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长大越孤单

MrsHǎo🌸

<p class="ql-block">今天下午全区在进行教师心理培训,看到专家这个总结,第三条在我们家姐姐身上既符合又不符合。</p><p class="ql-block"> 说不符合,这让我想到了今年6月20日中考结束那天下午的姐姐。中考结束的那天下午,按常理同学们应该约着狂欢去,释放中考的压抑。姐姐竟然平静地回了家,问她下午跟同学去玩吗,她说不去。问她下午约同学吗,她说不约。我问,下午打算怎么庆祝考完。她说,随便。后来在我的提议下还是去放松了,一个人去看了场电影,因为我有事情不能陪同。</p> <p class="ql-block">  她考完后如此平静,没有想着如何去撒欢,连平日里惦记的手机都没提,真是平静得让我很讶异。我们就为什么没有同学约她去和她为什么不约同学去玩进行了沟通。她说,出去玩,到哪里同学都一人一支手机,哪怕出去玩,很多时候是大家聚在一起玩手机,就她一个人没有手机挺尴尬的,她不去;而且同学玩得都是密室逃脱之类,已经玩过,没有新意,而且有的恐怖,她也不喜欢;大家在一起聊的都是时代少年团和耽美小说,她也不懂,要等他们说完很久她才能反应过来。我才知道,她跟同学这么有距离感,不像平时的热闹和亲近。我很意外,我说,平时经常听她说学校的事,感觉她跟同学关系很融洽,怎么考完后会这样。她说,她跟同学在学校有话说,毕竟人是社交动物,她基本的人情世故还是懂的,大家日常交往还是有,但是没有深入交往,也没时间深入交往。平日里有一个经常跟她一起吃饭的同学,她们竟然在考完也没有约,她说,他们玩不到一块,因为层次诉求不一样,仅仅是在学校一起吃饭的饭搭子。她还说了很多,她说她跟他们不一样,比如,毕业时有同学去找老师拍照,在校服上签名,她觉得真正感恩学校和老师不是一起合影,让老师在自己校服上签名。所以,同学们临近毕业时的疯狂,她都是很淡定。她的陈述让我突然间发觉她长大了,有着我不曾熟悉的一面,以前总觉得她是个没心没肺的人。一方面我觉得她说的在理,一方面我又担心她太孤单。她说,没有觉得孤单,在学校有人说话,有饭搭子,忙的时候也有人带饭,跟同学关系融洽。我尝试跟她分析了中考完后的这一境况:因为班里两极分化严重,成绩优异的同学会让她觉得有压力,有距离感,她从不认为自己能跟班里第一梯队的同学比肩,后面的同学又太废,有太多方面她都看不上,中间层同学不多,志趣相投的女生又更少,跟男生还是要保持距离的。所以,三年下来没有什么志同道合能真正交心的同学。姐姐表示同意。我还有要说的就是,我们身边的同学,除了在校有限的交流时间,课余时间大家联系并不多,一是作业时间长各自写作业,还是就是同学课程多各自上课,一个院子里同班同学甚至同年级同学,初中三年都难碰到。我们家有手机管控,姐姐没有多少时间闲聊八卦,自然闲下来时没什么人可说话。</p> <p class="ql-block">  姐姐说她也没觉得自己寂寞,一是她学习任务并不轻,空余时间并不多。其实学习之余的时间,我也会安排她的放松活动,各种玩的吃的看的没少,更重要的是,她有跟她一起闲聊八卦磕cp的人,那就是——我,她的妈妈。有时我们是对头,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朋友,我比爸爸跟她有共同话题。所以目前中学时期,我应该是对她很重要的人。原本高中庆幸脱离妈妈的视线,结果在一个月后她提出来,还是需要妈妈过去陪一陪,不能每次都是爸爸过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之前我担心孩子的心态是有问题的,看到下面这篇文章我放心了,深以为然。有时候太过于把自己跟朋友捆绑起来,真不见得是件好事。</p> <p class="ql-block">#摘抄自《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p><p class="ql-block"> 孩子更需要依恋而不是朋友</p><p class="ql-block"> 如此说来,孩子就没有社交需求吗?很多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交友需求,“孩子一定要有朋友”,这是我最常听见的一句话。</p><p class="ql-block"> 坦率说,对于不成熟的人来说,友谊这个概念是毫无意义的。一个成熟的人,是不会随便把一个人当成真心朋友的,除非他对我们很体贴,认可我们的界限,尊重我们的个性。真正的朋友,会支持我们的发展和成长,而不会去想发展和成长对友谊产生什么影响。这种友谊的基础,是互相尊重、保留个性。因此,人在没有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前,是不可能有这种友谊的。现实中,很多孩子根本没有培养出拥有这种友谊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在孩子具备这种能力之前,他们真的不需要朋友,只需要依恋。而孩子唯一的依恋需求,就是和家人或监护人在一起。孩子需要发展真正友谊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孩子先和父母具有稳固的关系、逐渐成熟后,才能具备。明智父母的选择,是把时间投入到培养亲子关系上,而不是执着于处理孩子和同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当然,当孩子用同伴代替父母、把朋友看得比家人还重要的时候,他们会产生一种自我满足感。因为这种情况很常见,以至于很多家长误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于是下一步,我们就会想尽办法确保孩子有“朋友”,这无形中把孩子和家人的关系放在了危险之中。接着,同伴就代替了父母,随后就开始了恶性循环。很多问题的产生,其实都源于父母的目盲和疏忽。所以,做父母是个很需要耐心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孩子对自我关系的需求,远远高于对同伴关系的需求。每个人都必须要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还是要源自成熟。当人和自己建立自我关系后,就可以选择喜欢或者不喜欢独处,同意或者不同意自己,支持或者不支持自己,等等。人和他人的关系,通常会取代人的自我关系,或者试图填补自我关系的空缺。人不愿意自己独处的时候,就很可能去寻找他人的陪伴,至少也是虚拟的依恋事物,比如电视或者电子游戏。同伴导向和看电视很像,都会干扰人的自我关系,所以,在孩子和自己建立自我关系之前,不适合和其他孩子建立关系。更好的选择,是让孩子花些时间和看护人交流,或者自己玩一些有创意的游戏。</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很多需求,是有先后顺序的,如果父母把顺序弄错了,很可能是不适合孩子的。做一个睿智的父母,是很需要洞察力的。所谓看见,其实是由表象看到内里,看到孩子此时的真正需求。</p> <p class="ql-block">从上面的内容看少年时期的同伴对姐姐很重要就是不对的,但又有正确的地方。从初中到高中,没有对姐姐深入影响的某单一个同伴,但是初中到高中整体优秀的氛围,大量优秀的同伴对姐姐影响还是很大的,她看了这个群体的优秀,她心里默默有目标,默默学习,优秀的集体不断激励她。</p> 我依然是孩子的依靠 <p class="ql-block">  鉴于姐姐跟同学的这种距离感,当初姐姐在填报志愿坚持选南门口不肯选桃子湖欧爸还在打着姐姐寄宿的米时,我就已经决定要陪读了,目前姐姐虽不寂寞但内心还是独孤的,不会让她去寄宿。没有人陪伴的姐姐是孤独的,为了排遣心里孤独而进行的社交很多时候是无效社交,浪费时间不说还会滋生很多矛盾,一旦高一的心理疏导不到位,加上沉重的学业负担,孩子就容易出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修复,能修复的还算幸运,就担心修复不了的。</p> <p class="ql-block">  (摘自我18🈷️12日朋友圈)脱离妈妈的视线一个多月,姐姐在兴奋欢喜中有了失落和不安。她说,天天看到妈妈她会压力好大,但是一周还是想妈妈去她陪一次。我问她,为什么要我来,你不是嫌我管得宽吗?她说跟爸爸没啥好说的,跟妈妈有话说。</p><p class="ql-block"> 昨天发现她跟妈妈的话又太多,为了降低对她的影响,一周我也就只能去陪一次。这是我本期第二次单独来陪她,对比我第一次来,昨天我情绪好多了。九月因为爸爸临时有事情,我来陪了一次,满怀期待地相见变成了当面训斥。我背着沉重的包拿着厚重的作文本在学校门口等得太久,出校慢不说,然后还看到出校门的她书包不背书包,拿个手提袋逛街似的晃呀晃,顿时火冒三丈。</p><p class="ql-block">​ 发火的理由并不充足,只是我还没有适应。双职工的二娃生活真是不如狗,尤其一家拆成两处过。我白天上课改作业,中午都无休,备课还要晚上挤时间。周一到周五下午五点到晚上九点半,这个时间段是属于弟弟的,还无人替手。其他得事情只能压缩我晚上睡眠的时间。过河来一次,我的节奏和安排还会被打乱,真的很躁。好吧,我的问题,我自己调整。</p><p class="ql-block">​ 晚上搞定弟弟的事,交代队友弟弟早上的安排,弟弟上床睡觉我出门,到了南门口我一边备课一边等姐姐。昨晚我和姐姐是一路聊着回去的,开心。今早我们一起出门,去吃了我在河西吃不到的酱饼,开心。姐姐去上学,我地铁上班,用堵在桥上的时间走路,八点不到就到学校了,也不用担心堵在桥上赶不上课啦,开心。</p><p class="ql-block">​ 两个娃协调好,只要姐姐要,只要我有,给!我调整心态后,一切都好多了,开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目前我对姐姐还有不小的影响,姐姐心里对我自然很依恋,焦虑的时候需要我的安抚,每天电话也时间有限,于是在我本人不过去的时候,我选择用书信的方式继续陪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