燥 ,多风少雨,冬天奇冷。吃的是小米、黑豆、山药蛋,定量,每日如此,穿的是土布军装,就发一身,天凉了要自筹棉絮羊毛充填夹层,自己动手纺线织毛衣(秦有一件保留至今),还要自编草鞋。住的是自己挖的土窑洞,大炕通铺。出门就靠两条腿走路。这对于来自江南水乡过惯大城市生活的女孩子们来说,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她们都在老同志带领下,度过难关,融入到抗大火热的集体生活中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延安的人们是幸福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是个恋爱的季节。1938年,一下子从全国各地涌入这么多男女青年,长期过集体生活,又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时间久了必然会擦出爱情火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俊,贵州兴义人,1936 年云南大学医学院五年本科毕业,学士学位,1938 年 3 月随云南朱家璧一同到延安。战争年代,一个高小生都被部队看作知识分子,宝贝似的。他,24 岁,名牌大学本科生,临床医学专业,成份又好,在延安可谓凤毛麟角,很快引起各级的注意和重用。入伍三个月入党,五个月任校机关卫生所长,年底任总校二分院长、一分院长,两院合并仍任院长。当院长时的津贴费与朱老总一样,都是一个月5块大洋。如此引人注目,自然有很多追求者,可他唯独看上了苏州人秦静珍,那时,她已调入总校医院当护士。秦静珍亦对这个大个子贵州人颇有好感。从二分院开始,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护士,并肩战斗在医疗第一线,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结下深厚的感情,打下牢实的基础。两人的命运从此紧紧联系在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与秦静珍一起参加革命的战友,也都先后在延安找到自己的意中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静珍在延安度过了近两年的岁月,这两年是她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她一生中最富于幻想、最浪漫、最有激情、最快乐的日子。</span></p> <p class="ql-block">( 1939年延安 左起:王松如 陈 恺 秦静珍 刘文英 黄 俊 )</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 黄 俊 1914年2月生 贵州兴义人 )</p> <p class="ql-block">( 1940年底 秦静珍 黄 俊在山西结婚 )</p> <p class="ql-block">( 从延安走出来的革命伴侣:</p><p class="ql-block"> 上:白琴 丁铁石</p><p class="ql-block"> 下:徐冰 张同久 )</p> <p class="ql-block">( 秦静珍 刘文英【寒星 】在延安)</p> <p class="ql-block">( 从延安走出来的革命伴侣:</p><p class="ql-block"> 上:刘仿龄 刘文英[寒星] </p><p class="ql-block"> 下:龚心锦 王抗搏 )</p> <p class="ql-block">( 从延安走出来的革命伴侣:</p><p class="ql-block"> 晏 质 洪 茵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9 年秋,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各地急需干部,中央决定抗大总校和部分学校教学员挺进敌后,总校医院也在其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支队伍几千人,由副校长罗瑞卿、教育长何长工带队,从陕西霞县东渡黄河,过同蒲路经晋察冀转向南,过正太路到晋东南,行程两千五百里,被称为“小长征”。这支庞大的队伍夜行晓宿,穿越日伪封锁线,中途又赶上敌人“大扫荡”,困难重重。医院在随队行进中,陆续收容了大量伤病员。黄俊带领秦静珍等医护人员全力进行救护治疗的同时,还要做好掩护、疏散、转移和补充给养的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0 年初,千里挺进敌后,最终抵达目的地山西黎平时,没有丢掉一个伤病员,没有死掉一个伤病员。经受住血与火的考验。罗瑞卿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静珍在这一年入党了。年底,与黄俊结婚了。</span></p> <p class="ql-block">( 1939年抗大总校师生离开延安,挺进抗日前线 )</p> <p class="ql-block">( 抗大总校副校长 罗瑞卿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0 年夏百团大战时,罗瑞卿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滕代远由延安来接替罗任抗大副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任不久他就得了痢疾,越来越重,日拉脓血便几十次,腹绞痛,里急后重,高烧不退。黄俊带了秦静珍、石化和校部秘书科长李挺并一个警卫排,在山西黎城西井的一个庙里抢救滕代远。中央派野战卫生部长钱信忠、政委孙仪之及德国医生米勒来看过,都认为脱水严重,若不及时补液、用抗菌素,生命危险。教育长何长工焦急的说:“你们把滕副校长的病治好,等于消灭敌人一个师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的条件极差,抗杆菌的药只有黄连素,把全太行区储存的进口 500CC 盐水都用光了,仍不够用…。黄俊和廖志山、秦静珍架铁锅烧柴火,自己动手制蒸馏水。静脉一点点缓慢注射还有输液反应,有反应也要输,救命要紧,并附以中草药治疗。病情很快得到控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党中央极为重视,滕代远的病情及治疗情况要向中央一天一报。彭德怀来了,与众不同,他进门就骂:“娘卖皮,让你嘴馋,搞一盘凉粉挂头上拉出去示众…”(滕是吃凉粉染疾)。两个当年平江暴动的领导人、红五军的缔造者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多月后,滕代远痊愈了。</span></p> <p class="ql-block">( 抗大总校副校长 滕代远 )</p> <p class="ql-block">( 太行山白衣战士 )</p> <p class="ql-block">( 黄 俊 与 滕首长 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0 年 12 月,秦静珍随黄俊调八路军总司令部,黄任卫生处长,秦到医务所当司药。主要负责总部首长的保健和机关的卫生工作。彭德怀、滕代远、左权、罗瑞卿及 129 师的刘邓首长都是他们的服务保障对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中接触最多、时间最长的是彭老总。彭无大病,就是消化不良,每天要大便两次,不能吃生盐,要吃炒熟了的盐。胃部不能受凉,否则会腹泻。秦静珍给他缝了个腹带,他一年到头都带着。当时中央有个特殊规定,对那些身体不好的首长,保证供应少量的蛋、肉、糖,必须执行。太行山区仅彭德怀、刘伯承可享此待遇。彭是看到这个电报的,但置之不理。警卫员按黄俊主意,把鸡汤拌到菜团子里,被吃出来,骂了一顿。以后,再无人敢提此事。四三年,山西天灾,先旱后涝,粮食奇缺,部队和老乡以树叶野菜充饥。彭总跟着大家吃树叶,胃痛得厉害也不告别人,谁劝也不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彭德怀脾气暴是出了名的,据说越是对高级干部越严厉。386 旅陈赓在延安听报告,主席的水端起就喝,唯独是见了彭老总就躲。在黄俊秦静珍眼里,彭老总是非常爱护群众爱护官兵、非常和善的老前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没啥嗜好,平时没事就背着手,只身串老乡家聊天,老乡都叫他老彭。或者直接到干部战士宿舍了解情况、问寒问暖,解决问题。他对技术干部更是尊重、关爱。谁都知道,彭老总最烦的是女同志骑马从他面前走过,据说江青都被他骂过,骂得很脏…。有次部队行军,彭总在路边远远看见有一女兵骑马过来,正要发作,有人告他说那是黄处长的爱人,旋即怒容收起,没有吭气。</span></p> <p class="ql-block">( 山西辽县麻田 八路军总部旧址 )</p> <p class="ql-block">( 黄 俊在八路军总部 )</p> <p class="ql-block">( 秦静珍 在八路军总部 )</p> <p class="ql-block">( 彭老总非常爱护百姓、爱护官兵,对技术干部更是关爱和尊重,私下里非常和善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3 年 7 月,彭德怀调回延安,邓小平接替其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总部机关驻山西辽县麻田村。麻田分上、下麻田,两地相隔不远。黄和秦在上麻田,邓一家住下麻田。有天深夜,黄俊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邓的警卫员闯进来说,卓琳要生了。黄备齐药械,叫上陈友孟(唐平铸妻)、秦静珍向下麻田跑去。村口远远看见马灯闪烁,邓政委在喊:“处长同志,快点哟!要掉下来啦…”。接生是在老乡炕头进行的,黄俊主要操作,陈友孟为助手,秦静珍负责刀剪、敷料消毒。还好,是顺产,母子平安,生下一大胖小子。小平同志很高兴,当即起名“胖子”。后来,刘伯承给改了名字,叫邓朴方。</span></p> <p class="ql-block">( 鸟瞰 左权县 麻田村 )</p> <p class="ql-block">( 卓琳 邓林 邓朴方 邓小平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俊和秦静珍生有三子一女:理华、建华、新华和明华。唯一的女儿明华在四岁时,因战时条件太差,不幸染病夭折。长子理华出生后的经历最为坎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理华生于 1942 年初,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5 月日寇调集了三万精锐部队,对太行山根据地进行“大扫荡”,目标就是八路军总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彭德怀和左权参谋长亲自组织机关撤退,突破敌人合围。总部机关人员装备繁杂,行动迟缓,始终摆脱不了日军。黄俊、秦静珍抱着刚几个月大的理华从麻田转移出来,连日行军,疲惫不堪。部队停下来休息,饭还没做好,突然一排炮弹在身边炸开,机枪声四面响起,警卫连端枪猛扑过去。指挥员喊:分散向山里跑,不要停…。到处是枪炮声和日本人的嚎叫声。这时突然发现公务员张成文(18 岁)抱着理华不见了,丢了。部队建制已打乱,人们各自为战分散突围,没法找孩子,两人只有拼命往山里跑。可连续翻过两座山仍甩不脱敌人,精疲力竭,口干舌燥。秦静珍实在跑不动了,喘不过气来,坐在地上说:“你跑吧,别管我了…”。黄俊二话没说背起秦就跑,一口气跑了七八里地,在山上找到个石洞隐避起来。这才发现秦的双脚打满血泡,走不了路了。在洞里躲了一昼夜,其间日军曾搜索到洞口,两人枪上膛,准备与敌同归于尽,好在没被发现。第二天,又背着秦翻山越岭,终于冲出了敌人封锁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总部机关被打散后,张成文背着孩子随彭总的大部队跑,在大山里转了几天,又饥又渴,理华啼哭不止。机要科长钱江(后任总参三部政委)的爱人洪辉刚生孩子不久,多次过来给理华喂奶。不幸的是她们自己的孩子几天后马夫抱着,被鬼子撞上,用刺刀挑死了…。夜间行军,小孩子哭声传得很远,非常危险。彭总听到后大吼:“谁的孩子在哭!”当即指示张成文把孩子寄托到老乡家,还强调要记准地方,以便日后回来找。张照办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扫荡结束后,秦静珍在总部见到彭总。听说孩子还没找回,对她说:“到管理科去取十块大洋,把孩子弄回来。”秦取了钱连夜骑马出发,找到那个老乡家。理华已变了样,又红又胖,手、脖子上套着铜圈圈,孩子失而复得。太行山的老百姓用金贵的小米喂养了孩子,用生命保护了八路军的后代。理华以后又五次寄养在老乡家,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父母身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次反“扫荡”中,左权为掩护总部转移,英勇殉国。牺牲前,他刚给坐月子的秦静珍送去大米和一个马袋子,他知道她是苏州人</span>。</p> <p class="ql-block">( 突围!突围!冲出敌人的包围就是胜利 )</p> <p class="ql-block">( 1944年 麻田 黄 俊与理 华 )</p> <p class="ql-block">( 1944年 麻田 黄理华[中] 与总部机关的孩子们,远处站立笑者系接替左权将军的 滕代远 )</p> <p class="ql-block">( 1949年 太原 黄俊 秦静珍 和 理华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战胜利后,黄俊调太行军区任卫生部长,走上了部队卫生领导工作岗位。秦静珍入晋冀鲁豫北方大学医学院学习。金友志、杨复兴、张葆樽、曹瑞洪都是她的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9 年太原解放,组建山西省委省政府,黄俊被任命为省卫生厅长。人民日报刚登出政务院的委任名单,省委省政府的酒席都吃过了,聂荣臻、薄一波接连两次联名急电,调黄俊回北京,另有任用。不久被任命为华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56 年为北京军区后勤卫生部长。秦静珍进城后,在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任医生,1959 年因心脏病发作,坚持边工作边休息,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才离职休养。</span></p> <p class="ql-block">( 1957年军区卫生部部务会,左一 黄俊 )</p> <p class="ql-block">( 1961年越南人民军军医局专访北京军区卫生部,黄俊【左四】、卫生部领导与其代表团团长黎文奉【左五】等合影 )</p> <p class="ql-block">(晋冀鲁豫北方大学医学院院长 钱信忠【左七】 与他的学生们合影,秦静珍 【二排左九】 )</p> <p class="ql-block">( 1952年 军区总医院 前 赵振琴,右一 秦静珍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一个跨世纪老人、一名老党员、老军医,秦静珍长期战斗在医疗第一线,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本职工作。在战争年代及和平时期,为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和军队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活中的秦静珍,为人正直善良,处事低调本分,一生小心谨慎 ,是个勤快简朴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前身为国民党陆军总院。与秦静珍共事的既有我们党自己培养的干部,又有新加入革命队伍的起义人员。秦当时是大内科党支部书记,她在院党委的领导下,正确贯彻党的政策,一视同仁,团结同志。她从不整人,不打小报告,不搞小动作。对老知识分子、老主任尤为尊重,始终尊称王世凡、贾克明是自己的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她对伤病员尽心尽责,全心全意。她经常和营养技师李瑞芬研究重病号的伙食改进,还用土办法制作冰激凌,受到科室和伤病员的一致好评。</span></p> <p class="ql-block">( 秦静珍 在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任 医师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秦静珍重感情讲情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革中老战友落难,她主动接济帮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理华的奶妈在太行老区病故后,将其女儿收养,供她上学,直至参加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视老战友的儿女如己出,疼爱有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对灾区捐款捐物历来康慨大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不忘旧情,对曾在身边工作过的警卫员、公务员、马夫、保姆,关心爱护,有的几十年仍保持密切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教育儿孙:诚实、守信、宽容、博爱、自立、节俭、不拍、不贪。</span></p> <p class="ql-block">( 1953年 全家福 )</p> <p class="ql-block">( 1971年河北 宣化 秦静珍去新华连队探亲)</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小三轮车是家里常用的交通工具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太行山八路军总部的特殊经历,使秦静珍能直接接触到党政军的高层领导及家属,有些还很熟。个人参加革命的经历亦不凡,颇具传奇色彩。她从不以此为资本炫耀,不攀拉关系、谋取私利。55 年评衔,秦定正营大尉,行政 15 级;黄俊 52 年任华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55年授大校军衔,行政9级。56 年为北京军区卫生部长,这一干就是 20 年没动。其间,经历了从华北军区卫生部到北京军区后勤卫生部,军级到师级的转变,从直接领导三十多所医院的指挥机构到纯机关性质卫生指导部门的转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化大革命中,黄俊亦受到不公正对待,长期闲置不安排工作。1969年后,疏散到山西临汾、河北保定。1979年重新任职军区后勤部顾问,但在京久无住房,暂居大杂院十平米的陋屋,直至去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静珍一生小心谨慎,这是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建国后,政治运动没停过,镇反,三反,五反,反右,文化大革命,一个接一个,无不把阶级、阶级斗争放在首位。秦出身成份高,这始终是她的沉重的思想包袱,也是影响她进步的障碍。政治运动中,一些熟识的老前辈老首长挨批挨整、接连倒台,对她震动很大。她说话小心,做事谨慎,从不开玩笑。她怕犯错误,怕家人犯错误,怕挨整受牵连。</span></p> <p class="ql-block">( 1955年 秦静珍 授大尉衔 )</p> <p class="ql-block">( 1955年授予 黄俊 大校军衔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秦静珍爱干净,家里什么时候都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窗明几亮。大人孩子不要求穿得多好,但一定要整洁,不能邋遢。在消化内科养成的卫生习惯,影响了一家人。她勤快,凡事爱自己动手。几个孩子的衣服被褥大多由她亲手剪裁缝制。三年自然灾害时,副食供应紧张,煤渣胡同 3 号大院成了菜园子,以家庭为单位,开荒种地养家禽,各显其能。秦静珍干得最出色。她把房前屋后空地全利用上了,种的瓜菜长得最好,养的鸡下蛋最多,还自己磨豆浆、点豆腐,做酱,能腌制十几种咸菜。她自己不好吃,却烧得一手好菜。同样的食材,她做出来味道就是不一样。她简朴,最不能容忍浪费和奢华。战争年代培养的艰苦朴素作风,伴随了她的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1年3月11日,黄俊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span></p> <p class="ql-block">(1981年春节 最后一张全家福相,一个月后,黄俊去世 )</p> <p class="ql-block">( 黄 俊 的追悼会一千余人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p><p class="ql-block">骨灰室合影:左起 田向东 黄晴 胡师刚 刘启秀 黄志波 何娟 苟东江 黄志晖 秦宜 秦静珍 黄新华 黄理华 黄建华 黄志坚 小瑞 保姆 黄志刚 吴桂琴 李治 金江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与她相儒以沫半个世纪的爱人走了。她又独自支撑这个家三十年。如今,战争年代的老战友先后去世,南京一起出来的没了,延安时期的没了,老太行的所剩无几,都已是年过八九十的老人了。秦静珍总是说,当年让日本鬼子追的满山跑,能活三十岁就不错了,没想到一家伙活了九十岁,够本儿了。她把生死看得很淡,说:“生是党的人,死作党的鬼”。早早就写下遗嘱,死后丧事从简,不给组织找麻烦,不搞遗体告别。她常年身体不好,1938年就发现有先天性心脏病,1987年作肺叶切除手术,2005年患帕金森综合症,2010年底因吸入性肺炎入军区总医院,经干一科抢救脱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2年4月21日,秦静珍因肺炎住307医院。5月8日病情突然恶化,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经呼吸科医护人员全力抢救,转危为安。人们期待着她再次创造奇迹,度过难关。然而,医学不相信奇迹,奇迹没有发生,秦静珍终因多个脏器衰竭,回天无力,于2012年8月18日16点50分离世,走完了她最后的人生历程,终年98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遗体于8月20日晨火化。骨灰与黄俊骨灰合一,安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秦静珍 实足高龄97岁离世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心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走了,这个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人走了,到另一个世界找最疼爱她的人去了。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我感到孤独,前所未有的孤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给了我生命、给了我血肉之躯。自此,只要有她伴陪、有家呵护着,就感到安全、感觉温暖;上幼儿园夜间从梦中惊醒,喊出的是“妈妈”;读书时自行回家走几十里不知累,还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当兵后走南闯北几十年,历尽艰辛,甚至面临危难,想到有家在身后,心就踏实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每推开家门,迎来的总是慈祥的微笑、绵绵的乡音和那熟悉的馨香气息,整个人一下放松了,有家的感觉真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还是那间屋子,还是那张床、那张桌子、那个轮椅、那个拐杖、那个药盒、那套碗筷…,感觉却是空荡荡的寂静。我意识到这个家没了,一切都成为过去,留下的仅仅是甜美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妈妈,我想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2年8月 北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