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重庆历史文化大讲堂第 13讲】重庆的前世今生 从军事要塞到现代都市的嬗变

朱朱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0月21日,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钱锋副教授在枇杷山书院为近50名文保志愿者、历史文化爱好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重庆的前世今生 从军事要塞到现代都市的嬗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钱锋老师从重庆古代历史、开埠与近代重庆、抗战内迁与重庆的城市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讲解。</p><p class="ql-block"><b>一、重庆古代历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重庆城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先秦时期,川江段就已经形成巴国,公元前314年秦灭巴国建巴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张仪率兵入蜀灭巴之后,屯兵江州,筑江州城,是为史载重庆建城之始,建造了最早的山地城池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汉时,巴郡属益州,到东汉时期江州城扩展到嘉陵江北岸,称北府城,增设涪陵、巴东两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国时期(公元226年)江州都护李严再次筑城,改三面临江的半岛为四周环水的江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隋朝,巴郡先后归属于荆州、益州、巴州、楚州。嘉陵江,古称渝水,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代廷续渝州之称,南宋时期,重庆称恭洲,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赵惇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宋末年,蒙古军攻破成都直逼重庆,四川制置使兼重庆知府彭大雅为抵御蒙军入侵,再次扩建重庆城。因为重庆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英勇善战的重庆军民,把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大军拦截在巴山渝水之外,坚守了36年,阻止了蒙古向亚洲和欧洲扩张,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和历史。重庆作为控扼蜀中的军事要塞,实至名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庆卫指挥使戴鼎在原宋城基础上再次拓筑重庆城,城池以“九宫八卦”之象共设十七座城门,九开八闭依山而建,以示“金城汤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献忠攻入四川后大肆杀戮,四川(含重庆)人口急剧减少。在面对四川(含重庆)人口减少的情况,康熙皇帝下令号召百万人前往四川定居,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p><p class="ql-block"><b>二、开埠与近代重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代重庆历史与开埠、抗战紧密相关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开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90年3月31日,《新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的签订,重庆海关正式设立,标志着重庆正式开埠。1895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中,对重庆辟为通商口岸及其对华通商事宜作了广泛的规定,随后法国政府于1896年3月在重庆设立了领事馆,并在重庆南岸修建了法国水兵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近代思潮涌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鸦片战争开始,由于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等原因,近代思潮不断涌入近代中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邹容与革命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02年,邹容(四川省巴县(今重庆渝中)人,1885-1905)到日本留学,受到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投身于革命斗争,在日本期间,邹容写成了《革命军》一书,共7章2万余字,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署名,书中对民主革命的对象、性质、任务和前途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蜀军政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1年11月22日,同盟会员夏之时率领在龙泉驿起义的新军进抵重庆。同盟会重庆支部掌握的武装力量立即出动,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清朝官吏“俯首听命”,“兵不血刃,垂手而克复名城”,建立了重庆蜀军政府,1912年3月与四川军政府合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拓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开埠以来,重庆城区范围很小,却生活着20万居民,人口密度较大。由于城区三面环水,要拓城必须往西冲出通远门,可是通远门外是一大片坟地,想要由此开辟新城,那就只有迁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市长潘文华设立迁坟局,由川军将领郭勋祺任局长,将数十万座坟强制迁移,潘文华亲自规划了主城三条公路,以渝中半岛山脊为界,分中区干线、南区干线(沿长江)和北区干线(沿嘉陵江),中区干线由七星岗经两路口、上清寺到达曾家岩(后来的周恩来公馆),叫中山大道,全长3.5公里,宽20米,底层砌碎石,上层敷三合土,是为重庆第一条等级公路。潘文华任期9年内,重庆拓城迈开大步,向西冲破浮图关,将一个叫沙坪坝的小镇拓展为文化区;向北延展到江北城,向南扩大到南岸区。</p><p class="ql-block"><b>三、抗战内迁与重庆的城市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拓城后,重庆成为一座有规模的近代城市,1935年3月12日,蒋介石首飞重庆后,深感这里有大山大水大气候,可作为大后方首选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7年淞沪会战后,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以作长期抗战的准备。随着日本侵华战事的推进,中国军队节节失利,国民政府加快了迁都重庆的步伐。随着国民政府首脑机关内迁重庆,各大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重要厂矿企业等纷纷内迁。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定重庆为“陪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国民政府内迁,重庆逐渐成为中国抗战时期的政治、军事指挥、经济、军工生产以及科教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军事方面:国民政府在重庆期间,担任指挥了中国、泰国、越南等地联合部队的指挥任务、筹备了开罗会议、废除了治外法权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根基、参与发布《波兹坦公告》、签署了《联合国宪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政治方面:1939-1946年,重庆先后出现两次宪政运动,是近代中国对宪政文化探讨得最深入、动员得最广泛的一次,制定出《期成宪草》、《中华民国宪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化方面:南京中央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著名高等院校(二十五所)、新闻出版机构相继移驻重庆,重庆因之被誉为“齐之稷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军事工业方面:华北、上海、济南、南京、长沙、武汉等地的钢铁、机械、军工、造船、纺织、化工等关乎战时军需要的1300家工业辗转迁渝,为消灭日本侵略者输送了充足的兵器,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外交方面:①构建了战时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中英关系的新起点。②形成了战时中国对印度、对韩国问题的总方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迁回南京,大量单位和人口随之迁移。虽然如此,但重庆的架构已经留下,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工商业城市。</p>