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兄弟六个,父亲行五,此外还有两个姑姑,我爷爷是富甲一方的大地主,爷爷在世时家道非常殷实。我7岁跟父亲回老家,负责接待我们的大队干部开玩笑地对我说“这个大队部当年就是你们家的大院”,那白墙、青砖、黑瓦、高门楼的地主大院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安徽省宿州北部边陲与江苏省徐州毗邻的杨堡寺后村,有户胡姓的富豪拥有百顷良田,在村寨中营造了豪宅,共有厢房、耳房百余间,号称“胡家大院”。豪宅是并排的两个五进院落,我爷爷弟兄俩人各住一院。豪宅门楼高耸,围墙森严铁壁,为杨堡胡氏显赫一族。据《徐州府志 选举表》所载萧县胡氏人物记载,胡家晚清出过一位文举人胡庆兰(字芗亭,道光辛卯(1831年)科举人),胡庆兰中举后选择了直接入仕,官至上元县(南京)教谕,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长,正八品(类似正科级),在清朝九品十八级中位置比较低,但教谕一般由举人出任,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曾国藩曾给胡庆兰亲笔题写匾额(应该是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时间),胡家从此名扬徐淮地区。1917年5月24日,我父亲胡方渡就出生在这个显赫的“胡家大院”里。</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爷爷去世早,孩子们都还小,缺了顶梁柱,家里的日子逐渐不那么顺畅了,这时候就要提一下我的奶奶了。奶奶本姓杨,嫁到胡家后改称胡杨氏,奶奶不识字,但是非常有思想,她那时候就认准了人要有文化,因此持续不断的卖地供几个孩子上学,到快解放的时候家里的地基本上卖完了,几个孩子在当时的文化已经很高了,后来大多参加了革命,活到解放的有三个成为了党的高级干部。解放后,家里基本上没有土地了,划成份时被定了个破落地主。</p><p class="ql-block"> 我小的时候,父亲把奶奶接来家里住过一段时间。那时候我们家住在北京东交民巷原天主堂神父的住宅里,这种老房子非常讲究,朝南的方向整个是一条阳廊,所谓阳廊就是有着通顶玻璃窗的大走廊。一到冬天,明亮的阳光照到走廊里非常温暖,把寒冷的外界和住房隔开。阳廊的尽头隔出了一间小屋,原是作为花房用的,父亲让奶奶住在这间玻璃暖房里,说奶奶怕冷。记得父亲还给奶奶准备了一个铁皮的大点心桶,里面装满了各式糕点,奶奶说桶里的点心满满的她才放心,现在想起来可能是三年自然灾害在老家饿怕了。当然了,我也会经常找奶奶蹭块点心吃。</p><p class="ql-block"> 奶奶是小脚,我对小脚充满了好奇,记得每天晚上奶奶都要洗脚,我偷偷躲在门外往里看,其实奶奶也知道我在门外偷看,但是装作不知道。奶奶解裹脚布就要解半天,裹脚布一圈一圈又一圈,把那个严重变形的脚裹得紧紧的。</p><p class="ql-block"> 奶奶的小脚就像粽子一样,从上面看只能看见脚背到大拇指这样一个三角形,其它四个脚趾全都翻到脚心去了。从下面看,除了大拇指是伸直的以外,其它四个脚趾依次翻进来,尤其以小拇指翻得最厉害。如果形容一下,还真有点像竖着大拇指的手,大拇指是直的,另外四个手指翻向手心。现在已经看不见小脚了,小脚实在是不人道。</p><p class="ql-block"> 奶奶的鞋在老家都是自己做的,到北京只有去东安市场买了,那时候东安市场的一些老字号鞋店里还有小脚鞋卖,不同布料的小脚鞋还有好多种样式,鞋面上还会绣一些花花草草,真挺漂亮的。买小脚鞋的地方还会有裹脚布卖,裹脚布也都是纯棉布的,现在已经看不到这些东西了,要看只能去博物馆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