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色之旅</span></p><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8日至14日,柳州市文史研究会知青文化研究分会一行50余人,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进行一次红色之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活动。</p><p class="ql-block"> 在延安,知青们参观了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枣园,杨家岭,南泥湾及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工作生活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通过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当年革命战争那种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又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革命传统教育,让大家重温了历史,领略了延安精神和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采,体会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进一步认识到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刻地体会到延安精神在新时期的伟大意义。</p><p class="ql-block"> 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延安精神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言</span></p><p class="ql-block">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从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p><p class="ql-block">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握时代大势,勇担历史使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的三大法宝,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成功探索根据地的各项建设,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培育形成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实现了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了伟大历史性贡献。</p><p class="ql-block"> 历史选择了延安,延安铸就了辉煌。十三年波澜壮阔的延安岁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辉煌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光辉篇章!</p> <p class="ql-block"> 柳州知青在延安革命纪念馆认真参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延安宝塔</span></p><p class="ql-block"> 延安宝塔(岭山寺塔)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七六六年至七七九年),宋仁宗庆历年间(一零四一年至一零四八年)重建,金世宗大定九年(一一六九年)和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一六零八年)曾予以修葺。</p><p class="ql-block"> 宝塔高四十四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塔基周长三十六点八米,辟有南北二门,南门额书“高超碧落”北门额书“俯视红尘”,北门内有阶梯,可登临塔顶。</p><p class="ql-block"> 宝塔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和象征,一九五六年八月六日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八四年人民政府曾拨专款进行全面整修,并安装彩灯,一九九六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捐款改造为泛光照明,二零零一年,陕西省电力公司与延安供电局捐款实施了宝塔山点亮工程,使延安宝塔更显风采。二零一四年对塔体进行了修补裂缝及防雨水、防风化处理,更换防雷设施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年从北京到延安插队的知青延梅老师在向柳州知青介绍延安革命史。</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p><p class="ql-block">延安的同志们和陕甘宁边区的同胞们:</p><p class="ql-block"> 接到你们的贺函,使我十分愉快和感谢。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从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八年,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我庆祝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继续团结一致,迅速恢复战争的创伤,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我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六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南泥湾</span></p> <p class="ql-block"> 当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开垦的荒地,如今己变成千亩良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枣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朱德旧居</span></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朱德由王家坪迁到这里。在抗日斗争向国内解放战争转变的历史关头,他肩负中央军委副主席、解放军总司令的重任,协助毛泽东处理军机大事,签发了《命令冈村宁次投降》等指示、命令。1947年元旦,发表《一九四七年十大任务》的广播词。院中有一石刻棋盘,工作之余常与工作人员对弈。年届六旬不觉老,被人们誉为“青年领袖”。</p><p class="ql-block"> 1947年3月12日,由此撤离延安。枣林沟会议后任中央工委副书记,前往华北地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杨家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央大礼堂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 中央大礼堂于1942年落成,长35米,宽30米,可容纳千余人,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大型建筑。1945年4月至6月,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七大历时50天,参会代表755名,会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认真总结党成立24年的经验,制定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选举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委员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 中央办公厅楼于1941年建成,其状如飞机,亦称“飞机楼”。一层的北翼为中央图书室,南翼为中灶饭厅,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此召开;二层是任弼时、李富春、王首道等的办公室和会议室,三层是政治局会议室。</p><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宣部在此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有近百名文艺工作者参加。毛泽东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解决了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同群众相结合等一系列根本问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七大会议选岀的中央委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梁家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梁家河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 梁家河村,位于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5公里处,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下乡插队生活了7个年头的地方。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农户433户,总人口1187人,土地总面积14777亩。</p><p class="ql-block"> 梁家河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是陕北典型的传统农耕式小村庄。村民勤劳善良,朴实厚道,至今还口耳相传着信天游、陕北道情等具有独特魅力的古老民间艺术。</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习近平同志在这里插队期间,为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的光辉足迹永远印刻在这方热土上。这里不仅有展现村子变迁的村史馆,还有总书记当年打坝淤下的良田,修建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以及总书记住过的3处旧居等,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青少年三观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的。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时住过的窑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从北京到延安插队的知青有28000多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告别北京 奔赴延安</span></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成为席卷全国规模的浩大运动。从1969年到1976年,28000多名北京知青响应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告别亲人,告别北京,到延安农村插队落户。延安人民在当年经济困难的情况下,热情接纳了这些远离父母、远离亲人的青年学子。延安窑洞住上北京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风华正茂的北京知青长成了延安娃。他们带头移风易俗,改变农村医疗卫生落后状况,传播城市文明,促进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他们引良种、搞实验,在科学种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他们修渠坝、平土地,积极投身农田基本建设,为粮食增产奠定了基础。在和老百姓的朝夕相处中,北京知青深切地了解到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懂得了老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广阔天地,终身难忘”,是北京知青共同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延梅老师向柳州知青介绍当年她在延安插队的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延梅老师在延安插队时与同学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京知青当年插队时使用过的农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黄土地的儿子</span></p><p class="ql-block">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 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p><p class="ql-block"> 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结束语</span></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知识青年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一一他们生长在红旗下,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少年,树立革命理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青年,走向社会最基层的农村,艰苦磨练,砥砺意志,在深入了解国情的基础上,培养了实事求是的观念和作风;而立之年,迎来改革开放新时期,通过补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发挥作用。他们有理想、有知识、懂实际、能担当;他们深深热爱祖国热爱党,从不曾忘怀同甘共苦的人民群众。</p><p class="ql-block"> 延安的北京知青,是知青群体中的一个缩影。习近平同志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让我们在历史中思索人生,在榜样前汲取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奋勇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