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记——体会生活中的不平淡

焦若轩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周又很快的过去了,回望,这一周看似啥也没干但又经历了许多。这一周前半部分在床上了躺着,每天都在煎熬着,但在这煎熬中我度过了神圣的十八岁的最后一天。如今我已经是十九岁的“未成年”的孩子了。为了让自己尽快“成年”,病还没好我就迫不及待得赶来上课,结果由于体力不支我又睡回宿舍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病好了时已经拉下来一些任务,脑袋一清醒我就开始阅读学习《中国辩证法》。这周的任务是把导论学完,十七页书却让我看了两节课,还用了四节课的来讨论,进行精读。在学习的过程中终于把自己那铁锈的脑子转了起来,在完成老师的任务时我体会最大的应该就是第一个问题“Dialectics”与辩证法有何不同,让我许是头疼,不就是辩证法嘛,有什么不同?能有什么不同?与我的组长探讨了许久,直到看到了徐老师的文章中讲到历史不等于“history”也就是中国的历史是以人为主,事为副。没有人,何来人事?中国人一向看清楚这一点。但西方人看法却和我们不同,似乎把事为主,人为副,倒过来了。因此,西方历史多是纪事本末体,中国史则以列传体为主,二十四史称为正史,最难读。一翻开只见一个个人,不易看见一件件事。如读《史记》,汉代开国,只见汉高祖、项王、张良、韩信、萧何许多人,把事分在各人身上。而着对待历史的不同观点也正是因为西方与中国人的地域环境,人文发展的不同。西方是商业文明起源,重利益,重交换。都是小家庭制,多流动,所以西方思维以分为主,认为世界有主体有客体,有主观有客观,主体是通过对客体的掌控达到自由的。而我们中国则不同,我们是农业文明起源,重整体,重分享,都是大家族制,所以中国思维以合为主,万物一体,天人合一,人是通过与自然的和谐达到人性的。看到了这样的区别也就让我明白了“Dialectics”与辩证法不同,那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西方的这个词他的含义必然与中国的不同,因为中国中国的整体文化让我们辩证法里包含阴阳,整体天道而这些西方是没有的。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欲望想去了解中西方在脑子里的不同,只有懂了这些我们才能理解西方人对世界的作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这周六我们也去了湘潭博物馆,博物馆整整有三层转了一上午我都没看完,脑容量深感不够,有些基础的我看完都深叹历史之恢宏,原来觉得湘潭是个小城市博物馆应该也没什么底蕴的,但转完后觉得自己还是肤浅了,在历史的洪流中我还是太渺小了。在这之中我看到了中国历史的悠久与厚重,也让我体会到了其中的整体感,不管朝代怎么变都有人是为了大一统的奋斗的,为了生活而努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断学习的过程吧,看似平淡,但在其中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是很好的体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