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尊重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人陪伴老人,是对孩子最实际的言传身教。孩子敬重老人,是对传统美德最有力的继承。</p><p class="ql-block">那么,在这个认识传统、尊敬老人的节日里,也是教小朋友了解传统习俗,教导孩子要孝顺长辈的好时机哦~</p> <p class="ql-block">重阳节是什么?</p><p class="ql-block">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古人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曰“重阳”,是中国的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现在的重阳节,被赋予新的含义,在1988年被我国定为“老人节”,“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之意,而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九九重阳”就被认为是祝福老人长寿的好日子,提倡尊老、敬老、爱老、助老。</p> <p class="ql-block">重阳节习俗</p><p class="ql-block">赏菊</p><p class="ql-block">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风俗。汉代此俗当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故事而来。</p><p class="ql-block">到了魏晋时代,登高的日期已专定在九月九日。《荆楚岁时记》说,九月九日,士农工商各行业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千金月令》也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菊以畅秋志。”东晋诗人谢灵运为了登高的方便,还自制了一种前后装有铁齿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人称“谢公屐”。</p> <p class="ql-block">饮菊花酒</p><p class="ql-block">古时重阳节,饮菊花酒之俗,汉代已经存在,《西京杂记》即载有此事。据说古代的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的。在重阳时节,采下初开的菊花和青翠的枝叶,与黍米和在一起酿酒,酿成后一直保存到第二年重阳食用。《梦粱录》则说:“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 ‘延年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九之厄。”俗说饮菊花酒可以令人长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益人们的身体健康。重阳佳节,在登高赏菊之余,饮上一杯甘甜、健身的菊花酒,更增添了节日的情趣。</p> <p class="ql-block">吃糕</p><p class="ql-block">重阳节吃糕,如同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应时节令食品。历史上重阳糕经历了多次变革:汉朝时叫“蓬饵”;唐朝时叫“麻葛糕”和“米锦糕”;宋时叫“菊花糕”、“重阳糕”;清朝时则叫“花糕”。从民俗意义上看,“糕”与“高”同音,古人相信“万事皆高”之说。重阳时吃糕,象征步步登高,意义独特。据史籍载,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也被用于馈赠,颇具礼俗意义。《帝京岁时纪胜》载:“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有油糖果炉作者,有发面垒果蒸成者,有江米黄米捣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为标识。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 。</p> <p class="ql-block">插茱萸</p><p class="ql-block">古代重阳节插茱萸之俗风行。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其味香烈,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利五脏等功用。古人把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称“辟邪翁”。每逢重阳节人人都要佩带。这种习俗在汉代就已出现。《荆楚岁时记》中已有记载。</p><p class="ql-block">到唐代流行甚广,被大量写进诗文中。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万楚的《茱萸女》也写道:“山阴柳家女,九日采茱萸。复得东邻伴,双为陌上妹。插枝着高髻,结子置长裙。”宋代,插茱萸之俗不如以前盛行。宋代以后,重阳插茱萸的习俗开始衰微,而直接作药用,在明清时,又用袋装茱萸以避毒害。如今,插茱萸的习俗已不传行。</p> <p class="ql-block">放纸鸢</p><p class="ql-block">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p><p class="ql-block">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给孩子上堂敬老课</p><p class="ql-block">爷爷奶奶为什么可以不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他们也像爸爸妈妈一样工作,现在他们年纪大了,身体不像年轻时那样好了,所以也不应该再工作了。就像宝宝,每个星期要到学校去学习五天,到了周末就可以放松休息了,爷爷奶奶已经工作了好多年了,现在到了休息的时候了。</p><p class="ql-block">爷爷奶奶为什么送我去幼儿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像宝宝是爸爸妈妈的孩子,爸爸妈妈也是爷爷奶奶的孩子呀!爷爷奶奶爱宝宝,也爱爸爸妈妈,虽然他们年纪大了,还是想帮我们做一些事情,来表达他们对我们的爱。所以我们要尊敬爷爷奶奶,也要多为他们做一些事情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p><p class="ql-block">那爸爸妈妈是不是也会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啊!那是自然规律。爷爷奶奶从前也是像你一样的宝宝,后来才慢慢长大、变老的。爸爸妈妈和宝宝也会慢慢地变成和爷爷奶奶一样的老人的。就像树叶在春天生长,到冬天凋落,变成泥土滋养大树,让大树明年再长出新的叶子一样,正是有了爷爷奶奶这样的长辈,才有了爸爸妈妈,也才有了宝宝呀!所以我们应该尊敬爷爷奶奶和所有的老人,因为他们养育了我们。</p><p class="ql-block">那我应该为爷爷奶奶做些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以做很多事情呀!比如扶爷爷奶奶上下楼梯,为爷爷奶奶盛饭,陪爷爷奶奶说话。其实,只要留心,宝宝就会发现其实可以为爷爷奶奶做很多事情。</p> <p class="ql-block">布置敬老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直以来,经常是长辈们围着孩子团团转。今天,让孩子做一天“小拐杖”,为爷爷奶奶“鞍前马后”地跑一跑吧!吃饭时帮长辈放碗筷,饭后帮助妈妈收拾碗筷,睡前向长辈们道“晚安”。</p><p class="ql-block">外出时:问候遇到的长辈。乘车时,给长辈让座。 早晨,问候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为爷爷奶奶捶背,捶捶腿。好的东西先请长辈先吃。帮助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奶奶拣菜、替爷爷拿报纸等等。</p><p class="ql-block">给爷爷奶奶准备一份小礼物</p><p class="ql-block">上述尊老的行为不仅仅是重阳节要做,在日常生活里也理应做到。但在节日里也可以有一些特殊的仪式,如果可以的话,家长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动手给爷爷奶奶做份礼物。不用很复杂,手工卡片、折纸或者是一幅画都可以。</p><p class="ql-block">让小宝贝们意识到,这是个很值得重视的节日,老人们很重要。另外教会小宝贝感恩,在这特殊的日子里要谢谢爷爷奶奶,他们就像爸爸妈妈一样重要。</p> <p class="ql-block">和爷爷奶奶玩游戏读绘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孩子们在家可以与爷爷奶奶一起做游戏,比如和爷爷奶奶一起绘画、一起贴贴纸等,让孩子在嬉笑欢乐的氛围中给爷爷奶奶带去幸福感,表达对爷爷奶奶的关心和爱护。</p><p class="ql-block">亲子阅读的益处多多,绘本的种类也多种多样,其中,对爷爷奶奶表达爱的也有很多,比如《会飞的抱抱》、《先左脚,再右脚》、《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等。在重阳节这一天,不妨让孩子与爷爷奶奶一同阅读绘本故事,通过绘本故事中的亲情流露,不仅让孩子感受到爷爷奶奶对自己的关爱,更增进了隔辈亲子之间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说重阳节很重要?</p><p class="ql-block">一是这是个很好的机会让孩子认识自然规律,知道生命轮回,知道任何一个生命过程值得尊重。</p><p class="ql-block">二是不仅要让孩子知道爱幼,也要知道尊老。你现在怎么对待老人,以后你老了你的后代就会怎样对你。</p><p class="ql-block">三是学会感恩,懂得感恩爷爷奶奶,也会懂得感恩父母。当然,家长更应当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好榜样,让他看到你在重视你的爸妈长辈。</p> <p class="ql-block">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天生的,因此,家长们也要以身作则,让孩子们真正尊老爱幼、懂得感恩长辈,也能懂得感恩父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