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说安全

杨波

<p class="ql-block">  早在公元前七百年,周朝人所著的《周易》中就有"水火相忌"、"水在火上既济"的记载。据孟元老《东京梦华集》记述,北宋首都汴京的消防组织就相当严密:消防的管理机构不仅有地方政府,而且由军队担负执勤任务;"每坊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一所,铺兵五人"负责值班巡逻,防火又防盗。在"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远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乃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火索、铁锚儿之类";一旦发生火警,由军队报各有关部门。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沉淀的安全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光辉灿烂夺目,流动于民族传统文化长河中的安全观念和方略,对我们今天现代社会的安全生产有着极有价值的借鉴。</p><p class="ql-block"> 安全观念和方略中,观念则是认识的表现、思想的基础、行为的准则;方略,方法和策略,活动的艺术和技巧。现代的安全安生产,需要正确的安全观,只有对人类的安全态度和观念有着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有高明安全行动艺术和技巧,人类的安全才算走入了文明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安全方略之一:居安要思危─出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安不忘危,预防为主”,正象孔子所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真乃安全行动的原则和方针是也。</p><p class="ql-block"> 安全方略之二:长治能久安─出自《汉书、贾谊传》:“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只有发达长治之业,才能实现久安之势。这不仅对于国家安定是这样,安全生产也需要这一重要的安全策略。</p><p class="ql-block"> 安全方略之三:有备才无患─出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只有防患未然时,才能遇事安然,成竹在胸,泰然处之。</p><p class="ql-block"> 安全方略之四:防微且杜渐─源于《元史、张桢传》:“有不尽者,亦宜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从微小之事抓起,重视事物之“苗头”,使事故和灾祸刚一冒头就及时被制止。</p><p class="ql-block"> 安全方略之五:未雨也绸缪─出自《诗、幽风、鸱》:“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尽管天未下雨,也需修补好房屋门窗,以防雨患。实现安全生产,也须此然,这不失为有效的事故对策。</p><p class="ql-block"> 安全方略之六:曲突且徒薪─源自《汉书、霍洌传》:“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徒其薪,不者则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只有事先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防止灾祸。这是“预防为主”之体现,也是防范事故的必遵之道。</p><p class="ql-block"> 古语指教我们的安全方略,不失为“警世良言”。但是,面对现代安全生产的复杂多样,以教条不变的政策对待之,必定要失败。正如秘本兵法《三十六计、总说》中所云:“阳阴燮理,机在其空;机不可设,设在其中。”只有以变化和发展的眼光去实践中探求和体验,才能在安全生产与事故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