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辩篆拜文宗

廖林泉(廣信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朱门辩篆拜文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廖 林 泉</span></p><p class="ql-block"> 在江西省上饶市原上饶县罗桥乡下屋塘村。有一处三进厅石木结构的古宅。红石雕花门楼雄伟壮观,古仆高雅。门联篆体镌刻工艺精湛。因其字体方正,笔划曲叠,篆法奇异,难以辨识。长其以来吸引着多少文人雅士,慕名前来观瞻,能识读者少焉。问起本村有文化的人也摇头摆手,无言应答。</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因在罗桥公社渡头大队开江西“丰收一一27型”,四轮带挂斗大型拖拉机搞农业运输。因常为下屋塘生产队运料石,时与该古宅主人朱宗福师傅同业。常到下屋塘村,因此,有幸仰观此古迹。</p><p class="ql-block"> 下屋塘自然村,有何,朱,徐三大姓。唯朱姓有古宅雕花门楼。虽经几百年风雨,但仍不失当年风釆。我因常随朱师傅出入其古宅大门,对其产生好奇,便请教于他此门联内容。在当年,朱师傅也算是本村那辈人中的“文化人”了。朱师傅只淡淡地说了一句:门眉横额上的三字是“沛国第”,是我朱姓家的郡头。左右二行对联从来无人认得,我也就不知道什么内容。这,让我这个好诗词文章、书法篆刻的人,留下一个深深的悬念。</p><p class="ql-block"> 后来,虽然离开了从业地多年,也经常把这事说与文友听。有好事者由我带路前去观瞻,或拍照或笔描字型,回去慢慢辨识,均无果也。三十年前的一个春天,我带上对联图片,上门求教于恩师胡润芝先生。先生是全国著名的书画篆刻家,年逾七旬。拿取放大镜认真看了半晌,叹口气说道:此叠篆为《缪 篆》类,与通常规范篆书有异,一时难以识读……</p> <p class="ql-block"> 三年前,我退休在家,静下心来专研书法篆刻,小有增进。一个偶然机会,发现当地斋醮道师的符篆与下屋塘朱氏篆书门联有相似之处。便有意接近他们,时与吴森连道兄说起这事,他也很感兴趣,便径直驱车来到下屋塘朱家大门前。见有几个老者在大门口闲聊,便向他们问起门联之事,一个个都说,从来没人认得出来。我们还采访了好几个村民,本想查看《朱氏族谱》,可是,他们说族谱很多年前就被人偷走了。</p><p class="ql-block"> 无奈之下,我只能仰望朱氏门联,先把已知的门额上”沛国第”三字的基本笔画结构理解清楚,再对照门联篆体的偏傍部首,分解识辨。结合我自己对古代九叠官印的理解,逐字推敲,基本猜辩出:</p><p class="ql-block">上联:静口千年口古口;</p><p class="ql-block">下联:纵横一代口口口。</p><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好用手机拍下图片,带回来慢慢研究。临行前,整衣沐手,来到厅堂前,对着案几上朱氏灵位牌,俯首深鞠九躬,默念心愿。</p><p class="ql-block"> 回来后,即将已知的和初步识别的几个字,打印在图片相应的篆字边上,通过网络发给各位对联高手,古体诗词群和书法篆刻群里,广泛征求方家意见,作完全的识别。但是,都如石沉大海无消息,还招来几个“名人”的冷讽。更有甚者说:这种民间雕刻的对联联句及字体不合规范。或许!正是这样无视传统文化,自以为是的当代人,无知的语言刺激了我的某一根筋。我想,堂堂的朱理宗门后继无人乎?堂堂的朱门大户的门面,竟然会随随便便拣几个字来凑数乎!? </p><p class="ql-block"> 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人们的眼球象磁针一样射向钱洞的方向。数不清的民间建筑和古宅院落的雕刻艺术,楹联门联文化,在挖机的巨掌下灰飞烟灭!罗桥下屋塘的朱氏雕花门楼,因其相夹在东西二个军事部队的狭逢中,才幸免于难。由此,是我迫切想弄清楚这幅朱氏门联的源由。</p><p class="ql-block"> 兴趣爱好是动力,无欲名利能生智慧。由于我对古建筑艺术文化的热爱,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无数次梦见置身于昏暗破落、杂草荒芜,蜘蛛网布满窗棂的古宅院落中,环视咳声欲坠的残椽破瓦,我寻不得出路,一次次在那种怪异凶恶的禽兽声中惊醒…………</p> <p class="ql-block">  几个月来,我翻阅大量相关的志书和族谱,上网搜索全国各地朱氏门联,从中获取更多有关朱姓氏族的历史知识。查阅各种篆书字典、辞海。唯公元1886年的殿版《康熙字典》的异体字存量最多,收获最大。为解读辨识朱氏门联找到了有力证据,真是老天不负有心人。目前辨识如下</p><p class="ql-block">额眉:沛 國 第</p><p class="ql-block">上联:静棖千年經古訓</p><p class="ql-block">下联:縱横壹代濟時猷</p><p class="ql-block"> 然后,我把图片配释了对联文字,发给德高望重的原上饶县志办主任邱敬登老同志审阅。他过了几天才回复我说:此联工整合律,符合朱氏名望大族之风范。同时,为求精准,他又转发给北大中文系陈老教授审核并付释:</p><p class="ql-block">上联:静棖千年經古训</p><p class="ql-block">释文:静静的门柱(庭户),有千年来的经略古训,</p><p class="ql-block">下联:縰横壹代濟時猷</p><p class="ql-block">释文:纵横驰骋的一代代,匡济普世后人生活宏图。</p><p class="ql-block"> 之后,我还请教了很多位文物文化界的老师和前辈们,听取了有益的意见。特别是得到了全国著名书法家,上饶师院中文系教授王维汉先生的鼓励和赞同,并对这幅对联作了贴切的注解:</p><p class="ql-block">庭有历经千年之古训,</p><p class="ql-block">代有匡时济世之宏图。</p><p class="ql-block">为此文添上了精彩一笔,甚为荣殊。</p><p class="ql-block"> 至此,我才松了一口气,尽我所能地做了一样自己喜欢的事。便坐在月下的窗前呷一口清茶,轻松的心境,与淡淡的清辉相融,我觉得就与月亮对面而坐。眼前浮过上古先民结绳记事,刻记符号,仓颉观鸟迹虫文造字,到甲骨金文。汉文字就己经基本成熟应用,至今6000多年。而有另分支西南部族的文字,就形成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东巴文”。汉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满足了人们生活应用所需。</p> <p class="ql-block">朝代更迭,历史演变,汉字随之演变发展。篆隶楷行草,(鸟虫书, 蝌蚪文)一字多意,一字多体,都承载着华夏文明,从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一路奔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这是一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今天的我们,应该有最坚定的文化自信!没有理由去怀疑或放弃昨日的文明。</p><p class="ql-block"> 我轻轻地放下眼线,瞄向霓虹辉煌的街灯。忽然,随着香风飘来一支不知时令的蝉鸣声……</p><p class="ql-block">一一一愿泱泱华夏巨龙腾飞,文脉流长。</p><p class="ql-block"> 癸卯初秋</p><p class="ql-block"> 于玉景苑中</p> <p class="ql-block">廖林泉</p><p class="ql-block">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江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师</p><p class="ql-block">江西省文史委委员</p><p class="ql-block">静远室弟子</p><p class="ql-block">诗人,篆刻家</p><p class="ql-block">著有巜印玺略考》巜林泉诗文集》巜御书院考记》等,发表诗词百余首,多有散文、书法、篆刻作品在报纸刊物上发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