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沿着福建师范大学仓山校区大门右侧的上坡路而行,来到坡顶,一处古雅幽静的校园便展现在眼前:古木浓荫,棕榈挺拔,紫藤馥郁,三座巍峨恢宏、中西合璧的大楼掩映其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楼屋面为宫殿式,单檐歇山顶、琉璃筒瓦、飞檐翘角;屋体却是西式,红色砖墙、哥特式门廊、花岗石联拱门、木质百叶窗、墙角处灰色峰冒石。主楼胜利楼居正中,侧楼民主楼居左侧,与右侧的和平楼遥相呼应。主楼与侧楼间隔数米,于第二、三层处以联接廊相通,三座大楼联成一个整体。</p> <p class="ql-block">大楼被绿植包围着,层层叠叠地。风吹过,绿叶沙沙响,仿佛在争先恐后地诉说着这里一百多年来的传奇。如今,这里是福建师范大学校部。曾经,这里是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百年前,这里是青一色的女儿国。一群博学、博爱的中外优秀女教育家,为了中国妇女接受高等教育,在这里,矢志不渝、蜡炬成灰。</p> <p class="ql-block">在我心里,一直将这三座大楼称作“女儿楼”。在我眼中,眼前的这三座大楼就如同三姐妹身着红装,弱肩上共遮一件绿色披风,为了她们共同的信念,在风雨中携纤手沉毅并立。</p> <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年前,程吕底亚(Lydia A.Trimble)教授,一位美国女子,怀着“女子也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坚定信念,在基督教美以美会总会上提议,在中国华南地区建立一所女子大学。1908年,程吕底亚由美国美以美会布道会派遣来到中国福州,创办华英女学堂(华南女子大学预科)。1916年学堂改名华南女子大学,1933年更名为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是民国时期外国教会在华创办的十三所著名教会大学之一。程吕底亚任首任校长。</p> <p class="ql-block">办学之初,校舍租借福州毓英女校。1911年12月12日,在美国商人彭氏(Mr.J.D.Payne)1.5万美元资助下,彭氏楼(Payne Hall,现在的胜利楼)奠基仪式在福州仓前山岭后路举行。校舍刚建一年,经费罄尽,被迫停工。远在美国的程吕底亚哥哥听闻,变卖自己的住宅,将所卖资金悉数用于校舍的继续建设。1914年,行政彭氏楼和学生宿舍谷莲楼(Cranston Hall,现在的民主楼)终于相继落成。</p> <p class="ql-block">建成之初,两座前所未有的新建筑,引来无数居民围观。他们惊叹于大楼的宏伟壮丽,认为50年内住不满。始料不及,到1921年,大学预科已达220人,再盖一座宿舍楼已是迫在眉睫。校友每人捐100元,学生每人捐10元,捐款2万元加上美以美会女遣使会的拨款,1925年程吕底亚宿舍楼(Trimble Hall,也称立雪楼,现在的和平楼)落成。</p> <p class="ql-block">从此,集中国古典建筑和法国新古典主义风格之美于一身的三座女儿楼矗立于藤山之脊、闽江之湄,大步踏上培养高级优秀女性人才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那是民国初期,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女子上学难,能入读高等学府更难。程吕底亚院长为了让更多华人女子入学,恳请爱国华侨黄乃裳等社会名流协助招生,聘请获得硕士学位的传教士和名门闺秀王世静等留学生入校任教。1922年,她争取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理事部临时特许证,华南女大毕业生可以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文凭,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研究院学习。从此,学校入学人数激增,由1920年的21人,增至1923年的63人。当地官绅世家的小姐和在教会上过学的女生,都以考入华南女大为荣。</p> <p class="ql-block">1925年1月,年逾花甲的程吕底亚院长从任上辞职。1928年,在反对基督教收回中国教育权的呼声中,王世静博士出任华南女大第一任华人校长。她就职宣誓:学校要“培育中华女界领袖”。从此,以王世静院长为首核心管理层的五博士(王世静、陈叔圭、余宝笙、周贞英、吴芝兰),以“受当施(受惠者应施予)”为校训,遵循“以栽培中国女青年得受文学上、科学上、职业上之高等教育并养成牺牲服务之高尚人格”的办学宗旨,接过实现“中国化”的教育权,抱定终生服务教育事业之决心,同甘共苦,以校为家,终生不嫁。</p><p class="ql-block">五博士分住谷莲楼和立雪楼学生宿舍两端,无论寒暑、不分昼夜。她们既是严师又是慈母:在学业上严格管理,实行选课制、学分制和淘汰制;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照料,看望、救济生病的女生;注重培养女生的审美情操,经常举办演剧活动和音乐盛会,让女生接受中外经典艺术的熏陶;提高女生社会服务能力,让女生参与社会考察,服务周边民众。</p> <p class="ql-block">在留洋归国兼具中国情结和国际视野、加之奉献精神五博士的培育下,华南女生事业心强,吃苦耐劳,素质高,热心社会服务事业。78%毕业生服务于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事业,创下当时全国最高纪录。由于华南校友的出色表现,1934年6月,华南女子学院在教育部永久立案。同年9月,学院得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正式证明,享有该校的文、理学士学位授予权。</p> <p class="ql-block">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院内迁南平地区,离开了女儿楼。抗日期间,学院历经物价飞涨致经费拮据、外教撤离归国致师资紧缺等重重困难。学院全体教职工践行“受当施”校训,披荆斩棘,继续办学,艰难发展。雪上加霜,学院彭氏楼在战火中被焚毁。20多年来,许多人用心血换来的大楼、图书和仪器设备瞬间化为乌有。王世静院长痛心疾首,不食不饮。程吕底亚得知后,安慰鼓舞她:“大楼并不代表华南,华南精神存在全体师生心中,是不可摧毁的。”所幸的是,美国联合董事会汇来5万美元,加上在美校友的解囊相助和王院长的多方筹措,彭氏楼得以修复。</p> <p class="ql-block">1946年3月,学院从南平全部迁回,华南女儿重聚女儿楼。栉风沐雨,学院艰难重建,顽强前行。王院长到美国各地演讲募款,动员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校友回校任教。华南女生在女儿楼里刻苦学习,亲如一家。她们爱女儿楼,喜欢在女儿楼前留下青春最美的瞬间。身着旗袍手抱曼陀琳的演出照,身着运动装手举运动锦旗的获奖照,身着学士服手握证书的毕业照,甚至还有手牵伴侣甜蜜的婚纱照。她们带着美好的回忆走出女儿楼,成为各行各业优秀女性人才;她们又带着感恩的心返回女儿楼,分享她们成功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1951年,政府决定将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与福建协和大学等学校合并成立“福州大学”。5月10日,王院长交出10枚印章,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从此停办。</p><p class="ql-block">院系调整后的福州大学后来改称“福建师范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女儿楼成为福建师范大学行政办公大楼,亦称福建师范大学校部。</p> <p class="ql-block">华南女儿楼的传奇戛然而止了吗?不!没有。1984年,81岁高龄的华南女儿余宝笙博士,忘却“文革”期间所受的各种屈辱,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带领她的华南学生们(一群年逾花甲的老太太),在烟台山之巅,擎起复办母校的校旗。</p> <p class="ql-block">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新华南)秉承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老华南)“受当施”精神,绵延王世静院长“要让更多中国妇女接受高等教育并养成牺牲服务之高尚人格”的誓言,为祖国改革开放事业,为福建经济建设,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现代高等职业技术女性人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05年,还是华南女儿——陈钟英院长,余宝笙的学生,写信恳请政府拨地给华南女院。鉴于新华南培养女性人才的突出贡献,省政府在大学城无偿拨地168亩给学院。于是,旗山之麓,一座座红砖蓝檐、灰色峰冒石的新楼在华南诞辰百年之际拨地而起。新楼酷似老华南女儿楼。是的,它们就是老华南女儿楼诞下的女儿。一代代华南女儿谨遵恩师遗志,旦暮不忘矢志薪火相传。</p> <p class="ql-block">现在,新华南血脉里正流淌着老华南的基因,带着时代的气息,如老华南女儿楼高高翘起的飞檐两翼一般,展翅飞翔。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李晓菁撰文</p><p class="ql-block">收录于福州古厝征文优秀作品选《幸福之城 古厝之光》(2021年8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