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陕西羚牛。

冯刚

<p class="ql-block">国宝陕西羚牛。偶蹄目牛科羚牛属哺乳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俗称扭角羚、野山牛、盘羊。其体形粗壮。尾短。吻鼻部隆起且裸露。前额隆起,毛短而蓬松。角基粗,由头顶长出后先向上升起,又突然翻转,靠近头部,复向外伸,然后又向后弯转,近尖端又向内弯入。角黑色。侧蹄明显。额部及眼圈浅棕白色。头余部浅棕。喉、颈、肩、胸深棕色。耳壳背面近白色,腰及臀部杂有深棕黑色的毛,前肢下部前黑后白,后肢下部黑色,侧蹄有白色斑块。[22]因体形粗壮如牛,叫声似羚羊,故名羚牛。[23]羚牛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西藏和云南等地;在其他国家分布于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p> <p class="ql-block">在陕西佛坪拍摄羚牛—1。早都知道羚牛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非常健美。2015年6月下旬,我和好友谢林东来到陕西佛坪,保护区的党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当地有名的蒲永祥父子三人当向导,一切准备就绪,第二天就能出发。</p><p class="ql-block">结果天公不作美,当晚午夜,下起了大暴雨,大雨整整持续了一周,前往大山深处的公路一路段侧面山体崩塌滑坡,正在抢修,五天后才能通车。商量后决定用三辆摩托车前往。7月1日清晨,我们五人带着照相器材、帐篷、睡袋和食品出发了,车行走10公里左右,就被塌方的泥石流堵住,蒲家父子兵和老谢费了牛劲,才把摩托一辆辆推拉、扛过塌方路段。当摩托车拐弯在进山的土路行驶不久后,整个道路被几大块数吨重的巨石封死!</p><p class="ql-block">无奈,我们只能徒步爬山,蒲家父子兵分担扛起了所有器材和物品,我和老谢无任何负重。看着60岁的蒲永祥和俩儿子迈着有力的步伐,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对这些能吃苦耐劳的大山人产生无限崇敬之情。翻山越岭整整8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预设营地。好久没有这样爬山了,再说也快70岁了,累得我浑身酸痛,腿都快抽筋了,但望着眼前森林茂密、水草丰盛的大山,幻想着和羚牛亲密接触的镜头,一切累和苦都不在话下,这不正是拍摄野生动物的魅力所在吗?</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清晨5点多,天蒙蒙亮我们就出发了,我和老蒲的大儿子一组,山里很难走,40多分钟后,我们来到一片箭竹林里,箭竹不高,比较密,是埋伏拍摄的好地方。我架好了三脚架和相机、调好水平,刚在大镜头上盖上伪装迷彩网,小蒲贴在我耳朵跟说:“牛”。我顺他手势望去,两头白色的大牛,一前一后正朝着埋伏走来,这可是生平第一次见到野生的羚牛啊!我迅速掏出测距望远镜,一看,心花怒放,距离才90米。我立即打开相机开关,首先将快门模式调成单张静音拍摄,我们拍摄近距离大型野生动物有条规矩,从来不使用高速连拍快门模式,因为那样快门声响很容易吓跑动物。</p><p class="ql-block">两头大牛边吃草边往前走,我轻轻按动了一下快门,当时是6:34分,接着又拍了第二张、第三张......,此时羚牛离我们仅60米左右,显然没有发现我们。一会儿又出现一头大牛、两头小牛、后面还跟着三头小牛,一头大母牛带着她的孩子在吃草,半小时后,大牛躺在地上休息,还不停地反刍、咀嚼,小牛乖乖陪着妈妈,寸步不离,多么温馨、和谐景象啊,我边欣赏,边按快门。时间在快门声中飞逝,一个小时以后牛群在大牛的带领下开始朝着我们的反方向迁移。 (待续)</p> <p class="ql-block">在陕西佛坪拍摄羚牛—2。</p><p class="ql-block">牛群在大牛的带领下穿过一片低矮的箭竹林,然后又往上爬行,一边走一边回头观望,也许我们被发现,我们队伍中没有任何人站立或走动,目送着群牛爬上高坡,慢慢走进树林,当最后一头羚牛消逝在我们视野中,我们不约而同地扛起器材,顺牛的足迹很快爬上山包,气喘吁吁架起三脚架和相机。</p><p class="ql-block">牛并没有跑远,就在树林和林中草地吃草、休息,有的羚牛对我们突然出现,非常好奇地观望,我们迅速转动相机再次把它们的各种美丽姿态装入相机。蒲家父子兵夸我们运气好:有些人上山好几次,连牛毛都没见,我们头一次来,不仅见到一大群,而且还拍得这么棒,和羚牛真有缘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