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这是一个既朴实又厚重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说,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 有的人说,自己一个人也可以是家;有的人说,和你在一起就有了家;有的人说,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也是家;人类学家使用时,说它是包括父母及子女的生育单位;社会学家则认为,家是社会的最小细胞……不管怎么说,家是港湾,家是情感的栖息地,家是精神寄托的场所,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义乌师范美友之家的这个“家”,就是我们这些成员精神上的港湾、栖息地、寄托地。 义乌师范美友之家的这个“家”,由刚开始时的“话题”华丽转身为“美友之家”,时间上虽然没有成年,刚满两周岁,但是,家庭成员遍及国内,名声响彻省外,荣誉接连不断。这个“家”能有现在这样的局面,离不开家主的呕心沥血、持之以恒、努力拼搏;离不开家庭成员的辛勤耕耘、无怨无悔、努力创作。我们这个家,之所以能有如此光彩,是因为这个家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人心齐,是这个“家”的第一个显著特点。这个“家”在当家人虚泉映月的引导下,“家”中的党员同志起到模范作用,各位成员心里都有一个谱:人心齐,泰山移;心不齐,尽扯皮。因此,所有成员即使不居住在一起,“家”中的大事小事了如指掌,人人洞察一切,个个洞若观火。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义乌师范美友之家;每天临睡前的最后一件事,还是打开义乌师范美友之家。每位成员心系义乌师范美友之家,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家”中的新情况、新气象、新方向;理解成员之间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情绪;确定自己的新投入、新方法、新行动。成员之间互动频繁,精神上互相鼓励,健康上互相关照,“家”中的某个成员身体有恙,有的成员前往慰问;有的成员捐钱解决恙者燃眉之急;有的成员驱车几百公里去探视;实在没有办法的,就在美友之家的平台或电话里互诉衷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样的场景怎不叫人感动!怎不叫人热泪盈眶!怎不叫人心心相连?! 力共振,是这个“家”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每个家的组成,离不开每位成员的努力。常言道:众人拾柴火焰高。当然在拾柴的过程中,需要每位成员的合力,只有使每位成员的力量发生共振,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实确实如此,这个“家”中主持人身先士卒,用自己的才智不断创设共振的环境和因素;优秀管理员、优质作者北山老头,身系这个“家”,孜孜不倦地为共振悉心谋划;兰溪的夜深沉、磐安的安徙、金华的丁晓森、何建新发挥他们的光和热,给这个“家”振出一片新天地;优秀评论员、优质作者逗逗奶奶,也就是大家共认的“大姐大”,时常关注着这个“家”,为共振提供必要的引信;善做视频的范德虎,为共振鼓起了强劲的风帆;具备文化素养的何占毅、墨香、吕道健、傅文娟、王海萍,余汇文,用自己的才能振出“家”中的强音;有文艺细胞的朱蓓,用她那悠扬的歌声;喜欢抚琴的朱书芳,用她那动听的琴声;为共振增添了共振的动力;还有李素芳、珍妮、陈雪芳等一群成员积极参与互动,为共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信念,是这个“家”的第三个显著特点。各位成员具备的是什么信念?信念就是对这个“家”非常信任、坚定不移,是各自的情感、认知、意志对这个“家”高度信赖,是对这个“家”能做到身体力行的一种积极态度!大家明白,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信念也跟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只有不断融合实际情况,融合周围的物质环境;不断磨砺和完善;不断进步与成熟,才能进入高层次的信念,延伸信念的范围和内涵。于是乎,“家”中的成员通过文字、精神、环境来加强自己的信念。为了使信念更上层次,有的成员专门收集相关的格言、警句在义乌师范美友之家中发表;有的成员书写有关的话题、美篇出现在义乌师范美友之家;有的成员把自己坚定信念的心得体会,展现在义乌师范美友之家。集腋成裘,经过多种形式的指点和教化,诸如奕博的《龙川•党建》、丁晓森的《拂晓》、李素芳的《生活小窍门》,还有《小聚》、《再聚聊尊重》;梅叶的歌曲、翁龙起的太极拳、施广丰的乒乓球……让这个人丁兴旺的“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喜笑颜开。这个“家”的成员们,在愉快中生活,在幸福中成长,在接受新生事物中坚定自己的信念。 义乌师范美友之家的成员们,为了自己的“家”,不辞辛劳、群策群力、积极肯干。对取得的成绩,用心去呵护、去珍惜,每位成员鼓足干劲、昂首挺胸、神采奕奕地焕发出干劲、韧劲、强劲,大家集思广益、同心协力、深耕细作,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个“家”中,有良师益友、有先锋楷模、有任劳任怨……对这个“家”,我眷恋、我骄傲、我稀罕,衷心祝愿义乌师范美友之家发扬光大,真诚期望义乌师范美友之家这膄舰艇,在历史的长河中游弋得更长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