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76年,对于广大中国人而言是特殊而又沉重的一年。这一年,伟人逝世、天灾肆虐,这365个日夜如同临帖行笔时不慎偏倚的笔锋,在工整修葺的字里行间中显得格外刺眼……</p><p class="ql-block">七月末,正值盛夏。中南海内,一封紧急电报被送入毛主席住处,发出这封电报的人,正是华国锋。此时的毛主席疾病缠身,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甚至连说话都颇为困难,但他还是强支病体,利用放大镜一字一句艰难地辨别着汇报上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沉寂压抑的气氛中,不待读完整篇汇报,主席已然老泪纵横,嚎啕大哭。他哽咽着,努力用细微的声音吩咐身边的警卫员:“去唐山,快去唐山!”</p><p class="ql-block">一、地动山摇的世纪之殇</p><p class="ql-block">没有哪个中国人会忘记这一场突如其来的世纪灾难。先将时间拉回地震前的几天,那几日,唐山市内“怪事”频发。</p><p class="ql-block">广袤的天空上时常飞过大批蜻蜓,蛰伏于黑暗中的老鼠们纷纷四散逃窜,飞鸟们抖着翅膀匆匆飞离树上的巢穴,再也没有回来...与此同时,唐山随处可见贩卖鱼的摊位,渔民们都感到诧异:这几天的鱼为何像无头苍蝇一样,不分青红皂白就往渔网里面钻?</p><p class="ql-block">这诸多异象引发了市民们的讨论,但大多并未放在心上,浑然不知这是地震来临前的预兆……</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拂晓之时,亚欧大陆东部沿海地区,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一带突然发生里氏7.8级的特大地震。</p><p class="ql-block">自华北地区至东北边陲,从工业都市至苍茫草原,突如其来的强烈震感让无数睡梦中的人们猝然惊醒,惶恐、不安的情绪倏然间充斥了半个华夏土地。</p><p class="ql-block">震中地区的唐山,被地震得骇人獠牙肆意啃食,剧烈的地壳运动摧毁了无数座房屋,掩埋了无数条生命,地动山摇,天崩地裂。片刻前还处于寂静拂晓中的工业重镇,化作满目疮痍的瓦砾废墟;无数睡梦中的唐山人民还来不及反应,便被死神镰刀夺去生命。</p><p class="ql-block">刹那间,无数家庭支离破碎……而这一切,只用了短短的23秒。</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由于距离震中的距离并不遥远,北京能够感受到强烈、明显的震感。无数玻璃窗发出痛苦的呻吟,天安门前的高大梁柱如同被蠹虫蚕食般“嘎嘎”作响。</p><p class="ql-block">中南海内嘈杂声四起,来往的工作人员神色匆匆,面色凝重。警卫员们迅速赶往毛主席住处,确认毛主席的情况,保护毛主席的安全。</p><p class="ql-block">此时的毛主席已经被强烈的震感惊醒,辗转间,他隐隐意识到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p><p class="ql-block">警卫员在确定主席并无大碍后,建议主席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但主席婉拒了警卫员的建议,他想待在此处,以便第一时间得知震感的相关讯息。但为了毛主席的安全起见,中央政治局常委还是决定让毛主席搬到防震的房子里去住。</p> <p class="ql-block">不久后,华国锋推门而入,向主席报告了唐山发生大地震的情况。但由于事发突然,再加上准备不足,当时关于灾区的信息并不充足。</p><p class="ql-block">“主席,我们已经开始进行调查工作了。”主席病榻前,华国锋俯身汇报情况。</p><p class="ql-block">“我现在身体不好……”主席拉着华国锋的手,尽管声音微弱,但依然坚定而严肃地说道,“地震灾害的问题你要处理好。”</p><p class="ql-block">华国锋郑重地点了点头。</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安顿好毛主席,华国锋继续为唐山大地震而奔波。紧急会议上,他要求尽快得知灾区的具体信息,多耽误一秒,灾区人民的希望就越少一分。</p><p class="ql-block">彼时,唐山地区的通讯设备与通讯网络被尽数摧毁,通讯系统处于瘫痪状态,无法及时地将灾区的信息反馈给中央。恰巧从唐山赶到北京的开滦煤矿矿工李玉林一行人赶赴中南海,如实汇报了他们所经历的地震情况,为中央提供了宝贵的灾区相关讯息。</p><p class="ql-block">“整个唐山都平了……”李玉林哽咽着说,“开滦煤矿矿井下还有两万多个矿工被困……”</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唐山大地震后,第一个向党中央报告的唐山矿工李玉林(右)和伤员们在一起▲</p><p class="ql-block">在主席关切的目光下,华国锋迅速组织起救援队奔赴唐山。短短两天之内,十万余名解放军战士来到唐山灾区,组织灾后救援工作。</p><p class="ql-block">即使在来到唐山之前,诸多参与救援任务的解放军们已经做好了面对天灾时的心理准备,但当真正看到唐山被地震摧残后无比惨烈的模样后,原本坚实的心理防线被猝然击垮,悲痛、惋惜而又无奈的复杂情绪填满了他们的胸腔。</p><p class="ql-block">眼前,瓦砾交错的废墟已经代替鳞次栉比的建筑,摧毁了唐山原本秩序井然的模样;死亡的气息弥漫在烟尘四散的空气中,令人感到窒息。</p><p class="ql-block">紧接着,搜救队、解放军、志愿者们不分昼夜、不辞辛苦地开展救援工作,不惜以血肉之躯对抗天灾。他们将多重力量汇聚一处,为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们搭建起数以百万计的简易住所,让他们经受错愕与惊慌的灵魂与肉体得以拥有一处暂时的栖居之所。</p> <p class="ql-block">连续几天的搜救工作,让无数瓦砾下的唐山人民得以幸免于难,他们拂去身上的灰尘,捂着伤口,怅然若失地看着自己曾经的、如今已化作断壁颓垣的家园。</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随着搜救工作的开展,关于唐山灾区受灾状况的具体数据也得到统计。</p><p class="ql-block">在这场里氏7.8级的特大地震中,共有24.2万人罹难,16万余人受伤,4千余名儿童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7千多个家庭无人生还,数以万计的家庭自此分崩离析……</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诸多触目惊心的消息与数据汇总起来,呈现出唐山大地震的凄惨原貌。悲痛之余,华国锋清晰地意识到,这场灾难的惨烈程度远超想象。再三斟酌、踌躇之后,他最终还是将情况汇成报告交付毛主席。</p><p class="ql-block">二、战胜灾难,砥砺奋发</p><p class="ql-block">地震后的第三天,中南海收到了来自华国锋的加急电报。电报上清晰地记录着有关于灾区的详细数据,冰冷的、字字滴血的数字令每一个读到它的人无不潸然泪下。</p><p class="ql-block">在得知唐山地震的具体情况后,中南海内的工作人员面临着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是否要把这篇汇报交付毛主席?</p><p class="ql-block">其实此前几天,主席就已多次询问过唐山地震的情况,但始终没有得到具体的消息。如今灾情的报告送达,大家反而害怕主席得知灾区的真实情况。彼时主席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倘若得知灾区的情况,过度伤心之下会让他的身体再受到创伤。</p><p class="ql-block">但一直瞒着主席也必然不是长久之计,权衡之下,华国锋最终还是将电报送到了毛主席那里。考虑到主席的身体状况,华国锋特意未在报告中放上灾区的照片。</p><p class="ql-block">在得知电报来自华国锋后,毛主席拒绝了秘书为他读报告的建议,坚持要自己读。病榻上,毛主席强支病体,颤颤巍巍的手中握着放大镜,一字一句艰难地读着电报上的文字。</p><p class="ql-block">“地震造成了超过24.2万人的死亡、数以万计的家庭分崩离析、七千多个家庭无人生还……”</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华国锋送毛泽东批阅的两份请示▲</p><p class="ql-block">他的手随着放大镜的移动而愈发颤抖,未待读完报告,脸上便已是老泪纵横。</p><p class="ql-block">主席曾经历过战友牺牲的哀伤,体会过骨肉相离的悲痛,但身为领袖,他大多数时候都收敛起自己脆弱的一面,少有宣泄悲伤情绪的时候。但如今面对血淋淋的统计数字,面对一条条消逝的鲜活生命,他再也无法压抑心中的悲痛,嚎啕大哭起来。</p> <p class="ql-block">他怎能不感到悲痛欲绝呢?这简简单单的几个数字,将多少条鲜活的生命尽数掩埋!这是他的同胞,他的人民,是中国大地上不可或缺的一批人,此时却如同烈火燃烧后的余烬,猝然间随风消逝。</p><p class="ql-block">悲痛之余,他也深知灾难已无可挽回,及时展开救援,救出更多的受灾群众才是首要选择。</p><p class="ql-block">于是,毛主席吩咐身边的人将华国锋叫到床前,对他说:“快去唐山,带我慰问灾区的人民,一定要安排好灾民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8月4日,在毛主席的任命与嘱托下,华国锋作为中央慰问总团的团长,与中央慰问团赶赴唐山,一同访问受灾群众的安置点,代表毛主席与党中央为他们送去关切与慰问。</p><p class="ql-block">在党中央的殷切关怀、解放军舍生忘死的昼夜搜救、以及唐山人民的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英雄精神之下,地震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中,饱受天灾摧残的唐山开始重建,并取得了迅速而明显的进展。许多得以重建的地方恢复了水电供应,平和冲淡的人间烟火气在尚未清除的瓦砾废墟上,绽放出寓意着重生的希望之花。</p><p class="ql-block">至10月下旬,唐山的灾后抢险工作已步入尾声。</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解放军各路救援大军昼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灾区,抢救遇险群众▲</p><p class="ql-block">抗震救灾结束后,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之下,参与抗震救灾的解放军们即将离开唐山。</p><p class="ql-block">三个月的朝夕相伴,让唐山人民对解放军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深知救援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党中央的支持。当听闻部队即将离开唐山时,许多唐山人民自发地前来送别。</p><p class="ql-block">面对这些曾救自己于水火之中的子弟兵们,唐山人民热泪盈眶,他们纷纷将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东西塞给解放军。战士们不接,就硬塞到他们的口袋、包裹里。解放军临行前,许多百姓还拉着他们的手,不忍他们离开……</p> <p class="ql-block">是了,军民鱼水情。在灾难来临之时,人民子弟兵们身负党的号召,奋不顾身,奔赴抗震救灾一线,竭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一幅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场景。</p><p class="ql-block">三、斯人已逝,生者如斯</p><p class="ql-block">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毛主席依然将“拯救中国人民”置于心头的首要位置。每当有关灾区的信息送达,主席都要亲自用放大镜去看;即使是身体虚弱、心力交瘁的时候,他也会要求秘书为他将报告读出来。</p><p class="ql-block">8月18日,中共中央《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文件起草后,第一时间就交付毛主席审阅。而这,也成为了主席生前圈阅的最后一份中共中央文件。</p><p class="ql-block">1976年9月9日,在唐山大地震已过去一个半月,北京城刚刚步入初秋的那天,毛主席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噩耗传出,举国悲恸。</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毛主席为共和国做出的伟大贡献。而尚未完全从地震阴影中走出来的唐山人民,在得知主席逝世的噩耗后,无不潸然泪下。</p><p class="ql-block">他们是主席生前最为牵挂的一批人,如今主席走了,他们能做的,只有尽力地重建家园,构筑出比以前更为精彩,更为幸福的生活,以此告慰主席的在天之灵。</p><p class="ql-block">其实自1970年开始,主席的身体状况便每况愈下,逐渐大不如前。毛主席是一个十分爱好运动的人,他热衷于多项体育运动,晚年还有冬泳的习惯,这充分体现出他过人的身体素质。</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但在时间的消磨下,即使是如同主席一般的伟人,身体的状况也逐渐不容乐观。在长期的工作劳累之下,主席患上了诸如低血压之类的慢性病,并逐渐恶化,甚至一度陷入昏迷状态。</p><p class="ql-block">倘若身体上的病痛还可以凭借坚毅的意志战胜,那么精神上的打击则如同晴天霹雳,煎熬这这名伟人的内心。因为,那一年,曾经与毛主席一同奋战的革命战友先后逝去;那一年,唐山发生特大地震……</p><p class="ql-block">在主席生前最后一段时光中,病榻上的主席所牵挂的,无时无刻不是唐山市的受灾群众。</p><p class="ql-block">他这一生,从嘉兴游船到天安门上,从湖南韶山到首都北京,从图书馆中孜孜不倦的求学少年到中南海里鞠躬尽瘁的国家领袖,从两万五千公里的漫漫长征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土地,他所寻求的,一直都是中国人民的幸福,他所为之拼搏的,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富强。</p><p class="ql-block">图片</p> <p class="ql-block">一眨眼,十年的时间悄然而逝。1986年,经过这10年时间的重建,唐山已经初步恢复了曾经欣欣向荣的模样。新生的花朵与在曾经布满瓦砾的泥土上恣意绽放,点缀出华北平原上的一缕春光。</p><p class="ql-block">在那十年前扎满临时帐篷的土地上,崭新的居民楼拔地而起,葱茏的绿茵从围墙外蔓延至楼房下,映衬着楼宇间清脆悦耳的欢声笑语。在华国锋曾演讲过的广场上,毛主席的塑像依然屹立于和煦的微风中,他面目慈祥,目光柔和,默默地看着眼前唐山的景象。</p><p class="ql-block">几十年前的伤痛,如今已随着时间而渐渐抚平。</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唐山人民面对天灾时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而那一段藏于时光中,毛主席牵挂灾区百姓的故事,也将会伴随着四季的风,吹遍这座城市的每一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